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以及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技能: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了解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概述所读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精彩的部分。
情意:激发学生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文章的感情,从多个角度中选择一两个角度写己读后的感受。
对策:指导学生反复读例文,感受写读后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引导学生写出所读书本的读后感。
二、错别字(投影出示这些词语)
霭侯(诸侯)小年(少年)
做在(坐)手搞(手稿)
永往直前(勇往直前)柏年(拜年)
再帽子(摘)双体日(双休日)
检险(艰)白织灯(炽)
退锁(退缩)晃张(慌张)
那为(位)
1、学生读一读,辨别这些同音字。
2、交流,分别给它们组词。
三、文章中的句子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
1、来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他曾多次住进医院,却顽强地坚强的活了下来,它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3、后来就不见了,双休日就然还睡懒郊。
4、读了着文章,让我想到一件事。
5、大儿字捷克借蜡烛去搬捆柴,还是失败了。
6、而司马光小时候发生的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很敬佩,
交流说说这些句子存在的问题:
有些语句写的太哆嗦。
前后的语句不连贯,看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
四、
从小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读后感大多数写出了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并且能写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但有许多同学的文章语句不够通顺,前后也不能很自然的连接,个别同学的错别字较多。希望他们今后认真读课外书,写好。
五、集体修改。
1、投影出示(黄天伦)较差学生的习作。
学生读这习作,说说存在的毛病(内容空洞,错别字、病句较多,结构安排较零乱)
2、分小组讨论并修改这习作。
3、交流修改意见。
4、指名读修改后的这习作。
5、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并加以修改。
六、板书设计:
读后感
真实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语文教案 篇3
老师: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
学生:竹排。
老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好吗?
(出示课件)
老师:你们看到什么风景。
学生1:小鱼。
学生2:禾苗。
老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学一首好听的儿歌。
(课件出示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请学生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
老师:小朋友读好了吗?那请学生读给林老师听好吗?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谁能站起来为大家展示一下?
(指一生读)
老师:他读得怎样?
学生:他读得感情不好。
老师:那请你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该生读课文)
老师:他读得怎样?
学生:非常棒!
老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
(小黑板出示,指一生上台领读)
老师: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读得怎样?
学生:他读得很正确。
老师:给他掌声,说说为何会认识这么多字。
老师:打开课本,请小朋友自由拼读生字。
(学生自读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老师:谁来找找三点水的字。
学生:江流游。
老师:从三个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江里有水,所以是三点水。
学生2:鱼在水里游,所以游是三点水。
老师:你们真能干,掌声鼓励。
老师:说说唱为何是口字旁?
学生:唱歌是用嘴巴的。
老师:排为何是提手旁?
学生:竹排用手来划。
老师:生字宝宝摘下了帽子,再请小朋友来认一认。
(小黑板出示,学生集体认读)
老师:生字宝宝跳到我们的歌里,你们认识吗?
(学生自由读诗歌)
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把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鸟儿唱,鱼儿游。
老师:为何喜欢这句?
学生1:鱼儿在水里愉快地游来游去。
学生2:小鸟在天上飞快地飞来飞去。
老师:请学生来做做鱼儿游,鸟儿唱的动作。
(学生表演)
老师: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学生:高兴。
老师:那请小朋友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边做动作)
老师:还喜欢那一句?
学生:禾苗绿油油。
老师:欣赏绿油油的禾苗,(课件出示),你们认为美不美?
学生:真美呀!
老师:除了绿油油的禾苗,还有绿油油的什么?
学生1:绿油油的树。
学生2:绿油油的草。
老师:你还喜欢什么?
学生:小小竹排画中游。
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到鸟儿飞来飞去,在唱着歌。
学生2:我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学生3:我看到燕子、竹排。
老师:请小朋友说说小小竹排画中游是怎样的呢?
学生:小朋友撑着竹排在水中玩。
老师:你认为这些是在那里看到的?
学生:课文中。
老师:给你们看。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老师指着地图向学生介绍长江、江南的位置)
老师: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写江南的'句子。
(课件出示南北湖)
学生:江南鱼米乡。
老师:为什么江南是鱼米乡?
学生:江南的米是香的。
老师:米是乡的,为何说到鱼呢?
学生1:河里有鱼。
学生2:田里有鱼。
老师:我们江南的鱼多,米多,还有什么多?
学生1:橘子多。
学生2:树多。
老师:树多,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做树多的动作。
(学生站起来,手拉着手举起来,动作感悟树木多、树木密)
老师:树木真密呀!
老师:请学生再从课文中找描写树木密的句子。
学生:两岸树木密。
老师:那我们现在来说说为什么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生1:小竹排只能在水中,两岸的风景很美。
学生2:在这样美的风景中,就像在画里游一样。
老师:在这么迷人的风景中,我们一起来游玩一下。
(出示课件)
(学生随音乐一边做动作,一边轻声念诗歌)
老师;小朋友美吗?
学生:真美呀!
老师:你们还想再游一次吗?
学生:想,再次随音乐表演感悟。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捧着书本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你们念得真棒呀!我们来比赛读好吗?
(男生读、女生读、指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好,掌声鼓励。
老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欢呼雀跃)
(5)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 不怕困难拜师学艺 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复述故事情节。
(1)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 总结
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 拜 瓶 侵 袭
拜 瓶 妻 侵 袭 袭 瓶 侵 拜 妻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
(1)(如果)刘明的腿不受伤,他(就)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只要)坚持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康复。
3.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u mu yue liang er duo xiao niao
树木月亮耳朵小鸟
yi zhi xiao yang zai chi cao
一只小羊在吃草。
long zi li mian you jiu zhi tu
笼子里面有九只兔.
wo men jia you san kou ren
我们家有三口人。
注:带点的字是以前学过的。带横线的字是今天学习的。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3、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1、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2、借助读中提示导读全文,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找出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②课文是不是单纯写竹?(不是,是为写人而写竹)写什么人?怎么写?(借竹子对革命的贡献赞写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山人民象竹子那样在革命各个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彻底性)
③井冈竹子具有怎样的风采?(见2节)由“修直挺拔”“密密麻麻”联想到什么?(岗哨、伏兵,比喻井冈山人民为革命所作的贡献)这样写属于何种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写作顺序如何?
④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革命战争年代三写竹子分别联想到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如何表现?
一写竹,用“搭、做、盛、蒸、做、摆”等动词,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竹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
二写竹,用反问手法,写出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写竹,一语双关,用了排比、顶真、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叶、枝、鞭,根角度展开联想,赞扬了竹子尤其井冈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追问三写竹子,作者怎样运用双关手法的?明写竹是“用具”“武器”,暗写什么?明写竹子不低头,不弯腰,暗写什么?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写开发竹林,二写修竹滑道,三写走上征签字,分别用哪些词句体现“继承”、“艰苦”、“贡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
2、会说完整的.句子。
3、认识姓氏,
4、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建立句的概念,激发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难点会说完整的句子。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基本思路
激趣导入--读读说说--独立识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a)读读说说
b)我会认
三、读读背背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饿画。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副图画大家看看。
2、说句子。谁能说一说图上画的是谁,
3、他在干什么?
4、读书上的句子。刚才大家是看图说句子,
5、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句子没有图,
6、你能读出来吗?(同桌互读)
7、启发想象。沙沙在做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