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7 07:37: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①大家了解香港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产“东方之珠”这一课,你会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①自己试着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注意带拼音的字音。

  ②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③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指名说说课文讲了香港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①从课文重点介绍的四个方面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方面多读读,再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方面的内容,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②总趋势

  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四、大家相互评议。

  拓展迁移,发展语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香港真是个“万国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真是个“灯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3.(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4. 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5.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___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勾画边写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⑵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⑶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持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六、布置作业

  1、《黄冈》第2课

  2、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3、同步课外阅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4、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5、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