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2 08:10: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三、交流解疑收获

  师: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姗姗”一词的意思是“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师:除了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方法理解生疏的词语含义?

  生:我是联系句子猜出“惺忪”这个词的意思的。“……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我想,“惺忪”指的是人刚睡醒时,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

  师:你真聪明。

  生:“岛上人,都是画中人。岛上人,又都是画师。”这句话我开始不明白,后来,我就一边读一边想象,觉得“我”眼前的这幅图是动态的,它反映的是岛上人生活的一幅大画。岛上人做什么,画上就有什么,所以说,岛上人,既是画中人,又是画师。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想象,你对语言的感悟就丰富和深刻了。

  生:受他的启发,我虽然没见过“琉璃浮漂”,但根据他名字中的这几个字展开想象,我也好像看见一样,它浮在海面,是光滑透亮的`。

  师: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下课后,我们还可以———

  生:查资料!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我家门前的海》教案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由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浑身颤动……”“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是什么意思?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师:好,认识到这一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孩子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师:(读)人们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生:(接读)心,装着海;眼,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2、说说读读“多变的脸”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得。

  生: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海的多变。

  师:你最喜欢什么状态下的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各自选取喜欢的语句,开始诵读。)

  师:在作者的情感中,大海的多次变脸,他都喜欢。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出示: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追问:为什么?从下文中找找答案。

  生:作者喜欢有丰富感情的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像父母亲一样亲切。

  3、问问答答,真正读懂“牧场”这部分内容。

  出示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解决:

  (1)“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白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的真正所指去想,此处的“牧场“是大海,那海水就是望不透的绿草,那浪花就是开不败的白花。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翼?

  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去想,海里的资源丰富,人们圈起来海水养殖场更是珍品无数,贻贝、扇贝、盘大鲍、蛤蜊等等水产品会为渔家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4、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在“画”这一部分中表达的情感。

  读读这部分文字,说说你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指名若干个学生依次说)

  小结:

  这那是一幅画,真真正正的是一副动态的画册呀。新奇的我们爱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画中人——“我”更是看不够。

  放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把作者的憧憬读出来。

  想像一下,作者眼中的海还会是什么?

  四、回归整体,赏读积累语言

  再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欣赏的语句,好好地再读一读。

  五、作业

  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并继续从文中采集好词,写在后面的白框中。

  六、板书

语文教案 篇2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教材简析】

  第二单元,以温馨的亲情为主题,亲情,自古以来是人们讴歌的主题。“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负米养亲”……这拳拳的赤子之心,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安排了《识字2》和《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鞑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四篇主体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二“。

  《识字2》借鉴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好记的语言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与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看电视》截取生活中一家围坐沙发看电视的普通场景,以诗歌的形式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糅合在一起。《胖乎乎的小手》和《棉鞋里的阳光》都是充满家庭温暖的小短文.《月亮的心愿》写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了和同学们快乐郊游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的主题,“语文园地二”安排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多数内容围绕本单元“家庭生活”主题安排,如“读读背背”《鞋》,“口语交际”《我怎么办》。“我的发现”、“展示台”则是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的介绍,电视识字途径的.成果展示,以学习伙伴的方式出现,是全册这方面内容在各单元的统筹安排的反映,这种安排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指导思想。

  【单元总体目标】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感悟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

  4、留心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并试着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单元教学建议】

  一、识字教学

  一要尊重识字规律,随文识字.最好在学生借助拼音熟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带有生字的词语.再通过读词语.认识生字,二要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经验.总结识字规律,三要激发识字兴趣,通过编字谜、顺口溜识字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编自记,不必十分考究其合理性.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就行。四是可引导学生制作“难字卡”识字。

  二、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时.一要指导到位,要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对生字笔画的起笔、止笔、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与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清楚。二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时不要拘泥于对每个字逐一细致的指导,整体规律上着手,多引导学生自已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掌握规律。三要精讲解、多示范。四要加强新出现偏旁、笔画的指导。

  三、主体课文教学

  1、把握整体思路,整体设计教学

  2、以读为本,感悟文中浓情

  3、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4、课内外结合,布置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时间】

  识字21课时

  第5课2课时

  第6课2课时

  第7课2课时

  第8课2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美。板书:美刚才上楼梯时,我遇到了一个帅哥。一脸阳光,一身黑色运动服,超帅,超酷!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他边走边吃着烤肠。(我们班同学也喜欢这样)吃完就随手把烤肠棒扔在楼梯上。最可恶的是他扔在了我们班的包干区,我很气愤,顿时觉得他仅有的一点美感就如肥皂泡一样迸裂了。那么什么才是美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论

