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2 08:46: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每天能够接触到韵新鲜事物也比较多,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还是缺乏对现实生活有意识的关注,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单元写作《事情刚刚发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敏锐地发现事件的价值所在,并能通过简单的新闻写作技巧把他们所关注的事件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写新闻稿的写作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知识,具备阅读新闻的基本能力,而且能把与学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意识”明朗化,让他们自觉地关注新闻,筛选新闻,利用新闻,意义是比较深远的。但是第一次新闻稿的写作课要完成上述所有目标未免苛求,对学生“新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还是要在日后的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加深,让语文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做到为学生服务终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写作切忌没有“源头活水”,而我们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感兴趣的新闻材料,让学生对新闻稿的概念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总结出新闻稿的特点。下一步写新闻,是在对新闻稿特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大家都熟悉的题材深化对新闻稿“倒金字塔”结构的认识和运用,并且强调写新闻要有出新的意识,第三步现场采访写新闻,让学生写最新鲜和生活最贴近的新闻事件,在第二课时举行“校内新闻发布会”,评选出好的新闻稿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教会学生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新闻稿的特点,把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难点:训练学生写新闻稿,把握新闻稿的“倒金字塔”的结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什么是新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一条狗咬了人,这不算是新闻;然而,当一个人咬了一条狗,这便是新闻了!”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它反映了新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

  (诙谐的新闻事例导入写作课,让学生了解新闻的重要特点“新”,不过有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反常”、“奇怪”等答案,教师要注意巧妙引导。)”

  看来,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二、梳理特点,研究写法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新闻材料,下面咱们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把你最感兴趣的新闻播报给我们大家昕,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吧!

  (学生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新闻内容要避免重复,让学生在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学生比较关注的近期新闻有:岛内搞独立分子、痛说毒品摧残下的残酷青春——何媛走进《面对面》、日本批准新版右翼教科书、肯德基公布苏丹红调查结果、冒名写封信天才少女被开除等,这些新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

  听了这么多的新闻,大家能不能再稍微系统地梳理一下,新闻有什么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看新闻的来源、新闻的篇幅、新闻的时间、新闻的语言,整理出如下特点:真实性、简明性、时效性、语言准确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很快整理出新闻的总体特点,这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闻是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新闻的写作,大家都要成为小记者。在写新闻之前,咱们先看看这些新闻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生浏览搜集的新闻,七嘴八舌回答问题,如人物、时间、地点等,教师要注意归纳。这些新闻在内容上都有共同的特点,要说清楚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

  的经过和原因。人(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和原因(why)被称为是新闻的五要素。因为英文单词都是w打头,也被称为5w。一般而言,新闻稿中对这五个w都要有所交代。]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②第三段主要写夏天的色彩,作者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

  ③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什么景象来展示?

  (农民劳作的景象,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

  四、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板报稿的种类、组成及写作格式。

  2、收集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倾向,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懂得板报稿的种类、验成及写作格式,并能对校园内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天天都在学校里读书,学习,应该说校园里发生的事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校园里发生的事记在板报稿上。那么记在板报稿上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与方法

  1、读习作要求,说说这次要求的要点是什么?

  2、反馈:报道班级和学校的消息。(发生的地点发生在校内,而且是一则消息)

  3、自学习提示,要求:

  1)什么叫板报稿?

  2)板报稿可以写哪些内容?

  3)板报稿的种类有哪些?

  4)板报稿由几部分组成?

  4、讨论反馈:

  1)刊登在学校或班级的黑板报上的稿子。

  2)可以表扬好人好事,可以批评不良倾向,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

  3)种类有报道稿、表扬稿、评论稿。(重点区别一下这几类的`不同点)

  4)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结合这一单元的消息的知识说说对标题和正文的要求)

  边讨论边板书:

  标题(点出主要内容)

  开头(概括全文)

  报道稿——正文经过(事情过程和背景)

  结尾(意义和看法)

  5、对照习作,巩固深化。

  1)让学生自己讨论。

  2)指名说说其特点。

  三、选择材料

  1、给出可以选择的范围。

  午间活动、学习方面、体育方面、管理方面等。

  2、要求选择有意义的事件,能从中发现什么,或从中可以教育同学什么等。

  3、讨论选择材料。

  四、试着口述,再次巩固报道稿的写法。

  1、自由口述

  2、同桌一起讨论,互说。

  3、请好、中、差的学生口述,并给出评讲。

  4、教师讲评。

  五、小结

  1、说说这节课所学到的有关板报稿的知识。

  2、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再次修改板报稿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写板报稿。

  二、教师指导

  三、学生修改,评议。

  四、抄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从细微处发现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有生字的句子。

  3、再一次轻声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体会父爱

  (一)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1、自由读课文的2、3段。画出写弟弟的句子。

  2、汇报句子,朗读并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二)感悟父爱

  1、轻声读课文的4段。

  2、体会父亲的.动作。

  “可是,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抓住“不经意”和“瞟”)

