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4单元第一课《小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狮子王》。
2、提问:你喜欢影片中的小狮子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喜欢这只小狮子,那么,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故事,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狮子》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小狮子.
学生活动
1、观看影片
2、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3、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请2、3名学生概括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2、(多媒体演示)请丁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难字标出来.
3、指导认字方法:用你学过的识字方法去学习那些不认识的字.
4、纠正学生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或有什么识记方法,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进行适当点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引导学生把读得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后,要求同桌互读互评,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请你帮帮他.
6、丁丁考考你: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请学生领读.
学生活动
1、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将生难字画上符号。
3、用所学的方法识字.如:拼一拼、猜一猜、查一查、听一听等。
4、当小老师强调读音、识记字型。
5、同桌互读、互评。
6、自由读、领读。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教师活动
1、齐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2、大家看:丁丁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课件出示)初生的小狮子懒洋洋的小狮子妈妈的教导(爸爸的教导)努力学习真正的小狮子(引导学生结合课件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第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初生的小狮子的照片.
4.提问:小狮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懒洋洋")
拓展:小狮子除了"懒洋洋",还很贪玩
5、提问:一棵大树看见后,对小狮子说了什么?小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听了小狮子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狮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引导学生体会"自找苦吃""饭来张口、天天享福"的意思)
6、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对小狮子的担忧之情,和小狮子怕吃苦的享乐主义.(全体参与二人分角色对读)
7、引导学生自由读7-8自然段.思考:小狮子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她说了些什么?
拓展:看图,想象爸爸对他说些什么?
(1)解妈妈的话:什么叫"劝告"?"依赖"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
8.引导学生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以此体会小狮子学会了滚、扑、撕、咬的本领。
学生活动
1、用单的语言概括段意。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3、看小狮子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5、读一读大树对小狮子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小狮子行为的看法,并对小狮子谈出自己的看法。
6、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后评议.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朗读。
7、自由读7-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理解词语,交流从妈妈的话中明白的道理。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8.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体会小狮子的本领。
四、回归整体,扩展思维
教师活动
1、丁丁给我们提了问题:
你喜欢什么时候的小狮子?为什么?(板书:原来:懒洋洋、晒、吃、睡、说,后来:努力学习、滚、扑、撕、咬)
你认为真正的小狮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2、总结并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收获和体会?
3、引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活动
1、自由回答问题。
2、戴头饰表演。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小狮子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学习小狮子"努力学习"的精神,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孩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画风》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
教学目的: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重难点:
让孩子理解到脑筋的重要性,学做生活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工具:
电脑、、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猜谜语,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引:我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我这儿正好有一条,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看不见,
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
小草见它弯腰。
云儿见它忙让路,
柳树见它把手招
谜底:风
(2)谁来把谜底写到黑板上?
(3)谁能给“风”组个词?
(微风、台风、春风、龙卷风、寒风……)
引: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写出来,可以说出来,那么,能不能画出来呢?那么,咱们就赶紧请出这几位小画家吧!(出幻灯片)
2、板书:画风,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 齐读课题
4、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①谁画风?
②怎么画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把书翻到66页,请你带着这两个疑问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并且画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了之后,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画风?
宋涛、陈丹、赵小艺。
3、这三个小朋友可真聪明,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你们想和他们做好朋友吗?
那就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㈠这三个孩子在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外画画,他们是怎么画风的?请你把书翻到66页,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笔把它划出来。(生找)
宋涛画风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指名读、范读)
这两幅图,你觉得哪一副是宋涛画的?为什么?(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
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这就是宋涛画的风,风藏在画的哪里呀?(师:雨丝斜)你们能给画作一句诗吗?别急,咱们就用这个句式。谁行?指名几个学生。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
陈丹画风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你能用朗读的方法让我们感觉到风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和小树一样。(出示陈丹的画)
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画风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㈡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画的风中动的景物吧。(展示动画图)
1、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2、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四、 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提问:你喜欢这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最喜欢哪个?