  二、初读感知,读懂美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边读边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出示:在议论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句。)

  2.师生交流,朗读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专注,那现在请大家说说,你勾画了哪些关键语句。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把自己觉得关键的语句摘录了出来,其实和大家所摘录的差不多。(屏幕显示关键句)来,我们先一起把这些关键句读一读,初步了解一下培根的观点。

  师:下面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合作)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说出理由)

  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因为尽管作者十分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有价值的,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2)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请简要阐述。(同桌间互说)

  出示简述论证过程的步骤:1.分段或分层;2.概括段意或层意;3.用先…再…然后…最后…将段意或层意整合。(注意联系文章内容)

  如:《学问与智慧》作者先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的不同,再通过对比论证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然后通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

  1.文中的语言或准确精炼,或含蓄隽永,或形象睿智,很值得我们去玩味。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或是选择富有哲理的语句,联系生活说说你的理解或是受到的启示,制成“美的格言卡”。(学生写)

  参考例句1:

  格言: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我的赏析: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参考例句2:

  格言: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我的理解: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四、再读课文,完善美

  1.为了使文章论证更有力,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教师出示幻灯片:补充论据的温馨提示

  学生再读课文,写一写,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2.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真不错,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

  (播放视频:白芳礼事迹2分钟)

  3.白芳礼老人美吗?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放在第几小节?

  五、让我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短片(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运动的,有关于亲情的),现在请大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捕捉,然后把你对美的感悟告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现在就请大家把你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或一首小诗,或一段随笔。(能学习本文用一些修辞手法更好)(屏幕显示:一句格言、一首小诗、一段随笔)

  小结:其实,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是一种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美;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更是美。而坐在我们身后的老师们,在这寒冷的冬季,静静地坐着、听着,甘愿做我们的观众,这种场面不也是一种美吗?你们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努力学习同样也是一种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愿同学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培养自己美的德行,做一个真正让自己满意,受他人欢迎的美人。

  六、作业: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他(她)。

  (要求语段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100字左右)

  2.推荐阅读:

  朱光潜《谈美书简》

  宗白华《美学散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宦化()萋萋()柯()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

  1、朗读《杂诗》

  2、作家作品简介:

  小组讨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是一种什么意思?相当于什么?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品味感悟:

  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杂诗》表现作者(),()的精神。

  《夜雨寄北》(又称《》),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背诵《杂诗》、《夜雨寄北》。

  2、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淮上与友人别》

  合作探究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4、主题讨论: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五、【诗文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拟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巴金爷爷的崇高品质。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

  2.提问:你们了解巴金爷爷吗?能介绍一下吗?

  3.出示图片,谈话:巴金爷爷是四川人,中国文坛的泰斗,中国作协主席。虽然他不住在家乡,但是家乡的孩子很想念他,常常给他写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给孩子们的回信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尽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3.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尝试听写,并检查反馈。

  5.齐读生字词。

  6.轻声再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7.组织交流。

  10.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11.轻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是主要讲了哪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12.小结:一(1)二(2——5)三(6)

  13.提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什么期望?/article/

  三.小结

  1.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齐读课题。

  2.指名交流。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指名领读齐读。

  3.指名正音。

  4.齐读。

  5.指名回答。

  6.指名补充。

  7.尝试听写。

  8.齐读。

  9.按要求轻声再读课文。

  10.指名交流自读情况。

  11.听读,正音。

  12.轻声练读课文,并且思考。

  13.指名回答。

  14.指名回答并补充。

  1.指名交流。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1)听写词语;

  (2)熟读课文,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

  (3)了解巴金爷爷的有关知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读写生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

  3、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里描写来表达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学具】

  CAI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

  二、说一说,读了课文,作者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从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里描写的细腻传神。

  3、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内心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阅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5、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抄写。

  第二课时

  一、仔细品读,感悟写法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结合你画出的描写动作与心里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动作:赶、跨、钻、挤。

  “窃读的滋味还有哪些?”──饿、累、忧、惧、快乐。

  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浑身轻松。

  2、体会老师的话:

  “你们不仅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的同学会比其他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3、鲁迅常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二、“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包涵了作者的辛酸

  三、拓展阅读

  四、听写生字

  五、课后小练笔

  《我与作者比读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古诗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