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教案1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了中文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学习这门课要求考生达到:第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第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第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的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
难易程度略低于原本科教材而与原专科教材接近;内容方面是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总共52篇诗文,其中议论文十篇、记叙文十七篇、诗词十八首、小说七篇。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的诗。
大学语文的通过率并不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刻苦的学习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而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做题巩固知识点。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话文6篇;通过10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
(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读透;
(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这两部分的内容出的;
(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
(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3.难点与重点
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
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议论文的知识结构图
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分析与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
大学语文教案2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内容概要:
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
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
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
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
教学手段: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答,时间2分钟)
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综而言之,有以下诸说:
“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风情说”,“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
“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
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
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
前以讽喻为主: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幽幽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
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白居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历史:玄宗被囚
《长恨歌》:派临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
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
白朴:《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作者将爱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写,造成了角色的错位,角色的错位造成了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独具慧眼,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通过贾雨村的口对天下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他将唐明皇与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类。这一类人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身上有艺术气质,二是为爱不顾一切。爱情本身没有错,专一的爱情更是值得歌颂,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必须要斩断私情。所以有艺术家气质的唐明皇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隐也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
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己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六、总结。
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
大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山里的生活场景。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展开想象,感悟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观看大山风景组图,让学生初步感悟大山景色之美。
★合作探究,识记、学写生字;
★在情境中体会,在朗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大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规范。教学中,倡导独立识字,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促进。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图片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体会山美、家美,萦绕其中的情更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前准备:
★图画纸和彩色笔。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出示有关大山的风景图画:
1、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图都是哪里的`景色?(同学们说)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大山美丽的景色。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导入:美丽的大山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山吧!
3、板书课题:我爱大山我爱家
学生齐读课题。
4、读课题想一想:小作者的家在哪里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自读要求。
⑴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加个“?”号。
⑵把诗歌读给同桌同学听,有读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2、再读去掉拼音后的课文。课件展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
4、质疑:读书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
由于生活经历与见识不足,学生可能会问:山茶是什么意思?绿林像大海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平时喝的茶叶和看到的大海来帮助学生理解。)
5、你喜欢这儿吗?说说理由。
6、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山之美。
三、认读生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抽查学生认读情况。
3、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生词。
4、认读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偏旁归类,联系字义记忆:
“口”:叮、响、喳、叫;
“氵”:深、满;
“辶”:过、遍。
比较记忆:半——伴
四、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板书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组词。
指导学生练习:
“我”:第二笔的横,要向右上微微扬。第三笔是站的直、有力量的竖钩。第五笔的斜钩和第三笔的竖钩要和谐关照,形成一种“稳定站立”之势。
“家”:撇画较多,且长短不一,就像各不相同的家庭成员。所以,要写好“家”字,关键是让这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而且,“家”的上下两部分要紧凑,有抱团儿的温暖感觉。
3、学生仿写,练习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并纠正姿势。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书写较好的同学奖励“小笑脸”。
五、扩展阅读。
读一读,唱一唱。
我们的家乡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大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通过《诗经》产生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掌握其起兴、重章迭句手法的运用。
【教学提要】
《采薇》写的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于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教学设想】
安排两教时。重点是第六章;难点是词句的理解;讲授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点】
题解、学生自学、朗读、讲授一至六章、特点分析、小结、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
《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
房县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首、《诗经》的采风、编撰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发现,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榔口乡白渔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专家们在这次挖掘整理和抢救中发现,在房县农村还在传唱着《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当地的一些“待尸歌”(当地办丧事时唱的民歌)中也有不少关于《诗经》的句子。
什么是“风”、“雅”、“颂”?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诗》或《诗三百》。它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它是民间歌谣,民歌占大多数。“雅”有《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它是周王朝的乐歌,民歌数量少,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经济、政治、生产、重大的历史事件;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习俗风尚等。《诗经》相当数量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的劣行和罪恶。表现形式上,《诗经》一般来说,句式以四言为主,但也杂用其它句式;较多使用重章叠句,讲求节奏和用韵;有的采用比兴手法。一些优秀作品,描写生动,形象鲜明;大多数作品,语言准确、优美、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提问:本篇选自《诗经》的哪一部分?
教师补充:《采薇》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当时猃狁已不断向中原侵扰,周王朝多次出兵讨伐。
3、提问:课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篇反映的内容是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采薇》的作者应是一位征战凯回的士兵。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猃狁之故[6]。不遑启居[7],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戎车既架[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25]?一月三捷[26]。
驾彼四牧,四牧骙骙[27]。君子所依[28],小人所腓[29]。四牡翼翼[30],象弭鱼服[31]。岂不日戒[32]?猃狁孔棘[33]!
