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秋魂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
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创设情境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
【课前准备】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文导入:(约3分钟)
师:让学生以游客或者导游的身份对周庄简介(每人不超过100字)。
几位同学已经非常出色地给我们简介了周庄。下面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感悟他笔下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周庄水韵》之美。(板书)。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有感情的诵读中,品析文章关键词句,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老师呢,只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专注投入,用情读文,大胆感言。同学们能做到么?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近周庄:(约10分钟)
师:要想走进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必须要抓住课题。大家看课题《周庄水韵》,字典义有四种解释,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本文?从题目入手,请从1-3段中找一句话来阐释:体现作者对周庄饱含感情,又印证了本文课题的恰当?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答案不必唯一,能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
周庄的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平添了韵味。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这里的情趣,不仅仅体现在它是水乡,水多。还包括: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水中倒影如画,水面波动如绸。一声声好听的声音,和面临水人们的美好感受等多方面的元素。因此,情趣一词能更能全面的概括文章内容。用文章1——3段的一句话概括——周庄水的情趣包含:周庄的水和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
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15分钟)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去泛舟周庄的小河,领略它富有诗意的水乡情趣。看前三段,你认为哪一段最富有诗意,通过你精彩的朗读和品评,带领大家初游周庄,领略它的情趣?
学生朗读后,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思路来点评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比喻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朗读舒缓悠扬,并且能关注重点词句去赏析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倒影如画,波动如绸的胜景,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周庄中去,恍惚我自己,忍不住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悠闲自在地细细品味这水乡的韵味。在这样美丽的小河里泛舟,怎能不更富于诗意呢?因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不止一次流连忘返于周庄的小河中,从不同季节感悟它的水韵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可选择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教师:哪一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欣赏春雨雾中的周庄水韵?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修辞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也许,因为雨阻住了游客们的脚步罢,这一天的小镇一下子恢复了昔日的宁静。近看,雨雾飘动,视线逐渐远行,石桥屋脊也失去往日的明艳线条,随着雨雾忽隐忽现变得飘忽起来。烟雾迷离中的周庄,静穆在清新的春雨中,恬静、安详。一切是那么的素雅,朦胧,把我们带回一座古朴的有着悠远历史古镇中。此时泛舟周庄怎能不更富有诗意呢?
请同学们再次体味,自己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时候语速舒缓,语气轻柔,读出朦胧、神秘、水墨周庄的特征。
第二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江南的雪天是十分可贵而短促的,她的美犹如昙花一现。一层薄薄的雪,根本经不住阳光的照射,阳光下,积雪消融了。
请大家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描绘的这两幅画的确很美。可是,这仅仅停留在视觉欣赏的.角度,让我们觉得这只是这两幅平面画,像是?梦境,这样的画似乎缺少点什么。很好,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引入到听觉的美。
作者觉得周庄冬天的积雪融化声和流水声好听吗?
学生活动:轻声朗读积雪融化的句子,点评、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师预测学生评点的难点:“如诉如泣”,形容水声的柔细,并非悲凉。用“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比喻水声。又说“人类乐曲无法模仿”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雪水初融化时的优美动听,后面的句子强调这种声音是自然造就的,难以人为模仿,突出各种水声的悦耳动听赏心。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用两个完整的比喻句分别先从视觉角度写出色彩对比强烈的街景,后从听觉角度写出水声的悦耳动听,多角度描绘周庄之美。富有韵味的叠词,形象生动的拟人比喻,描绘出了雪后初晴的水声轻婉、柔媚、悠扬,如同人们赏画时的背景音乐,令游览者的心情随乐声的变化而变化,增添了游览的情趣。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抓住轻柔和绵长不绝的水的韵味
配乐,朗读接龙,邀请两位同学。
前面同学读得那么好,也感染了老师,激发了老师的读的信心,我想邀请咱班朗读水平最好的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朗读这一部分,请大家闭了眼仔细聆听,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听读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教师加以肯定、指导。
四、合作探究,拓展发散(约10分钟)
1、虽然我们不能亲临周庄,但是通过作者优美的文笔,在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写意的画卷,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你读文后感悟周庄水韵之美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形式:周庄的水韵在于:
教师示范:周庄水韵在于:清明时节的杏花雨,撑一支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
寥的青石板雨巷。远看飘忽的雨雾笼罩古镇,近赏静淌缓流的小河拥抱拱桥。
周庄的水韵在于:踏一叶扁舟,悠然穿行于碧水蓝天中,仰首是桥,座座别致;俯首是水,闪烁迷离。
2、展示两张未来周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一张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张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水星点点。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未来周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之后,推选代表回答,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定。设计意图:
三:课堂总结(约2分钟)
周庄的情趣在于它多变的水,阅读的乐趣在于深入探究之后的惊喜发现。只有投入的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才能读懂作者,才能与文本对话。也才能走出文本,引发你的独特思考。
紧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常多浮躁,也让我们的心蒙尘埃,希望这节课,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静下心去读书,品味文字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放牧心灵于美文中。回归古朴的宁静,净化灵魂,陶冶性情。
四、课后作业:
1、自学赏析课文5、6段,圈点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1、2个句子,深入感知周庄水乡童话世界绚丽之美。
2、课文为我们描绘不同风格的三个周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随笔:推荐课外阅读:本文与《感悟周庄》《绝版的周庄》,联系历史与现实,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雨雾中水墨画灰蒙蒙、朦胧、清新、写意
情雪后初晴版画黑白分明、色彩对比强烈
水声如音乐
趣温暖春夜童话变幻多姿、流光溢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和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语文教案 篇5
走进丽江
教学目标1、认识“朴、峻”等7个生字,会写“雄、朴、旬”等10个生字。
2、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 (宋体,五号1.5倍行距)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3、学习××××××××××。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里,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丽江古城自然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当中的重点词语,指生读、齐读。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丽江的哪几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2、师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丽江的风景。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读这段的感受。
3、请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呢?
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搜集的图片,谈一谈。
(3)配乐朗读本段,感受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习课文5自然段
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丽江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观?
(2)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哪些迷人的风光?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出示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1)作者为了把这么多美丽的景点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在景点与景点过渡的地方,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句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各归纳或启示了什么?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美丽的古城——丽江,请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
五、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检查预习:
请学生讲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以下问题。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通过外化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阅读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准备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讨论: 例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
……
4、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5、分角色进行朗读,再一次体会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和她的个性特点。
五、阅读第二部分,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而娜塔莎的活泼青春也感染了安德来公爵。
1、除了娜塔莎外,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高贵又傲慢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罗斯托夫伯爵夫人:慈祥和蔼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准备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爱仑: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3、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该属于哪一种?
天真纯洁、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4、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
把刚才找出来的关于娜塔莎描写的语句读一读。
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符合。因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那么,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看个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对安德来,“似乎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城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待的情绪。另外,她还很羞涩,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洁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欣赏,就发挥出色“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来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有。别人不太注意她,说明她还不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时完美的表现,更烘托出娜塔莎焦急等待的内心;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10-23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