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任务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勾践灭吴》说课稿教案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麻雀》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个段的段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二)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同时又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2、分角色朗读。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1、创设情境: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
2、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异牺牲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气超过爱自己。
(四)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好好的语句。
1、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昊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2、
3、朗读,展开想象。谈感受,朗读。
(1)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2)让我们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4、学习第19自然段。
普季克为什么鼻子酸酸的?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创设新的情景。
2、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续写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学会宽容
教学目的:引导孩子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教学重点:明确宽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想拥有朋友吗?
你想拥有一个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吗?
你想拥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吗?
你想将来学业有成吗?
那么请你学会宽容。
二:什么是宽容:(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
1.几个同学发言,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略)
2.师总结宽容的定义:宽容就是指人的度量大,心胸开阔,待人宽厚。
3.师读:《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的解释: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
爱因斯坦: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
有人赞美说:宽容是在荆棘中生长出来的谷粒。
4.孩子读楚庄王宽宏大量的故事。
5.孩子谈听完故事的想法,谈楚庄王此事处理得如何。
6.孩子举例:历史上宽宏大量的故事。
7.两个同学表演:“一同学撞了对方”。
8.同学谈上述表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9.看大屏谈如果实际生活中出现以下类似情况,将如何处理。
三: 宽容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会宽容)
1.几个同学谈宽容的意义。
2.总结宽容的意义:
1)`宽容不仅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尺度,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能否搞好工作,能否搞好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2)一个人如果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苛求人,不算计人,他就会被看作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
3)宽容是交友之桥。人们总是爱和厚道的人交朋友。人们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
4) 宽容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它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化干戈为玉帛。四:宽容的原则:
1) 两个同学表演“考试作弊”
2) 同学谈对一同学允许另一同学抄的看法。
3) 师总结:俗话说得好,“大度弥勒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是弥勒佛也是逞恶扬善的。也就是说宽容一定要适度,宽容要有一定的原则。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厚,也不是姑息养奸,更不是助纣为虐。因此,我们“对君子要宽,防小人要严”,并且同损人利己者进行斗争。 五:自省自查:通过这节德育课,你有了哪些认识。(几个同学发言略)
四:孩子读《你想拥有朋友吗——请宽容》
七:教师总结: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宽容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豁达大度,广阔胸怀的人吧。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登鹳雀楼》
2、今天我们要学习陈毅爷爷写的一首诗《青松》
3、板书课题
4、简介陈毅
二、初读指导
1、师范读
2、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3、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揭示生字:雪压挺且
(2)联系上下文,结合看插图,初步理解雪压挺的意思
(3)指名试读第一二句
4、出示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2)待到的待读第四声,意思有A对待B招待C等待D需要E打算等,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待的意思是等待
(3)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句。
三、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2、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意思还有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2)这是不是仅仅指青松来说的?
(3)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4、朗读全诗
5、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各自练说,同桌互说,指名当众讲诗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和字,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且()()化()()
2、比较下面的两组字,再分别组词
且()花()青()睛()
直()化()情()晴()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左边是撇不是横
压:注意横的长短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第五笔的横最长
3、描红练习
二、朗读指导
1、指导停顿
2、小结:讨论停顿处理
3、研究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读评议
三、背诵指导
1、熟读全诗,自己试背
2、练背指背
四、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板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景(所见)不怕重压。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情(所想)高尚纯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