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6 14:35:5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内容。

  2.通过体会本文精彩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3.激发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导入】

  “假不假,白玉为床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几句顺口溜,是《红楼梦》中对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描绘,作者以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由盛而衰的经过。我们今天就来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贾芸谋差》。

  【作者及作品简介】

  1.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他从小是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直到雍正即位之后,曹府被抄家之后是一落千丈之后,在贫寒中写下了不朽之作《红楼梦》。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小说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阅读文章】

  1.初读文章,识别字音词意。

  2.再读文章: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读出来,让同学欣赏评议。

  (目的:让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同时,也可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3.对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全班探讨解决。

  【讲解】

  1.你能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吗?

  答:第一部分:打探消息(1-4)贾芸在贾链处打探消息,为后文谋差做准备。

  第二部分:筹钱买礼(5-10)○1在舅舅家受训、受辱。偶遇倪二,受资助。

  第三部分:送礼奉承(10-17)给王熙凤送礼,为谋差铺路。

  第四部分:得差遂愿(18)贾芸得到了园中种花的差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卜世仁在回绝贾芸的请求后,就是对他的责怪,怪外甥不干正经事,从中可以看出卜世仁什么性格?

  答: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3.卜世仁与娘子的对话,有什么含义?

  答:表面上看是想留外甥吃饭,实际是在赶走他。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冷漠无情。

  4.本文主要刻画了凤姐和贾芸这两个人物,试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来。

  凤姐: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

  贾芸: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本题答案为开放试题,只要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均可。)

  5.文中写了四个人物,请选其中一人,分析其性格。

  如:

  王熙凤:语言甜蜜,办事精明,独揽大权,性格泼辣。

  贾芸:聪明乖巧,很有心计,善于逢迎。

  卜世仁: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倪二:为人豪爽、热心、重情义。

  【小结】

  贾芸思维灵活,说话圆滑、为人孝顺。他在贾琏、凤姐之间穿插的游刃有余,从舅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后“恐他母亲生气,便不说起卜世仁的事来”, 脂砚斋评“芸哥亦善谈,井井有理”、“孝子可敬”。

  【延伸】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新课

  1.导语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录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二》,

  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读读背背学习分两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一读。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这个小朋友从小就学写毛笔字,你看他已经能写二年级才学的一些复杂的字了,他可是从练习写基本笔画开始的呀!

  (2)出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师:你怎么看出他很认真?

  师:这个小朋友他今天练习一个类型的字,明天再练习一个类型的字,还不忘记复习前几天写过的字。

  3、出示: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2)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练习:学生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5)检查背诵情况。

  4、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生借助拼音试着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问题:

  “花儿”指什么?

  “风雨”指什么?

  (3)同学们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呢?

  (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好象小一个下雨的早晨,打着小伞去上学,谁来读一读?

  (5)练习朗读、背诵。

  (6)检查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同、问、网”3个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且框口朝下的字应按什么顺序书写。

  (3)出示:同

  3、练习。

  (1)练习描写“同”3个,仿影1个。

  (2)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

  (1)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问题。

  (2)进行纠正性练习。

  其余两个字教学方法相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准备:

  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影片。

  学生准备:

  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设情境

  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

  在学生思考时我适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你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章表述形式的技巧、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理解、体会本文,尝试运用 “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等方法发现问题。

  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寻找问题。

  在留给学生10分钟阅读思考时间后,我提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并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讨论时,我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由于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诜多学习小组都注意到了对本组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小组的记录员也都作了记录。

  三、组织学生讨论疑问

  各学习小组讨论整理问题之后,我让小组的记录员把本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去掉相同的问题,学生共提出了这样七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了女儿什么是爱情?

  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4、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智慧的人的时候”?

  5、上帝由“驳然大怒”、“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

  7、爱情除了“忠诚”,死后会有“心灵的追念”,是否还有其他?

