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7 14:39:00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理解】《与象共舞》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它饶有趣味的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现了泰国人独特的地域文化。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围绕这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展开。第一自然段概述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第二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国宝,第三自然段讲述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第四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在泰国最使“我”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抓住主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朗读、思考和探索了解泰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并加以运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人与大象的亲密、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学情简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也能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学习状况,在设计本课时本着“尊重学生,放手自学”的原则,从学习目标的制订就开始放手,逐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感受自我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1.认识“睹、驰、摩”等8个生字,熟记“松弛、按摩、尴尬、绅士、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课文,领悟课文段落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泰国神游一番(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万象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组:松弛(chí)按摩(mó)尴(ɡān)尬(ɡà)绅(shēn)士气氛(fēn)

  第二组: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

  词语朗读指导。

  2、以课件展示如下句子:

  ① 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② 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③ 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④ 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⑤ 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3、引发质疑

  师:当你读到泰国有着这样独特风情时,你心中有什么问题想冒出来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

  三、紧抓中心,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如果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将更好!组织交流,概括段意。根据学生反馈

  依次出示:

  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情。

  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2、师小结:当一段话中的几句话都是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的时候,我们在总结段意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中心句来概括。利用中心句总结段意时,首先要找准中心句,然后考虑能否直接使用,不能直接使用的要修改提炼,使段意更加准确,语言更加简单,明了。中心句一般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以在段中。

  3、五个自然段,五个中心句,句句写到了大象。正是这五个中心句把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来,我们捋一捋这篇课文的内容,一起读读这五个句子。

  四、依托重点,升华意蕴

  1、读着读着,老师也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课前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 亲密)

  2、说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想你们脑海里面一定会有一幅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特别深刻的场景,哪一个,在脑海里面迅速搜索一下,哪个画面哪个场景让你一下想到最能体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关系?

  预设1:

  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预设2: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3、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指名读。

  4、 角色置换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东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个观众吗?愿意的,你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少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动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吗?愿意的,就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毫无疑问,他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这时,他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舞蹈,是多么的快乐,

  这时,他们的心中没有人与象的区别,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赖,

  这时,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那么和谐,

  同学们,这就是——读题:与象共舞

  5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配乐齐读这一段。

  同学们,此时人是那么高兴,象也那么快乐,实际上就是人和象之间的一份和谐,达到了人象亲密无间的境界。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直接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总后分。(板书:总分结构)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总分结构的?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还想看看大象与人们和谐相处的其他画面吗?老师也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泰国的大象是出色的画家。……

  4、课堂交流。

  六、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也能看到——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七、推荐阅读 拓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泰国大象的知识么?那你可以课后去做一做:

  1.读一读《泰国自由行》、《动物百科全书》中介绍大象的部分。

  2.上网查资料也可:百度搜索——泰国象(图片、视频等)

  3.《与象共舞》作者:赵丽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10.00元

  【板书设计】 27 *与象共舞

  ↓

  和谐 亲密

  人←———→象 总分结构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案-跳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练习内容:

  1.区别形近韵母。

  2.多音字组词。

  3.补充成语。

  4.熟记成语。

  5.读读背背。

  6.口语交际。

  7.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区别形近韵母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韵母。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讨论,归纳区别方法。

  二、多音字组词。

  1.自读,思考不同音时字音有何变化。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订正。

  4.齐读。

  三、补充成语。

  1.自读。

  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

  4.齐读。

  四、熟记成语。

  1.自读,想一想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解的`词语。

  3.熟读成语。

  4.发散练习:将这些成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五、读一读

  1.自读,将文章读通顺。

  2.分段指读,理解诗句意思。

  3.自由读,读出感情。

  4.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将周围发生的事说给同学们听。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明确要求。

  2.讨论说话要点。

  3.分小组排练的要求。

  二、分小组排练,教师指导。

  三、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表演。

  2.学生评议。

  3.老师指导要点。

  4.表演竞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立刀旁和双耳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默读课文,体会小豌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

  2. 展开想象,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3. 本课要求的会认字有:豌、懒、瘦、移、楚、扶。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助人为快乐之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课件一:展现豌豆的成熟过程)我们今天见到的这颗小豌豆它有个美好的愿望(出示课件四),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个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0课。(板书题目:一颗小豌豆)

  二、 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默读是本课读文的主要方式。要让学生按照默读的.要求,在反复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课文读通顺,读懂课文内容。

  三、 读中感悟,自主发现

  1. 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 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 从学生的质疑中,筛选典型问题

  1. 小豌豆说了那些话?找出来读一读,从它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 小姑娘原来病得怎样?随着小豌豆的一天天长大,小姑娘有了什么变化?你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小姑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3. 故事中的这颗小豌豆你喜欢吗?为什么?(小豌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五、 感悟朗读

  课文要学完了,在这篇课文中,你最想读哪几个自然段,请大胆地站起来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兴趣朗读,品悟小豌豆和小姑娘的情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六、 总结课文

  师:小豌豆的愿望就是能为大家做点好事,能把爱心奉献给别人,它以绿色的叶,粉红色的花陪伴着小姑娘,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说明的愿望已经实现,因为它得到小女孩的感谢。

