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5 07:34: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非凡”的意思,明白这个词是课文的“文眼”,统帅课文的中心句。

  3.学习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及顽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称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关于霍金的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指导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感悟霍金不断求索、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读词“直奔中心”

  师:让我们继续走进具有传奇色彩的——

  1.指导读题。

  2.出示课后词语,学生朗读。

  3.在上述词中找出对霍金成就的最高评价的词。(非凡)

  二、走进“物理天才”

  1.过渡:对于这个词,文中有一段话高度概括了霍金这个“非凡科学家”魅力,请你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2.学生找过渡句。

  3.交流出示。

  4.朗读过渡句,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5.过渡:“联系上下文”是读书的法宝,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霍金是“物理天才”的词或句子,并且在书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6.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开展交流。

  【预设一】

  (课件出示)“虽然他的身体没有离开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

  1.指导学生朗读。

  (1)试读

  (2)指名读

  2.通过“飞出……飞出……飞出……飞到……飞向……”的排比句式,引导学生理解霍金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

  3.引读。

  4.过渡:这样一位物理天才,他不断求索的精神,他卓越的研究成果确实非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5.指名读。

  6.理解“生活强者”的意思。

  三、体会“生活强者”

  1.生活强者一般指命运坎坷、生活经历坎坷,但是能勇敢面对的人。霍金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下面请我们回到第3自然段,这次请同学们小组学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讨论对“生活强者”的理解。

  2.小组学习并讨论

  3.交流汇报

  【预设二】

  “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

  (1)指名表演

  (2)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样子来体会霍金身体变形的程度。

  【预设二】

  “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活页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身体变形使霍金的学习、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4.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的描写是为了突出霍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四、再感“人格力量”

  1.过渡:是的,虽然疾病缠身,但是霍金仍然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战胜死神,他微笑面对生活,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位物理天才,他的“非凡”让我们震撼。现在让我们再读第8自然段,看看这次读,你会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2.(出示)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新认识。

  五、感受“生命强音”

  1.过渡:他非凡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面对记者唐突而尖锐的提问,他叩击出了怎样的生命强音呢?

  2.老师配乐朗读霍金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3.这段话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哪个词或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动,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5.指名读、齐读这段心声。

  六、拓展“霍金名言”

  1.过渡:一个被称为“宇宙之王”的人,一位物理天才,却是一个身患绝症在轮椅上坐了40年的人。他以乐观顽强感动了大众。我们再通过他的名言来领会他的非凡吧!

  2.出示名言,学生自读。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七、回首“非凡之处”

  是啊!在科学上,他不断求索,成为——物理天才;在生活上,他勇敢顽强,成为——生活强者。正如课文最后所说,他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他就是——轮椅上的霍金。

  八、表达“读书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学习,对生活有了更深地感触,请把自己的认识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币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蹦馨炎约鹤龉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二、教材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游戏”。图上画了三种游戏:老鹰捉小鸡、贴鼻子、丢手帕。教材用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提示学生游戏指的是两人以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从图上小朋友的神情让学生觉得这些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做自己不熟悉的游戏。

  教学重点是交流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三、教学过程

  1笨赐技とぁ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币酝嘉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别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币孕∽槲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比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五、学生发言举例

  “贴鼻子”就是蒙上眼睛从远处走到画板前,给画上的人贴上一个鼻子。这个游戏很有趣,常常会闹出笑话。有一次轮到我贴了。蒙眼之前,我瞄准了鼻子的位置,心里觉得肯定能贴好。结果,鼻子刚贴上,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鼻子被我贴到了额头上,成了一个怪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懂得父母喜欢的是孩子的进步。

  2、学会本课"还、送、什、么、呢 、写、兴、朵"8个生字。认识秃宝盖。理解"生日、什么、大红花、快乐、高兴"等词语的意思。

  3、能看图用"喜欢"说一句话。

  4、学会做一件礼物送给妈妈(或爸爸)。

  5、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添字。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讲读第一节,学会"生、送、什、么、写、朵、还" 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上第二课。(板书:8、给妈妈的礼物)

  齐读课题。(注意"礼物"两个字正音。)

  二、范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e听边想谁给妈妈送礼物?)谁给妈妈送礼物?(给妈妈送礼物的是"我"。为了教学方便"我"可以改名为丁丁。)

  看课文插图,图上哪个是丁丁?哪个是丁丁的妈妈?

  你给别人送过礼物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song shen me ne)

  送 什 么 呢?

  读句子,注意正音。"什"前鼻音,"么""呢"读轻声。

  "送":"这"字里面的"文"换成"关"。指导笔顺。课文里说"送什么"你能用"送"组词吗?(送水、送饭、送衣服)

  "什么":(老师举起一支粉笔)这是什么?(这是粉笔)(举起一本书)这是什么?(这是书)你能用"什么"说一句话吗?