  3、小组合作写句子,理解文中父爱的表达方式。

  弟弟很伤心,你委屈,很生气时,爸爸也很( ),很( ),也很( )。

  4、填关联词,合作读第四段。齐读结尾。

  四、引向生活,感受父爱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父亲。写句子。

  (在我心中,最能代表父爱的是________________。 )

  板书设计:

  拐弯儿处的回头

  走了 回头

  父

  爱

语文教案 篇5

  本学期担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以下是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四、用扎实双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的写字课非常好,每天让学生练十分钟的字。使学生从小养成练字的好习惯。一般字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并有一定的速度,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有的利于学习、工作和交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觉得更全面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前三组生字新词,第3册第五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二)3。

  2、认识“伍、席、芳、桂、求、封、充、足”8个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4、培养学生认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前三组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认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字形、字音相近的字。

  2、正确理解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熟字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正、平、直、分;指名读这些字,本课要学习的生字里就包含了这些字。

  2、形声字有什么特点?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形旁表示义项,声旁表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形声字,看谁学的好。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组生字。

  (1)教师板书“正”,学生齐读,并组词。

  正在 立正

  (2)教师点击鼠标,出现:言字旁和整齐的整的上半部分

  这样就组成了“证”和“整”,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你们能想得差不多是因为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但又不完全一样。

  (3)同学们一起看由“整”字组成的.词语“整齐”。多用于形容队伍排的整齐。

  (4)学生自己读第一个句子,有不会认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整”字组词。整理 平整 工整

  (6)再看“证”字,板书“证明”

  (7)读第一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会。认识生字“伍”和“席”。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证明的“证”字为什么是言字旁?因为,证明一般都是通过说话来完成的事,所以是言字旁,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第3册第五单元 识字学词学句(二)3》。

  (10)用“证”字组词。证实 作证

  2.学习第二组生字。

  (1)教师板书“平”,学生齐读、并组词。平常 平时

  (2)教师点击鼠标,出现:言字旁和提土旁。

  “平”加言字旁就成了“评”,加提土旁就成了“坪”。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

  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3)同学们一起看由“评”字组成的词语“评比”,通常评是用语言来讨论和对比的,所以是言字旁。

  (4)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5)用“评”字组词。评理 批评 评论

  (6)再来看“坪”,板书“草坪”。

  (7)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认识生字“毯”。

  (8)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9)再想一想,草坪的“坪”字,为什么是土字旁。因为,草坪是在土地表面上,草离不开土,所以是土字旁。

  3、总结学习方法:

  1)认识熟字

  2)在熟字的基础上加偏旁组成新字

  3)用新字组词,了解字义、词意

  4)用新词说一句话,以深入了解词意

  5)再读字词句,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习第三组生字。

  1)按照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

  2)教师板书“直”,学生齐读、并组词。正直、笔直、直线

  3)让学生点击鼠标:单人旁和木字旁。

  “直”加单人字旁就成了“值”,加木字旁就成了“植”。请同学想一想这两个字分别念什么?对照课本,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两个生字,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4)同学们一起看由“值”字组成的词语“值日”,通常值日是有人来完成的,所以是单人旁。

  5)学生自己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知道它的读音并用心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在读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词意。

  6)用“值”字组词。值班 值岗 值勤

  7)再来看“植”,板书“植树”。

  8)读第二个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按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学习。

  9)再读句子,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注意读出语气。

  10)再想一想,植树的“植”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因为,植本身就有植物的意思,指草木,所以是木字旁。此处的“植”用做动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能恰当地搭配词语。

  会用“迅速”“不约而同”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料,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知识,产生爱科学, 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料,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知识,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探索者1号》,板书课题整体感知自由读全文。

  说说你认为探索者1号怎么样?(聪明、机智……答案不唯一)

  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注意字形的:“幕”下面是“巾”,避免与“慕”和“暮”混淆;“熙”笔画较多,注意左上部分共七画;“败”字右边不是“反”,而是“文”的.变形。

  3、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

  2)组词、填读音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再读一遍,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3 指名读,同学评议

  4 教师评议,指导朗读

  5 默读,看看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应该知道探索者1号指的是什么?(机器人)

  那么这篇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师: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机器人的表演怎样精彩?

  自学

  小组讨论

  汇报,形式不一:朗读、口述、模拟表演等。

  你认为机器人哪儿表演得最精彩?(自由说)

  指导朗读

  信息收集:你还知道机器人能干什么吗?

  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

  观看( ) 摊开( ) 试探( ) 执行( )

  表演( ) 掌声( ) 目光( ) 棋艺( )

语文教案 篇8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

  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后回顾的后怕,更是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7、“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就容易战胜了。

  8、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