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3 16:20: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同学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同学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同学们,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同学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同学们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同学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同学们作出研究的'反应。同学们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同学们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春天吧!引导同学们齐唱《春天在哪里》。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首先用同学们会唱的歌曲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同学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明确初读目标,引导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简单的问答,提高同学们的读书效率,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自主识字,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设计意图:抓住同学们喜欢比赛的特点,培养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

  2、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设计意图: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的特点。以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为主,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2)略读分析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几句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感情噢!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重视同学们的个性发展。]

  (3)同学们自选角色,有感情地表演出来,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感悟小枣树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同学们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4)读了课文,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胆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培养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3、精读课文,加强语感。

  (1)教师引导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表现出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拔、指导,培养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词语,观察插图,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性格对比,加上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朗读并表演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们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情感。]

  三.拓展与巩固

  1、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巧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文中人物的优缺点转移至现实的每个人身上,使德育落到实处。]

  2、巩固会认的字

  游戏:听音出示字卡。(教师读生字,同学们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玩中巩固知识。]

  3、总结谈话: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小枣树的高尚情操啊?

  四.作业设计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课后朗读全文给大家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吧!

语文教案 篇2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 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ué) 瞋(chēn) 杓(shá) 戮(lù) 鲰(zōu) 跽(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5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 联系生活与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有春天特点的“春雷、春雨、春燕、春风”等物,了解春天自然界的物质发生的变化。

  2、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习8个词,会写8个生字,会写6个字。

  4、 在学习中,培养生与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思维的拓展。

  二、重点难点: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2、 能回到生活中认识春天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四、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法和演绎法授课。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熟读生字。

  2、 听写生字。

  二、谈话导入。

  1、哈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呀!你们觉得怎样?春风、春雨、春雷、春燕、,很好,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和春姑娘是一家人,我们跟着春姑娘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认识吗?“柳树”你们瞧,美丽的小柳树睡了一个冬天,在春姑娘的召唤下醒了。出示“醒”,全班齐读,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呢?(提问)

  2、 出示课题:《柳树醒了》,带拼音,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春姑娘带来哪些朋友呢,柳树醒了,是谁叫醒了他?小柳树睡醒以后长得怎样呢?你们自己读读诗歌,在其中找答案,告诉大家。(提问)

  2、你们有这么好地发现,老师也想知道究竟春姑娘带给我们什么朋友,我也想来读读看,你们告诉我那里读得好,那里读得还不够,请你们帮助我好吗?(师范读)

  3、 生评价。

  四、感读儿歌。

  1、 你们轻声读儿歌,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读拼音自学。

  2、 你们知道这首儿歌有几个小结啊?(提问)

  3、 我想请5位同学读儿歌,一人读一节。(指名)

  4、 我们读只要注意刚才几位同学读的音节,你们自己大声地读,要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出示图画:你们知道小柳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他什么时候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呢?(提问:生表演读)

  2、 小柳树睡醒了,他的好朋友春雨、春雨、春燕和他在一起做什么呢?(提问)

  3、 语言训练:

  春雷跟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雷说:“_____”.

  春雨帮助柳树——,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雨说:“——” 。

  春风帮助柳树——,柳树变得——,柳树对春风说:“ -----”。

  春燕和小柳树——,柳树————,柳絮边飞边说:“____”.

  4、朗读课文: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的品读一下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全班齐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

  5、 在春天里,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行了呢?看谁说得多。(提问)

  六、指导背诵。

  1、 过渡:柳树醒了,这是一片多么美的儿歌啊!岳老师已经深深地把他记下来了,你们会被吗?

  2、 谁已经会背诵,向大家大展拳脚。能说说你是怎么背的,把好的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指名)

  3、 课件指导背诵。

  4、 师生背诵。

  5、 齐读背诵。

  七、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每一天,好好学习,每个季节都会为我们展现,为我们歌唱。

  八、作业布置。

  1、 熟读生字。

  2、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

  1、 开火车读生字。

  2、 背诵儿歌。

  二、识字。

  1、 说说看学了课文那些字已经认识了,不会认得字怎么记呢?可以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你的好办法?相机认识“言字旁”。

  2、 小组交流。

  3、 全班反馈。

  三、学习生字。

  1、用熟字来记忆。

  2、猜字游戏:(提问)

