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1:40:29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

  2、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培养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母爱。

  3、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是“歌颂母爱”,凡有关母爱的影片故事、诗词、歌曲、散文、诗歌都可以搜集,参加活动。

  2、本活动有“来自人类的母爱”和“来自动物的母爱”两个组。分别用一名同学主持。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材料,任选形式参加。

  3、与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主题,寻找几位合作伙伴,结成小组后对材料进行再 充实,调整,组合,并在主持人和组员的策划下,准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活动重点:

  能在活动中感悟母爱,能在活动中歌颂母爱,表现形式有创新精神。如: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能落实口语训练,通过“多角度看母爱”的说话活动,训练学生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懂得想法和感情的能力。

  评价方式:

  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情奖、最佳朗诵奖、最佳动作奖。最佳好女儿奖(各一名)

  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歌颂母爱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挑战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越好,教师要给与学生热情。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所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语文活动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锻炼的体验,借此提高语文修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

  活动过程:

  教师主持,分两个小组。

  教师引出课题,两个小组选出主持人,分别以“人类母爱”为题,以“动物母爱”为题,归类选择。

  教师引题: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人生下来就沐浴在母爱之中,母爱就在默默无言中,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母爱的长河中掬一朵浪花,献给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吧!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个栏目的主持人

  1、来自人类母爱(第一个栏目)

  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内容:(略)

  ①朗诵小组(以诗歌、散文为主)②改编小组(故事、课本剧为主)

  ③歌咏小组(《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歌曲)

  ④办美术展(幻灯片 展示歌颂母爱的图片)⑤说一说歌颂母爱的名言、古诗。

  2、来自动物的.母爱(第二栏目)

  母爱不仅仅是人性的美,就是动物间也一样存在。(教师引言)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二位主持人。

  另一位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动物的母爱主题。

  歌颂形式:小品、相声、话剧等

  3、用一组比喻句、一组排比句歌颂母爱。(教师出示例型、学生仿句)

  例文一:母亲您是大树,我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母亲您是湖,我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例文二: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了鼓励;母亲您是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

  例文3: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例文4: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 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学生仿句(用玻璃板写,反射给大家看)

  大家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节课。(教师总结)

  作业: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一篇“母爱”为话题作文。

  1、构思时,能广阔选材。

  2、语言要生动、感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27* 牛郎织女(一)

  勤劳创造 勇敢追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

  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理解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⑿谦冲:谦虚。⒀自牧:自立调养。

  (14)简能:选拔人才。(15)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3.教师巡查解答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

  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