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力要求: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具准备:常规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二、布置自学
1、读读课文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
(全班讨论)①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④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亲教育
2、学习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①读这部分内容②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争吵后双方的表现各是什么样的?你体会到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①读读这部分内容②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③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小结:这部分内容对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真实具体,非常符合常理,一般人做错事后,也常常是不安、后悔――想承认错误――又怕丢脸,没有勇气。
4、引导弄清两个问题①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②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是一样的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习第三部分(九至十三自然段)①读这部分内容,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②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6、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
(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一个人不但要认识到错误,而且要敢于认错,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每个人的个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是那样的活泼开朗,有的人却又是那么的缄默寡言;有的人是那样的积极向上,有的人却又是那样的失望失望;有的人是那么的坚强,有的人是那么的软弱,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来自于家庭、社会还有自身的各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来自周围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一个良好的个性。
展示台展示的是同学在课内课外的学习效果,让他们时常能体验到自已胜利的'快乐。这种胜利快乐的体验,能促进同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再说,许多内容的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同学之间一起的交流和协助,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还有就是展示的内容教师都能尊重同学的选择,让同学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感受,进而也学会尊重他人。
比方说,在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有一项内容是说,“我唱段京戏”。让会唱的同学一展自身的歌喉,唱一唱。肯定能吸引许多羡慕的眼光,让他尝到胜利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也给自身带来的快乐。他会用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学习。再如,语文园地八中的展示有一个内容是说,“我们俩做了一个鸟巢,准备放到树林里去。”做鸟巢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两个人要做一个好的鸟巢,就要从制作的资料,到制作的技巧,再到制作的分工,相互之间都应该互相配合,相互沟通。在配合与沟通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意识,又能让同学在沟通中增进感情,激发了同学对动物,对人类的那种爱心。这种爱心可以发生积极的情感,促成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再说每个人都有他各自的潜在能力,可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自身最敢兴趣的,或者说最有掌握的进行展示。如喜欢写作的就让他多展示关于积累词汇,或是自身写的故事,小诗等。喜欢画画的,就多让他展示自身画的作品,并对作品作些说明。喜欢做手工的,就让他展示自身的小制作,说说制作的过程或者关于制作方面的知识。就是程度较低的同学,也能在展示台中展示自身在课内或在课外所认的字。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展示台这样一个充溢个性的舞台上充沛展示自身,体验胜利,体会快乐,发展良好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4
《画》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五个生字:“有”、“色”、“听”、“无”、“春”,认识1个偏旁“春”字头,会认“远、近、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常表现出“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这样设计和进行教学的:
一、巧设导语,拔动心弦:
精彩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开始时,我一边挂图一边问: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图猜谜语,好吗?学生顿时情绪活跃,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接着教师析图:远处有什么?(有青山)近处有什么?(有水)能听见水声吗?(不能)教师同时运用身体语言,做侧耳倾听水声的样子。这些花儿开得美吗?(美)春天过去了,现在是冬天了花儿还开得那样茂盛。树枝上有什么?(小鸟)鸟儿为什么不怕大家,不飞走呢?大家猜猜因为这是什么?(因为是一幅图画。)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谜语诗,谜底就是课题──《画》。
这是一个有趣的析题过程,不但巧妙地使学生掌握了诗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创设情境,熏陶情操
诗的教学范读特别主要,教师朗诵的投入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同时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因此,在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再带读诗句,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也为以后朗读诗歌时感受音韵美垫了基础,作了准备。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生字教学要求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并培养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教这课生字时,为了便以理解字义,我把“有”和“无”字放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很快弄明白“有”和“无”是一对反义词。接下来逐个教学“色”、“听”、“春”字,通过结合图画、诗意,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生字,并且能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组词、造句。在教学“听”时,学生容易组成“听水”,这时教师的适当点拔非常重要,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它不对,可以这样说:这位小同学的意思是“我听见水声”,但不可以组成“听水”这个词,应组成“听见”,这样既照顾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春”字是重点也是难点。我的做法是:第一步让学生拼读、组词;第二步强调新偏旁春字头“春”的.书写要领,并要求书空和书写笔顺过程;第三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练习书写“春”字。最后教学二类字“远、近、惊”,让学生拼读,老师作适当解释。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并愉快地掌握所学生字词。
四、强化朗读,品味诗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放松过于紧张的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特别是诗,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形式多样的反复吟诵,使学生既能得到朗读技能的训练,又从品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五、贯彻“减负”,课内导练
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特别重视精心设计作业,在课堂上分步骤完成课后练习。
在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后,我请十二个同学到讲台前做“结对子”的游戏。让他们每人拿一张生字卡片,并各自认读自己手中卡片上的字,然后结对子、找朋友,找到与自己手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字,并站在一边。其他同学则做裁判,看看他们找对了没有(远──近、有──无、来──去、山──水、花──鸟、声──色)
这样的游戏活动,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气氛活跃,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既完成了课后作业,巩固了知识,又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一举多得,颇有成效。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本为本,并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我们以课文为切合点,为契机,扩展知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更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拘一格。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二、教学目的
1. 初步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
2. 朗读课文,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背诵课文。
4. 指导书写“红”、“毛”,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三、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了?6、7岁了能做许多事了,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
头戴一顶红帽子,
身穿一件白袍子,
脚蹬一双红鞋子,
唱着歌儿伸脖子。(打一动物:鹅)
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有一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当时他只有7岁,有一天,他去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鹅让他作诗,他出口作出了下面这首诗。因此人们夸赞他是“神童”。 (板书:鹅。)
(二)新授课
1. 初读古诗,记住生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读准音,扫清读文障碍。白毛、红掌、鹅、曲项、浮、拨、清波。
(3)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2.读懂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学看注释,说说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鹅?(自由发言)
(板书:曲项 白毛、红掌、从上倒下的观察)
(2)鹅唱歌时是什么样的?
