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6 06:57:51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这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作文,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即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范围宽广,和课余生活相关的都可写。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作文,因此我建议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

  2、习作时,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在遣词造句上要求切勿过细。

  3、评价时,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习作设计

  一、想一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二、说一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三、写一写

  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但在写时要注意: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案》,来自网!,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和词语,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自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学习

  1、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特别怀念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跳皮筋。你们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吗?

  2、出示课题:有一群孩子和大家一样也有着快乐的童年,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特别注意“却、命、丧“的写法。

  4、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升,高出天空。

  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读读这些句子。

  2、交流句子,教师出示。

  (1)。我们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我们快活地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都哭了……

  (4)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教师引导: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放风筝时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创造比素氛围,读好第二自然段。

  a、在读、评、赛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写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

  c、感情朗读:让学生自己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好课文。

  2、想象入境学习第三自然段

  a、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b、谁想放风筝?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

  c、出示课文的填空题,填进有关的`字和词,然后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d、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着什么?说听听。

  3、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

  4、齐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体会放风筝时的高兴和找风筝时的难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筝》,谁能说说这风筝是怎么制作的呢?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8自然段。

  1、教师引述: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教师引导:此时,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画出我们心情难受的句子。

  3、交流,教师出示。

  a、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一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b、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4、朗读这些句子。

  5、教师引导: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6、学生汇报。

  7、“小小的风筝,你寄托了孩子们多少欢乐,多少向往。”大家能读出这份情怀吗?

  8、指导朗读。

  三、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很着急,你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2、学生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亲手制作风筝。

  2、写一写制作风筝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制作风筝,到公园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收集有关风筝资料、图片,互相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0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1-04

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6-20

语文上册教案[优]08-23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06-1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6-13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4-18

三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