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情趣: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歌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但今天我们学习的《麻雀》一课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是我们不曾见过的,更是令人感动的。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和同桌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口头扩词、扩句了解字义。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来的新词。
4、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集体正音。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绒”、“博”。
(3)、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默读质疑,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不好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课后第2题自学。
(1)、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初步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
3、全班讨论交流自学后的结果。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 13、麻雀
梧桐 绒毛 掩护 嘶哑 搏斗 庞大 危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到:什么是姓,姓名的构成。
2.学会8个生字:姓、李、张、弓、章、胡、吴、王;1个偏旁:弓。
3.认识问号,能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4.学会说“我姓……”,“你姓……”“他姓……”。
教学重点
学会用独体字作部件合成一个新词。学习合体字。
教学难点
音近字“王--黄”“胡--吴”的分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11课。(板书,齐读课题)
2、学习“姓”:读准后鼻音xìng “姓”可用什么办法来记?(加一加:女+生)
3、问学生:你姓什么?(多问几人,有的说姓王,有的姓张等)
4.问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姓名的.第一个字一般都不一样呢。
生答:因为每个家庭的姓是不一样的。
总结:对,姓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符号。你姓李,我姓王。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人,就有很多很多的姓。
二、明确本节课任务
1、今天,我们要用拼字的方法认识几个姓,学会文中八个生字。
2、学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范读课文,标上节号。
2、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完,让其他同学一起评价,哪里读地好,哪里应该纠正。)
(2)排列出生字卡片。(形式:个别读;全体读;开火车。)
四、学习生字、课文
1、学习“弓”:在这几个生字里有一个字不是姓,请把它找出来。板书:弓。注意它的写法。(提示弓的形状,弯弯的,形象易记)
2、学习“王”:班上姓王的小朋友起立。师问:你姓什么?生答:我姓王。师:你能告诉大家怎么写吗。对,三横加一竖。
3、剩下的几个字可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加一加)
谁加谁等于谁?(板书各个姓。如:张=?,叫同学上来填写。并提示左边的什么偏旁加上右边的什么偏旁等于张呢。鼓励其他同学上来填写。)
对,这些字都是由两个独体字组成的。
4、独体字成为合体字的一部分有什么变化?(有的窄了,有的扁了)
5、送信游戏:
(1)送信 (把写有姓的卡片分发)
(2)师说:"木子",生持卡"李"边说边走上来。(包括"禾子季"、"草头黄"、"三横王" )
6、谁加谁等于谁。同桌间互说。然后,全体一起看卡片说(相当于读第二节)
7、大家说说,王和黄,胡和吴读起来音相近,可是字的构成是不一样的。谁来说说它们的区别呢。(生答:三横王,草头黄,古月胡,口天吴)对,我们有通过字的构成来区别音近字,大家要学会这种方法。
8、练习问答句:
(1)认识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师示范,然后自由朗读。请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在哪里,什么地方还可以读的更好。
(2)下面同学问,下面同学答:你姓什么?( ) 什么李? (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一是容易记,二是不易混淆)
9、完成课后题
10、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 “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提问: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四、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
②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早春的景色,感受大自然早春的美。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晴朗、明净、鲜艳、远方”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几句话说说在校园或校外所看到的景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10个生字,知道小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2、难点:背诵课文。能用几句话说说校园或校外所看到春天的景色。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是一条明亮、快乐的小河。
2、学会“朗、净、灿、换、鲜、艳、瓣”等10个生字。
3、理解“鲜艳、金灿灿、明净、山坡”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板画后揭题。
1、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
2、这是一条什么(小河)小河作了,所以课文的题目是:我是一条小河。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2、听完后指名回答:(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这是一条快乐的小河。)
3、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这是一条明亮的、快乐的小河。)
4、这条明亮的、快乐的小河一路往前流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春天的消息呢?(不要求回答)
三、自学生字。
1、边读课文,边划出带生字的词语。
2、自己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字形,想想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抽生读生字卡片。注意哪几个生字是后鼻音(晴、朗、净、杏)
重点指导:瓣的结构和书写。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板书:
晴朗明净衣服换上鲜艳金灿灿散发
洒水山坡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
(3)选择任2-3个词语进行口头造句。
4、指名分节读课文,吨正确,读通顺。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段。
2、能按要求写词语。(怎么样的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鲜、晴、服、散、净
3、我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我是一条明亮的小河?
(1)读后完成填空题。
我是一条()的.小河。我不停地()。()的()映照在明净的小河里,像给我穿上了一件()。我跑过田野,()的()、()的()映照在明净的小河里,像给我穿上一件()的()。
(2)指名汇报填空结果。
(3)蓝衣服、花衣服各指什么?(蓝衣服:蓝天的倒映。“花衣服”:花草树木美丽的倒映。)
(4)看天空。回答(1)的思考题。
2、用欢快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评论--齐读
3、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自然段。
按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2段。
1、填空:
我是一条()的小河。我跑过果园,看见果园里()
开了,()开了,()也开了。春风把()洒了我一身。我带着花瓣儿向前跑,一路散发着()。
2、汇报填空结果。
3、为什么我是一条快乐的小河?
4、用高兴、开心的语气自由读。
5、练习背诵。
四、齐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小河一路向前奔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春天的消息呢?(春天麦苗绿油油,迎春花金灿灿,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五、齐背课文1-2自然段。
六、作业。课后练习4、按课文内容天空。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3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2、说说校园里或校园外看到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头填空()的()
2、完成课后练习3、选合适的词填到()里。
3、齐背1-2两个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跑过哪些地方,一直跑到哪里呢?
