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7 18:43:34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初中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阅读《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怕事、自私的弱点,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一、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反问)

  2、文中举了哪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二、学习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A、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种破坏环保的现象?

  1、往淡水河(溪)倒垃圾造成污染

  社会现象2、违章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

  3、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水危害下一代生命质量

  B、文中几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什么?

  C、联系实际,谈谈读后感受。

  D、结合本单元的课后活动,可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活动可针对本地破坏环境的现象进行,与“保护我们的家园,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I.学习课文一、二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背诵2、4自然段。

  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背诵2、4自然段。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教学第一段。

  (1)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文章的第一句话与课题有什么联系?第1、2自然段是怎样赞美庐山云雾的?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教师提示:①一开头就讲课文主要内容的写法叫开门见山。②“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诗句本来是咏叹庐山的面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此处用来说明因云雾的遮掩而不容易认识庐山真容的`意思。③“一起千百里,一盖干百峰”写出庐山云雾的广阔。

  2.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第3自然段开头的过渡句,哪句话是承上的,哪句话是启下的?

  (2)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列表,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庐山云雾的特点并把它写具体的。

  地点

  雾名

  特点

  主要词语

  主要句式

  九江

  登山路上

  牯岭

  大天池等

  (3)学生汇报,教师指点。

  (4)品析妙句,划出比喻、拟人、对比句,看看这样写好在哪里。

  (5)抓住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完成作业本第3、6两题。

  3.指导背诵第2、4自然段。

  (1)指导学生将第4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总提云海,雨过天晴后,太阳照耀下。并找出背诵支撑点“尤其”、“每当...”只见“、”青峰秀岭“、”特别......更......“、”夕阳......将......“等词,试背第4自然段。

  (2)用同样的方法背诵第1自然段。

  4.作业:熟背2、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

  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补充板书:望梅止渴)

  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

  灵()酸()

  快()止()

  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

  加一加:云+力=动

  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

  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

  土()方()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

  灵机() ()

  有()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出示课文生字,认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

  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

  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

  (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

  (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

  又又

  又又

  (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

  (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

  (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

  出示:将士们有的说:“。”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

  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三、总结延伸

  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

  望梅止渴烈日高照 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

  有气无力

  灵机一动 前面有梅林

  “望梅止渴” 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

  动脑

  克服困难

  [教学反思]

  《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5、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的段意是什么?1,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5写了玻璃桥,纸桥,盐桥的特点和样子。6,写了这些用特殊材料作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呢?(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发言)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盐都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2-5)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小组内先谈,推荐代表发言)

  8、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总是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本段。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五、总结

  这篇课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感受?围绕科学的神气和学生热爱科学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收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或图片。

  七、板书设计

  18

  奇妙的桥

  玻璃桥

  晶莹透亮

  纸桥

  强度很高

  奇妙

  盐桥

  万丈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08-22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