  (1) 身子脏了怎么办——洗“澡”。

  (2) 大雨落在田地上——“雷”。

  (3) 车太少了气——“软”。

  4、 我会读:

  a:出示课后生字,学生试读。

  B:同桌互读。

  C:会读得同学站起来读。

  D:去掉拼音,打乱的读。

  五、 指导书写。

  1、 重点指导“说话”二字的言字旁和“春”字的撇捺。

  A:言字旁的一点不能太低,横要写得斜,竖稍向左歪。

  B:“春”字的撇起点在竖中线上,然后往左斜,那得起笔不要靠近撇,要给下面的日子留出空来。

  2、 学生线描在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1、整理内容和思路,

  2、了解科学知识:动物游戏之谜的科学知识

  3、文体性的讨论:一是开头作用;一是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4、文本性的讨论:一是关于假说,一是没有定论,三是作者字句中流露出的科学态度的启示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结构

  通读全文,抓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⑷ 动物也游戏表(浅)

  ⑸~⑻ 动物游戏可分为三类 ↓

  ⑼~⒂ 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及结论 里(深)

  这篇文章就它的层次而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说明文的又一点特色:条理清晰。

  2、文章开头三段,作者生动形象地写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动物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结合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答案)

  【明确】:(1)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的.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的冰雪陡坡,再到南美附近的大海,这就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就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

  (2)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4、【提问】课文有没有结论?

  【明确】有。“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没有结论”,这是概念不清所致。本文不是没有结论,而是没有对“动物游戏之谜”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作者为什么没有对文中四种假说的任何一种予以肯定呢?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幼稚,如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等,教师应适当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远的科学世界;可以将这一问题改为“本文既然没有对动物游戏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那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1、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未知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积极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生命、对世界的激情。

  2、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囿于成见,也不要被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用一种冷静、思辨的理性审视这个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

  5、探究问题(研读两个关键句)

  1、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2、“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提问1】: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本环节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明确】(1)、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2)、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3)、创造性和想象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4)、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5)、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提问2】怎么理解“吃惊”一词?怎么理解“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1、傲慢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有超出生理以外的各种行为。而事实上,动物也会思考,也会游戏,也是有智慧的。

  2、我们的探索还漫长,但是我们有怎样的探索态度和精神意义更重大。a

语文教案 篇5

  一、 目标展示: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 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 字音、字形:

  须臾 徒手 屏息 绰号 嘈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高涨 弥勒佛

  三、 自主学习: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 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的几句话,体会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定的感情变化。能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掌握"沉睡,撤娇,央求,咦叨,滋润,阻碍"等词语。

  3。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能讲出课文中几处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4。使学生知道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特别是读好笋芽儿跟竹妈妈的几次对话。

  教学难点:能初步认识省略号,并能弄清文中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同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词语卡片,教学挂图,代板书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一步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笋芽儿吗(出示图片认识)(2)一篇非常有趣的重话故事,它描写了笋芽儿在别人的鼓励下不怕困难,努力锻炼,终于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要继续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字词。

  春雨沉睡撒娇央求噪音

  唠叨辫子爱抚滋润阻碍

  读音重点:揉重点辨析:辫,裹,润

  指名说说"沉睡,撒娇,央求,阻拦"的意思。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并评议。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带着课后习题1中的3个问题,默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答案。

  (2)根据这几个问题试给课文分段。

  (3)师生讨论分段结果。

  4。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作业本》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籽

  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

  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2)听写个别生字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

  (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读)

  ①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

  ②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

  ③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

  (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

  (2)小结:①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

  ②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

  (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

  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

  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应采用的正确语气。

  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

  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

  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

  (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4,学习课文第三段。

  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讨论,有感情朗读。

  小草:坚强,不屈不挠

  笋芽儿: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

  分角色读,齐读。

  5,齐读,分角色读全文。

  6,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最后一段。

  2,认识省略号的用法,能说出课文中几处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1,总结全文,并感情朗读课文。

  (1)回忆阅读提示,说说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

  再听课文朗读录音。

  指名读笋芽儿说的几句话,评议,齐读。

  小结全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些什么道理

  (不要框死学生的答案,任凭畅所欲言。)

  (5)感情朗读全文。(形式可灵活。)

  2。背诵全文最后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想想这段讲了什么内容

  (2)帮助学生理清内容。

  (3)自由试背一指名背一齐背。

  3。认识省略号及其作用。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并想想这些省略号在句中表示什么意思。

  听写

  春雨沉睡撒娇央求噪音

  唠叨辫子爱抚滋润阻碍

  5,完成课堂作业本6,7题。

语文教案 篇7

  “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下面是有关螳螂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射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