  在学生板书时,我一边看一边迅速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我发现这七个问题,其中第4题是文中句子的理解,第2、3、5、6题是对文中故事内容的理解,第1题汲及表达技巧,第7题是文中故事的拓展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先说对第4题的理解。在三位同学的互相补充后,学生有了以下的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明白自己是否幸福,作者这样说是在提醒女儿当爱来临时需要保持理解,这样才能享受到爱情带给你的幸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来思考2、3、5、6题。

  四、课外资料延伸课文

  学生有了共识后,我又补充问学生“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学生王促晨说“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接着他的话说“王促晨说得真好。是啊,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心中追念,但是除了这以下还有其他吗?作者在最后提到‘以人的方式去爱’必然还包括其他故事所没有提到的爱。处在花季年龄的你们必然有一些关于‘爱情’的看法,你能说说你的爱情观吗?”

  不知是由于羞怯,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回答不令同学哄笑,学生们都低着头,静静地不发一言。为了使学生不感到尴尬,我出示了三段文字(三篇小说(《白马啸西风》、《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中的`关于“爱情”的片断),并对学生说:其实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经历爱,所以关于爱情的思考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小说都在探讨这个话题,你们爱看的武打小说里也有许多爱情观。大家看看投影片上的三段文字,这是金庸先生三部作品中的爱情观,看看你欣赏哪一种?你是否还另外的见解?你能结合其它爱情作品谈你的观点吗?由于这些片断出自学生最喜欢看、最熟悉的作品,因此看完后,大家都开始了议论。

  五、写箴言拓展课文

  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用箴言的形式写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同学。

  六、总结

  看了一些同学的箴言,在下课前一分钟,我作了总结: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附投影资料:

  瓦耳拉齐又问:“刚才我叫你出去,你为什么不听话?要是你出去了……唉。”

  李文秀轻轻的道:“师父,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

  ——《白马啸西风》

  郭靖丝毫不懂这种女儿情怀,只觉这个“黄贤弟”的举动很是特异,当下问她道:“你说有要紧事对我说,是甚么事?”黄蓉笑道:“我要跟你说,我不是甚么黄贤弟,是蓉儿,这不是要紧事么?”郭靖也是微微一笑,说道:“你这样多好看,干么先前扮成个小叫化?”黄蓉侧过了头,道:“你说我好看吗?”郭靖叹道:“好看极啦,真像我们雪山顶上的仙女一般。”黄蓉笑道:“你见过仙女了?”郭靖道:“我没见过,见了那还有命活?”

  黄蓉奇道:“怎么?”郭靖道:“蒙古的老人家说,谁见了仙女,就永远不想再回到草原上来啦,整天就在雪山上发痴,没几天就冻死了。”黄蓉笑道:“那么你见了我发不发痴?”郭靖脸一红,急道:“咱们是好朋友,那不同的。”黄蓉点点头,正正经经的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待我好,不管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好看还是丑八怪。”隔了片刻,说道:“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讨好,那有甚么希罕?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

  ——《射雕英雄传》

  令狐冲双目凝视着她。盈盈的眼光慢慢移动,和他相对。两人相隔丈许,四目交视,忽然间心意相通,实已不必再说一句话,反正于对方的情意全然明白。娶不娶仪琳无关紧要,是和尚是太监无关紧要。两人死也好,活也好,既已有了两心如一的此刻,便已心满意足,眼前这一刻便是天长地久,纵然天崩地裂,这一刻也已拿不去、销不掉了。

  ——《笑傲江湖》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胆推测和想象“千人糕”的含义。

  4、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掌握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今天,小熊过生日,爸爸请了好多小动物来给它过生日。爸爸还给它买了千人糕,来给小熊庆祝生日。咦,千人糕。什么是千人糕呢?这可把小动物们高兴坏了,它们一起围着这些千人糕,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有的说:“这就是千人糕呀?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的呀?”有的说:“千人糕的味道怎么样呢?真想尝尝。”有的说:“这为什么叫千人糕呢?”这可难坏了熊爸爸,因为它也不知道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2、揭示课题:6.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如果你还没有圈出生字,请你圈出生字。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新词。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想想: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呢?

