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生字。
(一)辅导学习。
x0席
1.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笔顺广 席
2.组词:主席
3.指导书写:
li3n脸
1.分析字形左右结构月—佥
2.组词:脸上洗脸
3.指导书写:
(二)自学生字。
t1sh9zh(t2iq0ngm)f1shu1ng
她师主台情目发双
要求分析字形,组出词语,在本上写一个。
二、读词语。
目光双手老师事情
亲自发生热情主席台
三、作业
把本课生字在作业本上各写3~5个。
第三课时
一、认读生字卡片(不注拼音)。
二、看拼音写词语、句子。三、比一比,再组词语。
自( )情( )台( )
目( )睛( )告( )
难( )帮( )狮( )
雄( )整( )师( )
四、填空
(一)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 )。
(二)人们向( )投来更加尊敬的.( )。
(三)她是居里夫人读( )时候的( )。
五、作业:抄写课后作业2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悟帕尔曼顽强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帕尔曼的图像,并播放帕尔曼的小提亲独奏。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废。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1963年首次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他很注意音乐处理的逻辑性,控制得当,把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古典主义的匀称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极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师。)
2.观看帕尔曼独奏的视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认读生字:帕 曼 袂 怦 拄 磁 魅 搀
认读词语:本课生词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在精彩演出后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段落。
2.齐读这一段,在关键词下面标上着重号。
3.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哪些内容?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帕尔曼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指挥家和世界顶级乐团联袂演出。
第二部分(2——3):写帕尔曼艰难二又自信地上台演出,亲生无与伦比。
第三部分(4——10),写帕尔曼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第四部分(11——12)指出人们为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鼓掌。
四、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自主读文,画出描写帕尔曼的句子。
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中不懂的词语。
全班交流:先指名读文,说说令自己感动的原因。
1.“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的走上了台。”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登台表演时的独特形象。“艰难”,是指帕尔曼因为双腿瘫痪,上台时十分吃力;“自信”,写出了帕尔曼上台时的神态。帕尔曼“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让我们初步感悟到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顽强的人。)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A、这个句子写帕尔曼三次试图站起,却都失败的经过。从这三次试图站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试图站起来的艰难,同时,更能体会到帕尔曼的顽强的人格魅力。
B、练读。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为什么会“带一点儿歉意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三次失败有点对不住观众,可见帕尔曼是多么的谦逊。
指导朗读。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帕尔曼面对三次失败,丝毫没有气馁,他试了第四次,可见帕尔曼具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从“终于”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不用搀扶而站起来的艰难,饱含着作者对帕尔曼顽强意志的由衷赞叹之情。
三、 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投影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深入体会。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里?(他的琴声和人格魅力。)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赞叹之情。)
2.“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这个”指什么?(帕尔曼给人们留下了精神财富)
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思索,更给了观众深深的启示。)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观众,看到了帕尔曼艰难站起来的经过,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艰难自信地登台
人格魅力 2.三次试图站起来
(身残志坚) 3.第四次终于站起
作业布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和树木的关系。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角色朗读课文和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抓住动物们的神态和语言,理解植树与溪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出示图片:小兔子)小兔子想请大家到它住的地方去看看,一起来吧!
(出示课件:小兔子站在清水旁)小兔子呀,就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清的,又凉又甜,小兔子在这儿过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溪水变得浑浑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读一读词语和生字,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三、 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一)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掌握的情况。
(二)出示去掉生字的拼音。
1、指名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互、象、被、掉”四个字,学习新偏旁“衤”。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范写生字“俩、读、沿、朝”。引导学生在己认识偏旁和字的基础上能自己正确书写。
3、学生书写,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中这几个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说这幅图说的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请自由读一读。
3、小组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树旁边的溪水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4、及时总结,合作讨论。
你认为大象、棕熊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再这样做,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假如你是大象、棕熊,你会怎样做呢?
(三)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后半部分。
1、过渡: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大象和棕熊也知道错了,它们也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
2、指导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3、说说启发:读了课文,你想对大象,棕熊说些什么呢?
