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0 10:32: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优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方位顺序观察、介绍一个地方。

  2、初步学会抓住每一方位的主要事物及其特点。

  3、能语句通顺、连贯地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懂例文,能按方位顺序通顺、连贯地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难点

  能抓住每一方位主要事物的特点写。

  教学准备:2课时

  教学目标:学懂例文,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它们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朋友们也完全有能力拿起笔来把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按方位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能写清楚每一个方位主要有什么?语句通顺、连贯就行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二、学懂例文《我的小房间》

  1、读例文,讨论:(1)读了例文给你什么感觉?

  (2)例文的哪几句按方位顺序在具体介绍。

  2、结合插图再读例文。

  (1)用“△”标出小作者介绍了小房间里的哪些方位?

  (2)用“○”标出每个方位主要介绍了什么?

  (3)例文除了写什么方位有什么之外,还写了什么?(告诉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描写,这样就能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你的介绍对象了。)

  3、例文的'开头、结尾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4、小结写作方法和要求。

  (1)按方位顺序写——有条理。

  (2)什么位置有什么,它是怎样的(或有什么用)——写清楚。

  (3)有开头、结尾和自己的感受。

  三、确定习作内容,交流。

  1、确定介绍什么地方(学生对自己的房间和教室比较熟悉,可任选其一,但不必硬性规定)。

  2、在草稿本上写写习作大纲,打算按方位顺序介绍什么的什么。交流。

  3、按大纲补充具体内容,注意:

  ①尽量说出每一处物品的特点、用处。

  ②有开头和结尾,最好加上自己的感受。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3.了解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的奇特的植物,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杜鹃、莲花、……)我知道有一位现代作家秦牧他和你们不一样,他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仙人掌这课(板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语气、形象的说出仙人掌让学生想去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快速打开书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仙人掌的?

  生:(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板书:顽强、奇特)

  (培养学生学会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仙人掌的特点)

  (1)出示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2)对比读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解决“嘿”的读法。

  (“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2、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A. 指名说。

  B. 生:四方面

  1)、坚韧的性格

  2)、自我保护能力强

  3)、再生力强

  4)、花朵美丽(老师适时板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全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再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很可能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谈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安排学习的顺序。)

  第一方面:不怕恶劣的环境 性格坚韧

  朗读重点句: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的.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同学们像想的太好了,这句话你们已经理解的很深刻了,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读得很好。(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

  (5) 你们都能把快乐地叫喊读出来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师生对读(学生读仙人掌的话)

  (6) 我们要是不看着书,你站起来快乐地叫喊,再加上手势,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得更好。(学生背仙人掌的话,教师读前边的语言)

  第二方面:自我保护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学生朗读时“什么野兽”“什么害虫”的读法,比较,找到最佳读法。)

  (2) 全班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3) 指名读。

  (4) 把自己的感受读一遍给同桌听。

  第三方面:再生力强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2) 教师范读,学生评读(“不”“落地生根”为评读的重点)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5) 这样顽强的奇特的仙人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好呀!把这部分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

  (6) 谁来背?要是带着感情就更好了。指名背。

  (7)你们还想背。那好,老师起头,你们看我的手势,一起接着往下背,带着感情更好。

  第四方面:花朵鲜艳

  朗读指导层次

  (1) (看课件,激情。)仙人掌开花,有的一株上开一朵,有的开几朵,还有的甚至要开十几朵呢!

  (2) 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部分,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 指名朗读

  (二)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读中悟法)

  1. 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浏览课文,勾画拟人句

  3. 汇报所画的句子

  4. 文章用拟人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 换人称朗读,把文中的“它”换成第一人称“我”。你们说一说应该带着什么感情?(自豪、骄傲)

  6. 同学们喜欢哪方面就换人称地朗读哪方面。

  7. 指名读一方面

  8. 全班合作读全文,分别指名4名同学换人称读四方面,其他同学读开头一句和“历代的人们…….”一句

  9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可能成为一株人掌,但是……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仙人掌地精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10 文章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前面为什么还要写松柏、梅竹、莲花、篱菊呢?

  (在对比中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1.所以,仙人掌尤其应该享有人们的赞美!那我们就一起来赞美仙人掌!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读出赞美之情)

  三、语言训练(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1.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谈话:由于本文是秦牧的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及选的章节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响表达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体会作者除了要赞美仙人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赞美:海岛上的战士

  提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先写仙人掌?这叫 什么写法?(借物喻人)

  五、在作者的眼中,仙人掌尤其值得赞美,在你的眼中也一定有值得你赞美的植物,赞美它的什么品格呢?留给同学们思考,在下一节课的作文训练中,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 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

  3.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2. 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 课文还写了什么?

  3. 画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 学习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一部分)。

  1. 请大家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 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 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第二部分)。

  1. 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 这部分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 指导朗读。

  5. 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

  6.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句中,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 总结全文,谈感受。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七、 布置作业。

  把你要赞美的人或物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9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敦煌壁画教案设计。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敦煌壁画教案设计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 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 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3、 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 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 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 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 第4自然段。重点段。

  着重描写了一幅画。

  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 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 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 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