2、激趣:那你想不想演演他们呢?一个好演员必须台词过关。出示投影:
宋涛说:“谁能画风?”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好这几句话?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4、指名读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予评价。
5、组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6、指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五、发展想象、描绘美景
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做了不起的人吗?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2、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宋涛 雨丝斜
画风 陈丹 小树弯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语文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自学生字、生词 。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
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课后检测:
课文通过叙述 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急速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编辑寄语:本教案是我对整节课或本课时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归总,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及图片: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及一组狼的图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或歇后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教学内容:
《狼》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二,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并训练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教学步骤: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奔豕突、狼藉满地”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欣赏歌曲:《说聊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同时结合flash朗读)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缀行()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目似瞑()隧入()狼亦黠矣()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老师出示材料考察一下。
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三)赏析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6)在这个故事中,发生矛盾、进行斗争的两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附:板书
狼
狼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
(五)课堂练习:
<一>、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
3、一狼仍从择其善者而从之
4、恐前后受其敌
5、顾野有麦场
6、弛担持刀
7、一狼径去。
<二>、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
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背诵练习。
(六)、歌曲欣赏《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词曲:齐秦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报以两声长啸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和理解。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积累。
3、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课时:
总共四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和理解。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积累。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感知
1、《黄河的主人》
①、有感情地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乘客和艄公的。
②、说一说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上的主人。
③、注意本课对黄河水的描写。
2、《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
①、读课文,说一说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那么多,为什么还会缺水呢?
②、注意本课的字音,要读准字音。
③、感知引号的用法。
3、《友谊的航程》
①、注意文中的过度句的作用。
②、注意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③、体会军舰的形象。
4、《清平乐村居》
①、边背边想着词的画面。
②、让学生熟练地解释文中的“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5、《林冲棒打洪教头》
①、读课文分别说一说林冲和洪教头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②、能准确地复述打斗的场面。
二、体会拟人句的用法
1、说一说什么是拟人句,注意与比喻句的区别。(教师可举例说明这两者的主要区别。)
2、让学生分别造句。
3、总结,继续教给方法。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出示例题:
①、今天的天可真冷啊,。
②、早晨的雾可真大啊,。
2、感知做法
要注意切实写出具体的情况,一定要突出其中的大、冷等。
四、默写这两单元的词。
(略)
第三四课时教学:(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本单元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的`做题习惯与良好的方法。
3、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成语填空
依()附()雄()英()首()()步
心()胆()谈笑()()专心()()
惊浪()()万马()()浊浪()()
●、针对学生的错误要找出原因,加强巩固,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无误掌握这一项。
二、词语搭配
美丽的宫殿
壮丽的焰火
华丽的山川
瑰丽的风景
认真地请教
刻苦地帮助
虚心地劳动
耐心地锻炼
●、这道题关键是做完以后要再认真地核对一下,试一下还能不能与其它进行连接,最后确定正确的一项。
三、拟人句(仿照后一个造一句)
1、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小鸟在枝头唱着歌。
2、巍巍群山盖满了白雪。巍巍群山披上的银装。
●、拟人句是直接把动物或一些东西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思想,不要写成比喻句等等。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海洋大得很,一眼望不到边。
1、今天的雨下得很大。
2、市民广场的人可真多啊。
3、漓江的水绿得很。
4、这辆赛车的速度很快。
●、有同学会“言过不其实”,如有同学会说“把我的衣服都淋湿了”来形容雨大。
五、修改病句
1、小妹妹穿着一条精彩的花裙子。
2、夕阳的余辉照耀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那榕树像把大伞,覆盖了太阳。
4、他站在三十层高楼的平台上,眺望着地面。
●、这些句子都是用词不当,让学生仔细读,先找出用错的词,然后再进行修改,最后再认真地进行检查。
六、默写《清平乐村居》
●注意加强对一些难写的字的指导,让学生能熟练地加以记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