五、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
(二)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三)分角色表演。
《清清的溪水》教学反思
《清清的溪水》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是告诉小朋友们:乱砍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种树木。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课标的理念,我精心设计教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创设情景(出示一条清清的小溪,两岸绿树成荫,绿草青青图),让小朋友说说如果你的家门口就在小溪边,你就生活在小溪边,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然后让他们尽情的表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如果这条小溪有一天变浑了,溪边的树没了,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办?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他们的想法。继而引入课文:今天小兔遇到了跟你们同样的遭遇,这是为什么呢?小兔又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样设计,我觉得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感悟“爱护树木,保护植被”这一主题。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重点是小兔的话“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引出树林跟小溪的关系。同时,教师补充树根深深扎入泥土牢固泥沙,使雨水冲不动泥土,才使大雨来时,泥沙不能进小溪,溪水才会变清澈的道理。从而使孩子们树立“珍花惜草树木”保护自然环保的意识。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感觉效果良好。对学生书写生字还需要加强指导。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现语第二册的课文部分,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我”家乡海边迷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学习本课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会用“有……有……还有……”的句
式练习说话,会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体会作者对大海、对家乡深深的爱,初步培养孩子们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
二、认知目标
1、学会“色”、“面”等5个生字,认识“刀字头”、“欠字旁”。
2、学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四、情感目标
能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
学会5个生字,认读新词,理解课文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教学难点
用“有……有……还有……”的句式练习说话和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七、教学媒体
海边风光录象、课件、北京名胜古迹图片和海浪的声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倾听海浪的声音(课件)
2、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位家住在大海边的小朋友的信,他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教学媒体:海浪的声音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课件展示几幅海边美景。学生认真听,整体感知课文。
2、小朋友在信里说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板书:10、我家住在大海边;海滩;沙子;贝壳]
3、住在大海边的小朋友给你们每位小朋友都写了一封信,谁愿意来当小邮递员送信呀!学生当小邮递员送信。
教学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海边美景。 大海 海滩 小孩儿躺在海滩上游戏图 贝壳 大海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由朗读
1、快打开读一读,看看信中都写了什么?
2、同桌互相读一读,听听他字音读的准不准。
3、自己再读一读,做到把句子读通顺,读后标然段。
4、分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评字音读的对不对。
教学媒体:信(信的内容就是课文内容)
教学意图:扫除阅读障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问:我家住在哪?家门口不远有什么?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大海、海滩、几座房子,让学生找找“我”的家,搞清“我”家位置,理解“海滩”、“海边”的意思。
3、随机学习生字“色”,认识新偏旁“刀字头”。[板书:金色]
4、齐读。突出“金色”、“不远”等词,读出喜爱的感情
5、试着背诵。
教学媒体:板画简笔画大海、海滩、几座房子
教学意图:
1、帮助学生找到“我”的家,搞清“我”家位置,理解“海滩”、“海边”的意思。
2、指导朗读,突出“金色”、“不远”等词,读出喜爱的感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展示沙滩景象)海滩上的沙子怎么样?请去过大海的同学讲一讲。问问没去过大海的同学听了其他同学的'介绍和看图,谈谈现在的感受。
2、从课文中找到形容沙子的词语,并结合生活感受理解词语“又松又软”的意思。[板书:又松又软]
3、(出示句子“我们躺在上面,听大海哗哗地歌唱)学习生字“面”,课件演示“面”的书写笔顺,学生书空。上面指?听到了什么?(大海哗哗地歌唱)
4、出示词语“歌唱”,学习生字“歌”,认识新偏旁“欠字旁”。
5、摩声:大海是怎样歌唱的?划出表示大海歌声的词。
6、朗读指导。躺在这样的沙滩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指名读、齐读。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感受海滩上的沙子又松又软。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句
(1)、各种颜色,书上写了几种颜色,划出来;指名朗读这句话。随机学习生字“各”。[板书:各种颜色,有……有……还有……]
(2)、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贝壳?出示小朋友带的贝壳。引导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贝壳的颜色真多呀,有( ),有( ),还有( )。练习说话。
(3)、齐读
3、贝壳不仅颜色多,而且形状还很多呢!出示各种各样的贝壳。贝壳的形状真多呀,有( ),有( ),还有( )。
4、学习第二句
贝壳不仅颜色多,它还星星点点地散步在海滩上。瞧,(引读第二句)
哪两个词说明海滩上的贝壳多?(一会儿、一小篮)朗读,突出这两个词。
5、齐读这一段
教学媒体:课件各种颜色及不同形状的贝壳;实物小朋友带的贝壳。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体会贝壳的颜色各种各样,形状各式各样,非常多。
体会海滩捡贝壳给小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七、齐读第四自然段
问:如果你在这样的家乡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1、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齐读第四自然段。
教学意图:读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八、连起来读全文
连起来读全文
教学意图:连起来读全文,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九、检查字词
1、全文退去剩下带拼音的词语
金色、海滩、上面、歌唱、各种、颜色、捡贝壳、又松又软
去掉拼音读词语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十、巩固练习
1、口头填空
( )的海滩 ( )的贝壳 ( )的沙子 ( )地歌唱
2、拓展练习
(1)你爱大海吗?结合课件中所见说说“大海里有……有……还有……”
(2)公园里有( ),有( ),还有( )。
森林里有( ),有( ),还有( )。
(3)北京有( ),有( ),还有( )。
(4)课件展示北京名胜古迹图和交通图,使学生体会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
(5)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 ),这里有( ),有( ),还有( ),我的家乡真好,( )。
教学媒体:课件大海、森林、公园和北京名胜古迹图和交通图
教学意图:拓展练习。使学生体会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学生生发对家乡无限的爱。
十一、
家乡美好的明天等待着你们去创造。
教学意图: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10、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滩 金色
沙子 又松又软
贝壳 各种颜色 有……有……还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氓》教案03-12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