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0 15:42: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合集]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发奇想地将这首小诗套上了歌曲,随即演唱了出来。孩子们感到特别新鲜,那份欣喜一览无余。于是,孩子们也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歌套上,用歌声演唱这首小诗,如此一来,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忆了小诗。真可谓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其实我们课堂的朗读教学,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出现了一系列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书法家米芾,了解一下米芾小时侯学习书法的故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展示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米芾私塾字帖一沓一袖琢磨捋铭记

  目瞪口呆夺眶而出心领神会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同样是米芾,私塾先生和秀才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是他有不同的收获,从秀才身上他悟到了什么帘子的诀窍?

  现在,我们班在学校的倡议下练字,说说你们现在的字有进步吗?(没有)能说出没有进步的原因吗?今后有什么打算?

  五、悟道理、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六、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而且围绕重点交流、讨论、展示,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成就。但想要让学生投入的学并有侧重点的话,老师课前的备课很重要,尤其是框架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1、区分音形相似的字,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懂得交朋友的重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4、通过阅读平台中的短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通过能说会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

  6、通过笔下生辉,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难点: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谁的花朵开得最鲜,开得最艳!

  二、展示交流

  1、汉字真有趣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画,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读读泡泡框的内容,你能说说图画的意思吗?

  (2)请同学们看看第一幅图画,比较图画和相应的字体,你发现了什么?第二幅图又是怎样的'呢?

  (3)(板书:即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两个字,谁能为这两个字组词呢?

  2)你还知道哪些形近字的造字过程呢?说一说。

  2、读一读,体会带点词的意思,互相说一说。(出示)

  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鞋,可结实啦!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

  玉石经过琢磨( zhuó ó ),变得更加光华美丽。

  米芾认真地琢磨( zuó )字贴。

  锅里的水沸腾了。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

  3、积少成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格言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组。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藏族)

  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鄂伦春族)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狭窄如同巴掌。(蒙古族)

  智慧不凭年龄凭心灵,友谊不在一时在平时。(维吾尔族)

  (1)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格言出自不同的民族,而且与友谊相关的。)

  (2)谁能说说每句格言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2、阅读平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我向奶奶学语言》,边读边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短文,思考:奶奶的话好在哪里呢?小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读文,讨论交流汇报。

  (4)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三、检测反馈

  1、这节课,老师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真正的友谊,还懂得了学习语言的好办法,你呢?

  2、查阅资料或上网搜集更多有关友谊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

  (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后反思:

  学生在训练中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百花园六作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

  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

  (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有礼貌,态度是否诚恳。]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3、在“笔下生辉”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弄清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2)引导学生写印象最深的事(3)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先介绍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事情的起因是什么,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写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还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后,你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想别人道歉的。

  (4)作文的题目自己拟定。

  教学反思:

  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抓住题眼,弄清了本次习作是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得很认真,给他指出了缺点。请想一想,怎样说他才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同学们刚才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老师要再一次考验同学们,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语文教案 篇4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

  作业:背诵课文2~~5段。

语文教案 篇5

  笔者曾听过不少老师讲《曼谷的小象》,大多数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小象的身上,不厌其烦地分析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以认识小象的聪明乖巧。但这一篇文章真的是在表现这头动物吗?笔者深入思考之后,觉得作者的表现对象并非小象,而是它的主人阿玲。再深入一想,又似乎不止阿玲。于是笔者细细地品读了一次课文。读完后,就掩卷,但未再深思,而是就全文去“感觉”,在那样的环境中,地上、天上、眼前、耳边,参与故事的人、物,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结束……总觉得那么富有诗意。怎么回事,一个突然产生的直觉告诉我:美!——处处洋溢着美的一篇充满画意的诗;又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于是我明白了,美,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教法也就随之而来了,于是,产生了这个课例。因此我认为,上述的这一点“觉悟”,是这个课例之所以能有一些新意的关键。

  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得益于“感觉”,所以上课时,也引导学生去感觉。这个“感觉”听起来似乎有些玄妙,有些不可捉摸,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性地理解体会。不要搞那么多理性化的分析,让学生去“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是这样感觉、想象、读悟过来的。

  着力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当然还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默读、朗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不但培育了审美的情趣和能力,也非常自然地实践了语言学习,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中,学生对“点缀”“颠簸”“潇洒”等词语的理解过程,对阿玲没说一句话,作者没写她的外貌,汽车陷入泥坑美不美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风趣,幽默、灵活、巧妙,而且深化了对美的理解。最后归结到的“生活美”、“爱心美”,是对课文的内涵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3、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4、区别“漂”和“飘”。

  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五、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他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会9个生字,写会10个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悟“只要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能按分好的段落,理解每段内容,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4.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微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计划两课时)

  (一)欣赏珍珠,激发兴趣

  1.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珍珠,请大家欣赏。

  2.出示珍珠图片或珍珠饰物,学生欣赏。

  3.师问:看了这些珍珠,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或形容这些珍珠吗?(指名说)