①指名读第1句。告诉学生前面两行是第1句。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子的?
②师述:“项”在这里指的是脖子。看看图,说说“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曲是弯的意思)“曲项”呢?(弯着脖子)“歌”是什么意思?(把鹅叫形容在唱歌)
③课件欣赏:鹅叫的时候是弯着脖子,仰着头,高声地叫。这个样子你喜欢吗?小作者也非常喜欢,他是怎么用他的诗表达的呢?(连续地说出三个“鹅”字来)
④练习朗读,注意停顿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⑤这两句写出了鹅叫时的样子,那么它游水时又是什么样呢?
(3)轻声读第2句。
①指名说说鹅游水时的样子
白毛/浮绿水,(鹅的羽毛洁白,它浮在绿水上面,多美啊)
红掌/拨清波。(红色的脚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碧绿的池水)
②想象画面
③课件欣赏:加以体会
④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
(4)朗读全诗,体会出这首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先说鹅的脖子弯曲着朝天叫的样子,然后说鹅的全身洁白的羽毛,最后说鹅的红色的脚掌拨水的样子。)
小结: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顺序,写的.时候也要按顺序写。
3.朗读全诗,练习背诵。
(1)想象诗句构成的美丽的图画。
(2)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1)(课件演示)说说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找特殊笔画。
(2)书空笔顺,练习描红
(3)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说说修改意见
(三)巩固:朗读全诗,背诵
(四)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出鹅叫时的样子,后两行讲了鹅在游水时美丽的外形,你们喜欢诗中的这只鹅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吧。(全班齐读)
(五)板书设计
11.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叫时的样子
白毛/浮绿水, 外形
红掌/拨清波。游水动作。
(六)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回家问问家长说说其它动物是怎么游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2、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认识的字。
3、学生汇报:通过自学,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4、生字游戏
二、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标明自然段。
2、小组比赛读课文,请学生当评委。
3、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2、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饭来张口”
(3)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4)后来,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5)女同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6)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5、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6、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寓言故事。文章篇幅不长,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仔细读书,品味儿子们折筷子时的表情以及农夫对儿子说的话,让学生们从中有所领悟,受到启迪。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由于家庭,社会的原因孩子们大都比较自私。让孩子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3、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
教学难点:
难点从故事中悟到团结的重要性,从而产生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
教学准备:
筷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学的儿歌《三个和尚》吗?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一个和两个和尚时有水喝,可是三个和尚时却没水喝吗?(他们不团结,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2、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团结的力量》板书课题
3、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前,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幻灯片放映)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自由读第1、2自然段,找出描写老人心理的句子,画一画,在旁边做好批注。
(1)全班反馈他们的父亲为此很伤脑筋。老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
(2)请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此”和“这事”具体指的内容。
(3)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2、学习第3自然段我们有了困惑难题会怎么办?(想办法解决)老人有了烦恼,那他是怎样解决这个伤脑筋的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请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来教育孩子们。
3、学习第4-9自然段
现在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课文的4-7自然段,同时找到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他用到了什么道具?他又是怎样利用道具呢?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到长老教育农夫儿子的办法:折筷子(板书)长老用到的道具:筷子(拿出准备好的筷子)长老怎样利用筷子:折一根筷子----易折断折八根筷子----折不断(请学生表演儿子们两次折筷子的表现:一个儿子嘲笑道:“折断筷子还需要使劲吗?”大儿子两手用力折,脸都涨红了,这捆筷子还是好好的)(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悟出一根筷子力量小好折,八根筷子放在一起“力量”就大了,如果再想折断就不容易了。(板书:一根易折断力量小八根折不断力量大)
(3)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农夫对儿子们说的话,体会做父亲的良苦用心:单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只顾自己,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是的,农夫的良苦用心我们体会出来了,那么他的八个儿子有没有明白呢?我们来一起读第9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们理解了老人的用意。轻轻的亲亲热热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兄弟中的一员,你会对你的弟兄们说什么呢?如果你的兄弟向你道歉你会怎样说呢?想象一下,儿子们以后会怎样相处?
(4)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里力量吗?小组讨论:拔河比赛合唱大扫除。
(5)引申介绍一些有关团结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2、师总结:无论是我们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一个大集体,只有大家都团结才会让生活越来越好,只有大家都朝一个方向使劲,我们的班集体才是最好的班级。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全班读。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__地问: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语文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