  "什":读准翘舌音。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字形。

  "么":独体字,共3画。让学生按笔顺说笔划的名称,强调第2笔"ㄥ"叫"撇折"。

  "呢":左边口,右边"尼"。左右结构。着重指导"尼"的笔顺。看看课文里"呢"自用在哪个句子里,句后是用什么标点符号。"呢"的后面是问号,"呢"一般用在表疑问的句子里。

  三、讲读课文第一节

  1、为什么丁丁会想到要给妈妈送礼物的?(板书:生日)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教学"生"字:指名拼读,读准翘舌音,后鼻音。指导笔顺,书空。

  2、出示抄有下列两个句子的小黑板

  妈妈生日快到了。

  妈妈生日到了。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第1个句子是讲妈妈的生日还没有到,但马上就要到了,离生日没有几天了。第2句是说妈妈的生日已经到了。)

  第1个句子中的"快"是什么意思?(就,就要) "快"字怎么写?我么怎样记住它的字形?

  3、"我想送妈妈一件礼物"的"想"是什么意思?(准备、打算的意思)

  4、 板书:一件。指名拼读。除了"一件礼物"以外,还可以说"一件"什么?(一件衣服、一件大衣)

  5、自由读本课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

  6、谁能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这一节课丁丁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丁丁准备给妈妈送一件礼物)

  四、巩固练习

  五、生字

  认读"生、送、什、么、还、呢"6个生字,边认读边书空。

  六、写字指导。

  七、作业

  1、从学过的生字中找出结构相同的写在一起。

  独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2、3两节,学会读多音字"地",认识秃宝盖,学会"高、兴"2个生字,练习看图说说丁丁是怎样为妈妈做生日卡片的,完成本课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下列生字词。

  2、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二、 讲读课文第2节。

  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带音节的字。

  2、指名朗读,正音。

  3、"送什么好呢?"这个问句是谁文谁的呢?(丁丁问自己的)

  我们把这个问句来读一读,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练习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当时丁丁是怎么想的吗?(妈妈生日快到了,我要准备一件礼物送给妈妈。送什么好呢?到街上去买东西送给妈妈,不好,这要花钱。对了,我会画画,还会写字,我可以做一张生日卡片送给妈妈,妈妈一定会喜欢。)

  4、放第二幅课文插图的投影(或看课文插图)

  从图上看,丁丁给妈妈的生日卡片已经做好了没有?(已经做好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说丁丁是怎样为妈妈做这张生日卡片的?

  (丁丁找来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先在纸上画了一朵大红花,还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做好了,丁丁跪在凳子上,把生日卡片拿在手上,自己看看,心里也很高兴。)

  5、出示抄有下列内容的小黑

  我画了一朵妈妈喜欢的大红花,还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齐读。

  谁能把黑板上句子中的"喜欢"换上另外一个词,意思不变?(喜爱)

  (2) "祝妈妈生日快乐"是什么意思?(希望妈妈生日快乐。)

  6、指导朗读。注意指导长句子中的停顿。

  三、讲读课文第三节

  1、放第三幅课文插图的投影(或看课文插图)

  丁丁把礼物送给妈妈时,会怎么说?妈妈又会怎么说?("妈妈,你的生日快到了,我送你一件礼物。"妈妈说:"是什么呀?"丁丁说:"是我自己做的生日卡片。"丁丁把生日卡片送给妈妈,妈妈看了高兴的说:"做的真好,我真喜欢,谢谢你"!)

  妈妈为什么说:"我真喜欢"呢?

  (丁丁刚上一年级,就已经会画画、写字,而且还会给妈妈做生日卡片。妈妈看丁丁这么懂事,进步这么快,所以说"我真喜欢!")

  2、我们把妈妈的话读一读,要把妈妈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地"的读音。

  dì 土地 地上 扫地

  地

  de 高兴地说 很快地跑 大声地说

  "兴":后鼻音。第3笔是撇,做后一笔是点。"高兴"与课文里的哪个词意思差不多?(快乐)

  四、齐读课文2、3两节。

  五、 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2、上节课的生字,每个写两个,本节课的生字,每个写三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进行有关的句子训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懂得父母喜欢的是孩子的进步,并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卡片

  2、 用下列字口头组词:朵、写、兴

  3、 听写生字。

  二、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放课文录音。

  2、 自由读课文。

  3、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读第1节。

  为什么丁丁想到给妈妈送礼物?

  (2)读第2节。

  丁丁怎样给妈妈做生日卡片?

