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进行语文天地的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1.连一连,抄音节。
(1)学生各自认读词语。
(2)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3)将词语与想应的音节连线。
(4)将音节抄写到拼音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对写的好的及时进行表扬)
2.仿照样子填空。
(1)各自认读词语。
(2)仿照例子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合理即可,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3)集体交流,看谁填得最好!
3.听故事《好吃的帽子》。
(1)教师讲《好吃的帽子》的故事。(2遍)
(2)学生思考:
第一遍: a.这个故事里都出现了谁? b.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c.最后怎样了?
第二遍: 为什么小松鼠的帽子没了,它还特别快乐? 4.看图讲故事。 (1)认真观察图画,回答: a.这是在哪里? b.画面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你还能从图画中看出什么?了解到什么? (对有发现力和想象力的同学给予奖励) (3)将你看到的`和想到的组合起来,组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吧! (学生分组交流,想象) (4)集体交流。 (讲得好的小朋友奖励最棒)
一.板书设计:
二.布置作业: 1.将你今天听的故事和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觉得学习语文快乐吗?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 “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 “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1.疲乏 2.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六)布置作业
用所学方法赏析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出示课文插图,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看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柳树醒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读,掌握字词
1、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儿歌,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学生模仿老师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自读情况反馈。
4、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互相读生字。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5、教师重点领读儿歌,学生自由选读儿歌中的小节。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5)看图背诵,感悟文意:(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学第二节
(1)自由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5)看图背诵,感悟文意:(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猜字游戏。(以学生自己把生字编成谜语互相猜为主)
2、认生字练习:全体学生把自备的生字卡片摆放好,老师大屏幕上的字,学生从字卡里找字并举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 雷雨 树枝 树梢 软和 梳洗 玩耍 苏醒
二、师生共同总结第一、二节的学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②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学习)。
三、运用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3—5小节)
1.自由读,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2.各小组长汇报,师生共同提炼课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柳梢为什么绿了?
(2)春燕跟柳树捉迷藏,小柳絮怎么飞了?
(3)柳树是怎样跟小朋友玩耍的?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学生汇报“柳梢为什么绿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春风给柳树梳头”这一句体会,春风轻柔的为柳枝涂上绿色,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第三节。
(2)学生汇报“柳絮怎么飞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掌握柳絮特点,可以用实物演示,学生观察,品读体会第四节。
(3)学生汇报,“小朋友们是怎样跟柳树玩耍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小朋友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最后小节,在读中加深体会。
三、比赛,背诵课文
1、自由练背。
2、小组内比赛背。
3、小组代表比赛背,评选背书大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课外拓展
1.夸夸柳树的5个好朋友。
2.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3.实践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六、小结:春天的景色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只要我们去留心观察,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板书设计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板书:6、曹冲称象
官员 曹冲(聪明)
造大秤、宰 (曹冲秤象图)
直摇头 曹操 点点头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语文教案 篇6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过后,城市开始换上了它秋天的`行装,金黄成了它的主色调。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叠翠流金,爱它的落叶缤纷,爱它的菊香满园,也爱它的天高气爽……但是相信你们所体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乡村中独有的秋天是另一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乡村的秋之风采。
二、听读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初步感受诗中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3、你们所描绘的景色又分别组成了三组画卷,谁能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课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4、师:通过你们的总结,相信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组合成了三副美丽的画卷,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师再次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
1、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文。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指名朗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
指名朗读。
师:要把握好诗文的语调,掌握好语速关键是要把握诗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5、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研读课文:
1、师:诗文语句优美生动,引发人们的想象,产生了独有的意境,这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并且启动了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中感官,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让人满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一层意思说,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设计说明】品秋,旨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师:在对诗文的进一步理解下,让我们再齐读诗文,读时注意重音。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都明确了读时应重点突出的字,但却千篇一律的把音读得很重。重读不是一定要把音读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轻或扬或缓或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朗读,并品味诗句的读法。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下诗文,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诵读建议:
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为了突出幽谷的深、静,“飘”可以读出拖音;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稻香”展示丰收的图景,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可读的欢快一点。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设计说明】诵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以及独有的语境。
3、师: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文,可以背诵的同学,请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六、教师小结
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以及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下,原来秋天可以变的这么惬意,悠闲,可以变的这么富有诗意,更可以编织进这么多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梦想。同学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们呢?对城市的秋天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呢?
七、作业
写一篇作文《岛城的秋天》。提示:可以运用拟人等多种手法,充分展开联想,写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别于书本的美丽秋天;或选取诗文中一个诗节或几句话,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设计说明】从课本中得到启发,由课内到课外,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