  2、孩子们自读课文。

  3、生字宝宝我来学。

  (1)通过拼音学习生字。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生字。

  (3)通过组词的方法学习生字。

  4、交流汇报。

  A 蔗、汁、售是翘舌音。 B菜、算是平舌音。 C嘛是轻声。 D 的、应是多音字。 de( ) yīng( ) 的 dí( ) 应yìng( ) E 劳是边音

  5、生字宝宝可淘气了,现在它们把帽子全脱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宝宝。

  三、再读课文,理解生词。

  1、生字宝宝非常淘气,它们又跑到词语中间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本课的15个词语。 一定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知道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3、先开火车读一读。

  4、说说文中的句子,但要尽量用上这些词语。看谁说得多?

  (1)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师:一定是什么意思呢?那这糕真的一定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生:没有。

  师:那孩子为什么说它一定特别大呢?

  生:因为它叫千人糕。

  师: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千人糕吗?

  5、请孩子们找出你认为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的原因,并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爸爸给孩子们买米糕说是千人糕。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叫千人糕,爸爸告诉孩子们,千人糕是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告诉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选择你喜欢的三个词语写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

  2、用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3、说说千人糕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探究课文,了解千人糕名字的来历。

  1、小组合作,任务:

  (1)找出千人糕名字来历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并分角色读一读。

  (2)用自己的画说一说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米糕又叫千人糕?

  (4)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由许多人做出来的?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2、分小组讨论。

  3、请小组成员汇报:

  生1: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家具、肥料、水……”

  生2: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生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4、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师:米糕要做、包装、送货、销售,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而做米糕所需要的材料却更复杂。那做米糕需要哪些材料呢?

  生:稻子、甘蔗汁、甜菜汁。

  师:那稻子、甘蔗汁、甜菜汁又需要怎样做呢?

  生:种稻子需要种、肥料、家具、水……;甘蔗汁需要种出新鲜的甘蔗,再压榨成汁;甜菜汁也需要种子、阳光、水、肥料……种出甜菜,再压榨成汁。

  师:是啊!做一个米糕,需要这么多材料,需要这么多工序,需要这么多人合作。所以我们由衷的发出感叹:

  生: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师:孩子们再读。

  三、深层探究,认识千人糕的真正含义。

  1、探究不同千人糕的含义。

  (1)师:请孩子们看看这句赞美中的“千人糕”与前面的“千人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个千人糕加了引号。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是观察入微。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千人糕加了引号吗?

  2、文前的千人糕。

  (1)请孩子们找出前面的千人糕。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读一读,说说在孩子们的心里,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汇报: A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说。

  B孩子想:这糕要好多好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4)师:从“一定”一词看出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千人糕真的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5)生汇报。

  生1:从“一定”看出孩子的想法很坚定。

  生2:其实千人糕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一点也不大。

  师:这里的千人糕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千人糕指的就是这普通的米糕。

  3、回文尾领悟。

  (1)师:那文末加引号的千人糕又指的是什么呢?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2)生1:是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生2:是说千人糕是很多很多人制作的。

  (3)师小结。 文前没加引号的千人糕是指一般的米糕,而文尾加了引号的千人糕是指经过很多很多人制作出来的千人糕。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成果。

  四、拓展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制作的?举例说一说。

  2、学生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五、思想教育。

  1、千人糕是由这么多人做出来的,你想对这些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2、你应该怎么做?

  3、引导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背诵名言,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锻炼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1、理解内容,背诵名言;

  2、体会文章的思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背诵名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老师知道同学们在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名人名言,及警句。谁能背一些你们喜欢的名言?(学生自由背)

  2、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积累得不少,这些名言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思想、智慧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哲理,给人们以启迪。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些名言。

  3、请学生翻开课本,教师范读。学生边看边听之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每一句名言都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自己试着理解,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字典理解。也可以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可以向他人请教。

  5、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6、带着对名言的理解再来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些名言。

  8、组织小组背诵比赛。

  二、阅读短文

  1、导入: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短文,也懂得了一些如何读懂一篇短文的方法。(学生复习如何读懂一篇短文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关于彭德怀总司令的文章。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短文,然后思考文后的两个问题。老师为大家计时,比一比看谁读得快,理解得正确。

  3、学生完成任务后向老师示意,老师报出完成的时间,之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4、教师小结:读得最快的用了几分钟,最慢的用了多少时间。

  5、交流自己的看法。

  6、质疑: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互答。

  7、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略)。

语文教案 篇8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