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7 07: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者简介江南三大名楼及成名的原因。

  2、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遂以名楼。

  B.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3、诵读小结。

  ①以“仙”字贯穿全文。

  ②短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

  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④总体特征:巍峨高大。

  4、转入《于园》,介绍瓜州古渡。

  ①古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富人居所。

  ②相关传说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A、富人于五所园也。

  B、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C、主人处处款之。

  D、以幽阴深邃奇。

  E、坐其中,颓然碧窈。

  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诵读小结:

  ①按空间顺序介绍于园。

  ②雅语、俗语兼用。

  ③总体特征:奇在磊石。

  7、检查阅读效果,讨论探究题。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口语、写作训练。

  教学步骤:

  1、导入,解说和黄鹤楼相关的故事传说:

  ①黄鹤楼的得名。

  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指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疏通句子,对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点解说。

  3、讨论:

  ①这篇短文和崔颢《黄鹤楼》诗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同: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异:本篇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篇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诗抒发思乡之情。)

  ②短文用哪些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对偶、夸张)

  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描述你登高的所见所感。

  4、阅读《于园》,讨论:

  ①于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

  ②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空间顺序,由前而后)

  ③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④你到过的园林有什么特点?说给同学听听。

  5、写作交流。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游览的园林景点,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游览时的感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归纳文言词汇,在反复诵读中鉴赏。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阅黄鹤楼的资料。

  1、导入,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短文诵读:范读、集体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对照注释,两人一组合作解释句子。

  4、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于、以、其”,归纳用法。

  ①于:于土墙凹凸处。尝驾黄鹤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

  ②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跪而拾之以归。

  ③其: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虫旧曾有之。

  5、练习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语言现象。遂以名楼。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主人处处款之。缘坡植牡丹、芍药。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鉴赏。《黄鹤楼》:首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临仙境。《于园》:首先介绍于园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接着重点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

  7、诵读、比较:两篇短文写法上的特点。

  【资料整合平台】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见苏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 ,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写出来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视频揭题,初识”野“

  1.欣赏风光,畅谈感受

  (播放索溪峪风光视频)

  2.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二、略读课文,寻找野

  1、检查朗读 ,纠正错误。

  2、自读自悟,提炼骨架,感悟写法。

  勾画2---5自然段的开头,连起来思考一下你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

  3、学生勾画,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4、指导交流,随机板书:山野、水野、动物野 、游人野。明确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精读课文,品味“野”

  1.自由选择、动笔勾画。

  四个相对独立的景点: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自由选择,把使自己感动、难忘的镜头用笔勾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动笔勾画)

  2.自读自悟、交流汇报,随机学习。

  (1)品悟“动物”野,明确如何选材。

  喜欢动物野的学生朗读汇报留下印象深的`镜头。比较分析句子(那只调皮的家伙。那个调皮的小家伙),明确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作者选择猴子撒尿这一镜头,明确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中心去选材。

  (2)细品山野体会文字美

  a、课件出示山的图片,配乐旁白,感受美。

  b、自读思考、梳理文脉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山野”并用笔标出概括这些特点的词语。

  ②学生反馈交流,理清层次

  ③自读思考,品“野“赏文。

  自由选择,随机出示描写三种美的文字,采用多种形式感悟。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惊险的美:(师生朗读比拼,感悟惊险)

  磅礴的美:(勾画词语,畅谈体会)男生齐读,感悟磅礴。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展开想象,感受形状之美)找不同风格的同学读,深化印象。

  (3)水“野“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2.欣赏风光,加深印象。

  (出示索溪水图片)教师讲解:索溪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沥叮咚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时有湍流、小瀑、深潭、浅滩,偶有天然的树桥、石桥相伴。当代女诗人苏叶在信步漫游索溪之后,深情地留下诗句:“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视频播放(索溪水的风光)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游人“野”

  教师引读略学:多美的风景呀。大自然的神奇与灵光感染了每一位游客,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假如你真的步入了索溪峪中,欣赏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一定也会像城里的姑娘一样(学生接读)也会像年过花甲的老人,学生接读)如果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你们一定会像这队有人一样(手提……)满山的(……)满溪的(……)人们(……)于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千言万语凝聚成一个字“野”

  四、明确“野”的含义,整体感悟

  学生汇报对“野”的认识。知道这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财富。

  五、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今天,我们来到索溪峪,在领略了奇山秀水后,心中肯定有感而发,课下,请同学们拿起笔,抒发你们的胸臆吧,我期待着你们的佳作。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晚餐桌上的学校》者的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里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变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热爱学习、不断坚持学习的父亲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要“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的道理。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紧扣文本,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出个性,在多维互动中深化认识,在质疑解疑中收获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课堂之外的“课堂”、学校之外的“学校”,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父亲的言行,读懂课文内容,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的,并能体会到父亲的教育方法对“我”的深远影响。

  3.认识生字“恕”,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这一人生哲理,学习文中人物时刻不忘学习、坚持学习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文前提示导入:古时候有人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光学习新知。可你知道吗,有时候餐桌上也是学校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2.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

  ①“餐桌上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校?

  ③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呢?

  抓住课题激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触发学生自主走入课文,这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自读要求:

  ①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点批画。

  ②用“——”画出父亲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思考作者从父亲身上得到了哪些终身有用的教益,做一做批注。

  ③画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读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教学中,重视学生单元阅读的迁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探、自悟、自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集体研读,深入感悟

  1.指名读课文,正音(可有重点地抽读两三个自然段)。

  2.通过自读、交流,弄懂了哪些问题?(一般问题可通过学生互动解决,重点问题可置后于研读中解决。)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条理:想一想,课文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①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

  ②父亲认为“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人必须不断学习,坚持学习,所以才会出现“晚餐桌上的学校”。

  ③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了解学生疑难,确定研读重点)

  4.讨论:究竟是什么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集体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读出语言背后的东西:

  ①父亲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文中父亲说的话,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父亲以生活为课堂、酷爱学习的)

  ②父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巧妙的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对一家人晚餐桌上学习、交流情景的叙述,重点研读13-16自然段,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教育的“生动有效”。)

  5.讨论: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对它的理解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畅所欲言。)

  交流合作,合作交流,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研读热情,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能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品评答问,互促互进,于感悟中体验,于体验中感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

  2.学生在积累本上摘抄优美词句及名言,并从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上的“座右铭”。

  3.谈话:文中的一家人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通过互相交流收获了知识。其实,我们也常常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游戏玩耍中学到许多的知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4.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窃读记》,(1)想一想,文中主人公令你感动的地方。

  拓展延伸,读说写结合,能深化本课教学主旨,促使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得到积极发展。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把龙龙德梦说清楚,说明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交流把自己的梦说给别人听,并从中获得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具个性的文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具个性的文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打开教材,读一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写话教材,明确本次写话的内容和要求。

  二、观察插图,想一想。

  三、伙伴互动,说一说。

  把龙龙的梦将给小组内的好朋友听。说的.时候,要把梦的内容说具体些。

  四、亲近老师,写一写。

  同学们,刚才你们把龙龙的梦告诉了好朋友,你们愿意把老师当朋友,把跟好朋友说的话告诉老师吗?请你们把它写下来告诉老师。

  五、小组交流,评一评。

  六、集体交流,欣赏品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