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及时正音。
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3.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悟。
1.交流初读感受。
2.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用心默读,勾画出让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
3.交流勾画的语句,并认真品读,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伟大。
四、总结拓展。
1.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宇宙,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变化与盘古的无私奉献,升华情感。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浏览各民族创世神话,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让学生积累本课优美词句。
四、仿照第四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可以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接着写,也可以自己确定内容。
1.公园的景色真美呀。
2.超市里,商品的种类真不少。
3.我们的校园可美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9、北京
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读出对北京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执教:联兴罗秋兰
一、导入:
1、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一块儿去逛逛北京城。(师范读)
二、指导:
1、同学们,刚才我们神游了一趟北京后,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能把有关它的这一段话读一读,把()也介绍给大家吗?
3、谁来说说,刚才她介绍的怎样?好在哪里?
4、你评的真不错,你愿意也来读读这一段吗?
(师从中指导句中应注意的朗读技巧:如读得重些、注意停顿)
5、好,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当个小小导游,把()介绍给老师们,一定得让老师们陶醉啊!(齐读)
6、啊,北京的()可真美啊!不过其它地方也很美,比如天安门。谁来把天安门美美地介绍给大家?(请生读)
7、她介绍得怎样?谁还能介绍得比她更好?她介绍的好在哪里?
8、来,让我们像她一样把天安门美美地读读
9、还有哪个地方美?请同学们想想要怎样读才能使游客们觉得这里美?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学生自读)
10、来,让我们一起介绍一下()吧?(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游客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段一及段五)
12、这是怎样的心声?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13、让我们一起读出游客们的心声吧(齐读)
三、总结:
1、同学们刚才在介绍北京城时,有的词语读得重些,有的句子注意了停顿,有的地方读得大声些,有的地方读得小声些。通过声音的变化,把课文读得很美,让我都陶醉了。现在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再美美地把北京介绍给全世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讲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2、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
教学重点1、能熟练、流利地讲故事。吐字清晰,表情自然。2、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
教学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利用休息的时间收集到哪些名人小时侯的'故事呢?你从中又有哪些收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故事比赛吧,看谁讲的故事最吸引人。(板书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名人故事。
三、小组内讲故事。
1、组内自评。
2、组内评选出2-3名讲的好的同学。
四、班级交流
1、每组挑选2-3名同学讲故事。
2、班级的故事比赛。
3、班级评议。
1、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
2、说出自己向别人学习什么。
3、说说自己又了解那些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四、汇报展示,教师相机进行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三、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先学环节:
学习课文1~8自然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2、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3、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
4、你觉得乔依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出示自学提示2
老妇人走到餐馆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她又是怎么做的?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后教环节
一、检查自学提示一。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二、检查自学提示二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三、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爱,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乔依、妇人、乔依的妻子,更紧扣着你我彼此的心,“不需要回报我,如果你想报答我,就不要让爱之链在这儿中断。”让我们用真情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吧!
四、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播放《爱的奉献》。
训练环节
1、乔依是------------------------------------------------------- 的人。
2、课文为什么以“爱之恋”为题?
板书设计:
爱之恋
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