  七、 作业

  想像一下其它四颗小豌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选择其中一颗豌豆的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20.一颗小豌豆

  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瘦瘦的 黄黄的

  笑吟吟

  坐起来

  站起来

  心底感谢

  小女孩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yuan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un

  ün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un

  ün的发音。

  教学准备:

  课文投影、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韵母卡片:u

  ü,说说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3、抽读鼻韵母an

  en

  in

  ,说说发音方法。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语境歌。

  3、在幻灯图片上出示un

  ün。告诉学生:这些韵母和音节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内容。

  三、新授

  1、教学鼻韵母un。

  (1)un

  的发音。

  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的.读音有点像,和an

  en

  in

  的发音方法相同。教师范读an,学生跟读。

  (2)un的四声。

  出示un的四声,自由练读,同桌检查。

  2、教学鼻韵母ün。

  (1)ün的发音。

  指名说说天空中有什么?“云”是第几声?谁能把它改成第一声?出示鼻韵母ün。指名读,集体读。

  (2)ün四声。

  出示ün的四声,按顺序练习,打乱顺序练习。

  1、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

  (1)讲故事。ün也想自成音节,于是它也学yin的样子,去请大y。可是它一想,我这样带上眼镜去和大y拉手是不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大y站到它的前面。

  (2)出示:yun

  提问:y后面是什么韵母?告诉学生: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但要和ün区别开来,ün是韵母。

  (3)练读yun的四声。引导用yun的四声组词。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提问:图上的小男孩是什么人?

  谁能把“员”改成第一声?

  (2)出示:yuan

  师告诉学生:yuan是由yu和an

  合起来的,合读时,an里的“a”应读发“ê”的音。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

  (3)yuan的四声。

  出示四声,学生自由练读,练习用四声组词。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un

  ün

  yun

  yuan

  2、想一想:an

  en

  in

  un

  ün叫什么韵母?它们分别是由哪两个音组成的?

  3、比一比,读一读。

  第一组:ai

  an

  ao

  第二组:ou

  un

  ün

  第三组:en

  ei

  er

  4、读一读。

  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还读ü:yu

  yue

  yun

  yuan

  五、作业

  1、描红。

  抄写:un

  ün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猜字谜。

  2、看谁听得准,找得快。老师读an

  en

  in

  un

  ün

  yin

  yun

  yuan,学生拿卡片。

  一、授新课

  1、学习un

  ün与声母的拼读。

  (1)出示:gungun

  kunkun

  hunhun

  指名读,说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拼读。

  (2)出示:jün

  jun

  qün

  qun

  xün

  xun

  引导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音节,指名到黑板前板演,师生共同评议,并说说

  理由。

  2、看图读拼音词。

  (1)引导自学。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拼读相应的音节,注意整体认读音节,难读的注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音。

  二、巩固练习

  1、读一读。

  2、读一读,写一写。

  出示:xún——()-()jiǎo——()-()

  ɡùn——()-()quán——()-()

  三、作业

  抄写音节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un,ün》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3. 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韵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引导自学

  1.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三。(板书)

  2. 引导自学。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六幅图和图旁的字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二.复习熟字,理解会意字的特点。

  1. 出示“笔”图:这是什么?毛笔是用什么做的?所以人们把“竹”和“毛”组合在一起表示“笔”字。

  2. 出示“尖”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外形和它有点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看出来了么?所以人们用上“小”下“大”表示“尖”字。

  3. 出示“看”:这只小猴子的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所以人们把“手”放在“目”表示看“看”字。

  4. 小结

  (1).这“笔、尖、看”三个字都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的.,可以从两个简单字的意义联系上来领会它们的意思,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

  (2).我们怎样学的?小结学法。

  三.同法学“灶、歪、尾”

  四.复习巩固

  1. 看图读字,读准字音。

  2. 给生字找朋友。

  五.读儿歌

  1. 轻声读儿歌,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 再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

  3. 反馈检查。

  4. 齐读儿歌,读通读顺。

  五.课堂练习

  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2. 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1).从哪儿看出宁宁很粗心?(读有关语句)

  (2).“炉灶”、“鸭子”、“桌子”、“大马”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怎样的?

  (3).指导朗读。

  3.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 指导背诵。自由背、看图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二.教学生字,正音。

  1. 认读儿歌中的生字,正音。

  2. 教学新偏旁。

  3. 学生看笔顺、描红。

  4.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 练写生字。

  6. 认读课后词语。

  7.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设计思路】

  通过启发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问,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请三、四名学生说。可以谈对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2.板书课题: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A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B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狐狸们是怎么做的?

  2.读后讲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小狐狸

  喂奶要回

  咬木桩 放归树林

  喂食

  老狐狸 正太郎

  搭救

  3.根据板书,让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A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D课文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讨论后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适当播放多媒体课件。)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给狐狸“平反”了。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使我们明白,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动物如此,何况人呢?)另外,我们还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1.启发谈话:是的,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事。请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图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8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语文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08-22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