  (3)丁丁的礼物,妈妈为什么很喜欢?

  三、总结谈话。

  丁丁是个好孩子,小朋友们要想他学习。像他那样爱父母,多学本领,这样,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更高兴。如果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你准备送他们什么礼物呢?

  大家说得很好,今天回家做一做好吗?

  四、 看图、用"喜欢"说一句话。

  1、读词语"喜欢"

  2、 选一幅图说说谁喜欢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二、教学教具: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三、学习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对说得有道理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五角星)师板书:大脑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对,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走的路、读的书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所有一切都是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师适时板书:两件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围绕: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劳动,劳动要*手和脑。)师板书: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四、背诵课文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五、总结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复述文章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3.仔细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培养自己读与复述的能力

  4.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最后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同学现在是怎样和你的朋友、亲戚联系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

  1.出示问题: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结果

  3.检查阅读结果(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三.再仔细朗读,解决问题

  1.朗读阅读提示,之后解决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a.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b.娃丽为什么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

  c.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2.请同学一一回答,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做适合的指导朗读) 从中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

  3.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学生独立查字典。

  3、同桌交流、集体核对。

  二、第二题(略)

  三、第三题

  1、理解“同意”的意思就是赞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看看“要求、学校、看法、主张”四个词语是不是都是表示意见、看法的,从而排除“学校”一词。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题目。

  四、第四题

  1、尝试练习。用自己认为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句中带点的词。

  2、读一读句子。看意思是否有所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第六题

  1、分析两句格言的异同。

  2、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前部分:生活常识打比方。后部分:要说明的道理。

  3、说说两句格言的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七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独立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词语,学会生字“干”,知道它是多音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机器人很能干,产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能说说机器人还能做的一些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在黑板上板书“保姆”两个字

  问:谁认识这两个字?(保姆)你家请过保姆吗?他都能做什么事情?

  2、引入课题

  师:小杰克的家里也请来了一个新保姆,你们想去认识他吗?(师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9课能干的保姆,请你打开语文书112页,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不会的请拼音朋友帮助你。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自己读课后的生字表和认读字表,同桌互相检查。

  3、检测学习生字

  (1)接电话 有礼貌的接电话

  师:你能说一说怎么样叫有礼貌的接电话吗?(学生表演一下怎么有礼貌的接电话)

  (2)一位 意思 机器人

  (3)能干 干净

  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出现时发不同的读音,这样的字叫什么来着?(多音字)

  对了,“干”就是一个多音字,它也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

  (4)学习生字“干”

  ①记字形、组词

  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的样子?(“十”加一笔横,“千”的横撇变成横)

  给它组个词:(注意不同的音组不同的词)

  gàn 能干 干活 gān 干净

  ②观察田字格的范字

  ③师板书后生自由描红

  三、细读课文

  1、请你把这些生字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注意把课文读流畅。

  2、同桌互查对方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读下来了。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请你用铅笔在课文当中标一标。

  4、体会机器人保姆的能干

  小杰克家的保姆叫什么名字?(汤姆)

  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汤姆都能帮助小杰克做一些什么事情?

  生自由读书后汇报:

  开门 关门 有礼貌的接电话

  把房间打扫干净 唱歌 哄小杰克睡觉

  生边说师边贴词

  汤姆能为小杰克做的事情真多,因此我们说它很能干。(板书“能”)书中是怎么把他能做的这些事情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汤姆能开门关门,能有礼貌的接电话,还能把房间打扫干净。

  将能 能 还能 用不同颜色的字标出

  这和我们在第三课中学过的“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个句子很像,是呀!

  就用简单的能能 能 还能 就表示出了汤姆的能干。

  你觉得汤姆还有可能会做什么?(会洗碗 会墩地 会给杰克做饭 会织毛衣)

  你能试着用能 能 还能 来说一说吗?

  生自己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找生说一说

  师:更有意思的是?(汤姆还能唱着歌,哄小杰克睡觉。)

  一般的保姆都能够给孩子唱歌哄孩子睡觉的,可是为什么汤姆唱歌就说它有意思呢?

  5、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书

  师:哦!原来他是一个机器人。 课件出示机器人唱歌跳舞的视频

  师:你们觉得汤姆怎么样?(很有趣)

  是呀!它又能干又很有趣,而且因为它是个机器人,他还

  课件出示:汤姆从来不吃饭,不唱歌,也不睡觉。

  师:你还知道机器人在咱们的生活中能帮人们做些什么人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课件出示:介绍一些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的机器人保姆——汤姆,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姆,因此我们的课文中把保姆两个字用双引号引起来了,(师在板书中加上双引号)你们喜欢这个机器人保姆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