(1)完成填空
我跑过(),跑过(),跑过(),跑过(),到处都听到()。我又带着歌声奔向()。()拉起手来,向前跑啊,跑啊,一直奔向()。
(2)指名汇报填空结果。
(3)这里歌声指什么声音?(青蛙、小鸟的叫声、流水声等)
(4)我带着歌声奔向哪里?(远方)什么叫远方?(很远的地方)最后奔向哪里?(一直奔向大海)我们手拉着手向前跑,这里“我们”这谁?(许多小河)从哪里看出由许多条小河呢?(齐读第3句)
(5)为什么说“远方的小河也穿着鲜艳的花衣服,散发着花香,带着歌声跑来了”?(其他许多小河和我一样,流过田野、果园、树林、山坡、到处都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春天的景色。)
三、自由读,齐背这一段。(自由背、齐背)
四、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字,认读新词,适时理解“绿草如茵”的意思。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的双手劳动创造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
2、懂得青蛙没有读掉泥塘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知道劳动的辛苦。
2、想象青蛙的所想、所为,填补文中空白,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生词卡、CAI等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品读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境诱情,回忆导入。
1、(出示烂泥塘图),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知道了这个烂泥塘让青蛙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青蛙想把它卖掉,听,青蛙正在高声叫卖呢!我们也来帮帮它叫卖吧!(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2、过渡导入:你们的吆喝声可真响亮,相信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能听得见的,那么有小动物来买泥塘吗?买了没有?为什么?带着这些课前大家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的3—8自然段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入情入境,探究原因。
1、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找画对应的词句,初步了解文意。
2、展示初读效果:
分别请学生回答问题“哪些动物来买泥塘?结果如何?”师适时板书:老牛没草走了。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3、细品3—8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老牛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
(一)品读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勾画对应的词句。
(2)依学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一句话,师引导:谁能用你的朗读声告诉大家,在水坑坑里打滚是件挺舒服的事?
指名读,师评,突出“挺舒服、嗯”等词,后再指生读、齐读。
过渡:不过,老牛还是有点不满意,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3)依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二句话,指名读,读出不满。
①想:泥塘周围没有草会给老牛带来哪些后果呢?(生想象说话,如:没草吃,饿肚子……)
小结:难怪老牛不满意呢!
②再指生读这一句,后齐读。
③男女生赛读老牛说的话。
(4)师小结:所以老牛——(生接读:没有卖泥塘,走了。)
过渡:听了老牛的话,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泥塘肯定能卖出去,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二)品读第6自然段
CAI出示青蛙辛勤劳动的画面,师动情导语:草籽播撒下去了,青蛙经常给草籽施肥、浇水,在青蛙的辛勤劳动下,泥塘周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指生想象说话,适时出示绿地毯似的草地。
师:同学们,课本上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形容这绿地毯似的草地,是哪个词呀?
(2)生找、说词,适时出示:绿草如茵,理解词义,生齐读生词。
过渡:快把泥塘边有这么美的草地的好消息告诉小伙伴们吧!
出示:“到了春天,泥塘周围绿草如茵。”
(3)指生读,评读,再指生读,后齐读。
生想像说话:此时,青蛙会怎么想?(预设:泥塘一定能卖出去……)
过渡:想到这里,青蛙又高兴地大声吆喝起来——
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生齐读
(三)品读7—8自然段
过渡:青蛙这响亮的吆喝声又把谁吸引来了,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生自由读7、8自然段,分别依问题勾画文中的词句。
(2)依学生的回答出示野鸭说的话,指名读,后思考、回答:水太少了,会给野鸭带来哪些不便?
师小结:难怪野鸭有点不满意,你能读出野鸭的心情吗?
①指名读,评议,再指生读,后齐读。
②师生合作,读第8小节:
师:所以野鸭——(生接读:没有买泥塘,也飞走了。)
(3)男、女生分读7、8自然段。
4、分角色表演课文3—8自然段。
三、拓展想象说话。
1、青蛙听了野鸭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出示:青蛙想:——————-,于是————。
生自由想象,自思自说,后展示。
2、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买泥塘呢?它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1、一只小鸟飞来了,它——————,说:“——————”。
2、————————来了,它————————。
3、——————————,————————————。
四、识写“城、站、服、采”四个生字。
过渡: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会想象了,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帮助小青蛙把泥塘越变越美丽,小青蛙为了答谢你们,送给了你们精美的礼物(出示精美的礼物),不过,你们也要像小青蛙那样,付出你们的劳动,用你们的智慧记住这四个生字宝宝才能得到它,有信心吗?
1、出示“城、站、服、采”四个生字,生齐读。
2、仔细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3、观察各字占格特点,师范写难写字“城、站”,生仿写。
4、生继续描红练字,师巡视纠偏。
五、总结、升华。
(CAI出示,烂泥塘和环境有所改善的泥塘),看烂泥塘在小青蛙的辛勤劳动下变样了,可是现在它还是没有卖出去。你们已经给小青蛙出了那么多金点子,泥塘最终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将在第21课里找到答案。
板书
20青蛙卖泥塘(上)
老牛没草走了
烂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语文教案 篇8
4《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唱《小燕子》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9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