昔我往矣[34],杨柳依依[35]。今我来思[36],雨雪靡靡[37]。行道迟迟[38],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野豌豆,嫩茎、叶、种子可吃;一说“薇”即“蕨”,因初生的嫩芽甚薇,即薇。[2]作:刚生出。止:语气助词。[3]曰:说;一说为语首助词。[4]莫:同“暮”。以上两句,意思说要回去,可是不能回去,而一年又快完了。[5]靡:无。这句说征人远戍边塞,有家像没家一样。[6]猃狁(xiǎnyǔn险允):古代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或写作“严允”或“猃狁”。春秋称北狄,秦汉称匈奴。周代以来,常在我国北方进行军事干扰。[7]不遑:没有空闲。启居:指坐下休息。[8]柔:指薇柔嫩。[9]烈烈:指忧心如焚。[10]载饥载渴:又饥又渴。[11]戍:守。这句说戍守地点未有定处。[12]聘:问。这句说,没有人代我问候家室。[13]刚:指薇生长得老硬了。[14]阳:指农厉十月。[15]靡盬(gǔ古):无止息。[16]启处:启居。[17]孔疚(jiù救):很痛苦。[18]来:归。这句说远行了,恐怕不能归去了。[19]尔:指花盛开貌。维:什么。这句说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呀?[20]常:常棣,又名小叶杨。华:通“花”。[21]路:大战车。斯何:都是属语助词。[22]君子:指军中将帅。车:战车。[23]戎车:兵车。[24]牡:公马。业业:强壮高大。[25]定居:安居。[26]三:指多次。捷:通“接”指交战。这句说,一月之中,与敌人多次交战。[27]骙(kuǐ揆)骙:威武雄壮。[28]依:乘。[29]小人:兵士。腓(héi肥):掩护。[30]翼翼:排列整齐。[31]弭(mǐ米):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用象牙装饰的弓弭。鱼服:用鱼皮制的箭袋。服:是“箙”的假借字,即盛箭的器具。[32]日戒:每天防范。[33]孔棘:紧急。棘,同“亟”,急。[34]昔:指出征时。[35]依依:形容柳树枝叶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依恋。这两句说明出征时是在春天。[36]思:语助词。[37]雨:作动词。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这两句说明回来时是在冬天。[38]迟迟:缓慢。
第二教时:
2、诗篇结构层次分析
诗篇从结构层次看,全诗六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写兵士为征战猃狁远赴,环境恶劣的边塞,而有家不能归;征战兵士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苦况。第二部分为四、五章,主要写征战兵士战场生活的紧张与艰苦。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抒发了征战兵士归途中的困苦以及其无限惆怅的悲伤之情。
3、中心思想归纳
本诗通过一个戍兵回归途中的歌唱,真实地表现了兵士军旅生涯的艰难苦楚和归家时的无限感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同时也揭示了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不满。
六、艺术特色
1、起兴手法的成功采用
诗篇开始到第三章全部采用“采薇”起兴,这既在结构上达到领起各章,前后连贯的作用,又贴切地突现战场生活的艰辛。因为“薇”是一中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戍边兵士即以此物充饥,以表现兵士的浓烈思乡情怀。
2、运用反复修辞,达到摹物抒情的目的
如“业业”、“依依”等大量迭词,就形象的表现出了景物的形态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运用重章迭句,进行反复咏唱,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感,又表现出征战兵士久战难归、忧心如焚的痛苦内心世界。
3、情景交融
诗篇中,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作者在抚今追昔的景物描写中到达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艺术境界,令人深思和回味。
七、小结
通过诗篇的学习,认识当时中原兵士为了抗击猃狁的侵扰而征战边塞,从而造成了中原兵士有家难归的现状;从《采薇》的作者写的是他回归家乡的途中那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中,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怎么理解这一千古名句?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谈谈起兴这一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3、请将本诗最后一章译成现代汉语,力争做到每句字数相等,其意基本与原义相符。
十、推荐参考书目
1、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诗经直译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十一、推荐网站
1、国学网
2、北大中文网
3、中华大学
十二、作业反馈
大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大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01-11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优秀11篇)01-29
《检阅》的教案06-08
诗词的教案01-31
《春天》教案07-14
语文的教案11-05
小班美术教案:彩虹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大班健康教案:小骑兵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整合教案:小蜘蛛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大班美术教案:毕业照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