  生1:我觉得这些珍珠太美了,只能用一个字“美”来形容。

  生2:我用“五光十色”来形容。

  生3:我用“珍贵”来赞美它们。(让学生把说得好的词语和时板书在黑板上。)

  生4:我觉得这些珍珠各种各样,就用“千奇百怪”来形容吧。

  生5:我觉得“绚烂夺目”更恰当些。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述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珍珠,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颗沙粒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自由选择朗读伙伴开火车读,读后评议。(主要围绕生字认读情况进行)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有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就钻进蚌壳里了。

  生2:读了课文,我知道这颗圆圆的沙粒不顾同伴们的讪笑,最后终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生3:读了课文,我知道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的。

  生4:读了课文,我知道沙粒要想变成珍珠,就要钻进蚌壳里,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实现自身的愿望。

  ……

  (三)分段理解,读中感悟

  1.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懂了课文。下面我们依照时间的顺序来读课文,体会圆圆的沙粒为什么会变成珍珠呢?

  2.指名读1―9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教师提示:可以以“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同桌说后指名说)

  生1: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但他的同伴们都讪笑它,有的说……

  师述:用一两句话把主要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生2:这局部讲了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就钻进了蚌壳里。但它的同伴都讪笑它。

  师述:你能用一、两句话把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说清楚,真棒!

  师问:同伴们的议论还真不少,假如你是它的同伴,你会说什么?(指名说)

  生1: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讪笑他,假如是我,我会说;“你真勇敢,我祝你胜利。”

  生2:你有这样的勇气,我真羡慕你呀!

  生3:你再也不能和我们玩了,我会想你的。

  生4:蚌壳里黑洞洞的,你呆在里面多痛苦,真不会享受啊。

  ……

  师述:面对同伴的议论,圆圆的沙粒是怎么做的?(学生在书上画出“真诚、下定决心、坦然”等词语,同桌互相说说自身的体会后指名说。)

  生1:面对同伴的议论,他没有动摇,说明他的决心很大。

  生2:从这些词语,我知道了圆圆的沙粒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有用之才。

  生3:我从“坦然”一词知道圆圆的沙粒对自身能变成珍珠充溢信心。

  ……

  师述:大家说得很好。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局部课文应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说、读。)

  生1:我觉得读圆圆的沙粒说的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后,学生鼓掌。)

  生2:我觉得同伴的话要读出讪笑的语气,圆圆的沙粒的话要读得斩钉截铁才好。(生读)

  生3:我认为同伴的话不光有讪笑的语气,还有替他惋惜的语气。比方第一个说的话。(师:你读得真认真,再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

  3.指名读10―13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用上面学的方法概括)(自由说后,指名说。)

  生1:这局部讲过了很长的时间,大家都忘了这颗圆圆的沙粒。

  生2:这局部讲了时间随着海波逝去,这颗圆圆的沙粒被大家忘了。

  师述:你知道第13自然段的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吗?想一想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假设自身就是这颗圆圆的沙粒闭眼考虑后指名说)

  生1:我想他肯定整天睡大觉,一心只想早点变成珍珠。

  生2:他也许会想起外面精彩的世界,很想出去看看。

  生3:他每天都在计算时间,心想自身变成珍珠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4:他每天都在努力,要使自身早点变成珍珠,实现自身的理想。

  ……

  师述:大家都能理解这颗圆圆的沙粒。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颗圆圆的沙粒变成珍珠了吗?我们来读一读14―18自然段。

  4.自由读14―18自然段。考虑:这局部讲了什么?(同桌说后指名说)

  生1:这局部讲了这颗沙粒终于变成了珍珠。

  生2:这几个自然段讲了沙粒变成了珍珠,同伴们都觉得惊奇。

  生3:这局部讲采珠姑娘发现了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师述:几十年后,圆圆的沙粒终于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珍珠。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自身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说。)

  生1:采珠姑娘的话应该读出惊喜的语气,同伴们的话应该是奇怪的语气,珍珠的话应该是自豪的语气。

  生2: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羡慕的语气。

  生3: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赞美的语气。

  生4:我觉得同伴们的话应该读出惊讶的语气。

  ……

  师述:看样子同伴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呀!依照你们理解的语气自身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

  5.四人小组分角色读。班内指名小组展开竞赛。

  (四)总结课文,交流收获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圆圆的沙粒为什么能变成珍珠?(各小组派代表班内发言)

  生1:我们小组认为圆圆的沙粒不顾同伴的讪笑,下定了决心努力去做,才变成了珍珠的。

  生2:我们小组的同学觉得是他有恒心,有信心,才实现了自身的理想。

  生3:我们认为是因为圆圆的沙粒有远大的理想,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终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生4:我们小组讨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身的原因,他很努力,下定了决心。二是大自然的功劳,是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使他变成了珍珠。

  师:说得真好,你们查找了资料 ,知道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