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1 06:58: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3篇【经典】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3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语文教案 篇3

  一、整体感知

  同学们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大意。现在请大家细读“自读提示”,并与你刚才读课文后的初步感知比较一下,看是否有共同之处。然后想一想,这段提示能给你理解课文以什么启示。

  (解说:本文“提示”中的第一句很有必要让学生细心去读,读完它,学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应该能体会出本文的结构布局“从……写起,引出……”,“春的使者”“杰出的歌唱家”这两个偏正短语实际上道出了莺的特征。再读“提示”的后半句“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从这句话中学生能明白本文是用形象生动的笔调向我们介绍莺。)

  二、阅读体会

  再放声把课文读一遍,体会语言的“生动优美”所在,明白那幅“莺歌燕舞图”。

  (解说: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目的就很明确了,除再次感知课文外,重点是品味语言之优美,描绘之生动。)

  三、概括段意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试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大意。要求每个人先自己概括,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意见,各自取长补短。

  (解说:这种把分析、概括的思维变成语言表述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独立创造。每个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何,有没有对文学的'穿透力,张口就能得到验证。)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举手作答。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读文字入手来概括大意,要给每位同学一个清晰的分析理解的思路及明确的答案。

  (段意略)

  四、讨论分析

  在以上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问答。

  ①莺有哪些特性?

  明确: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练习中要求用书上的词语概括),这些就是莺所有的特性,课文也是抓住这些特性向我们介绍莺的。

  (解说:回答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把课文齐声朗读一遍,从读中再次品味作者怎样介绍莺,主要介绍了莺的哪些特性。课文第2段要重点读,并引导学生揣摩莺“惹人喜爱”的原因。教师这样引导同学读、再读、揣摩,实际上是在给学生领会课文主要内容以正确的思路,也是在教学生怎样分析,怎样学习。)

  ②莺的特性中最突出的特性是什么?

  明确:活跃、爱唱歌是莺的最主要特性。

  (解说:从莺的特性中筛选出其最主要的特性,需要教师再引导、再启发,细致地从文章中的文字中找出解答。如让学生体会“布满”“到处”“不停地”“总是”“又……又”等词的意思,再琢磨文章结尾一段的意思。)

  五、巩固、拓展

  在以上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自读提示”,旨在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解说:温故而知新。再读提示中的语句,是想让学生有“知新”之感。)

  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莺》一课的感受,感想。

  (解说:学生从任何一个角度谈都可以,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适当点拨,从了解莺,喜爱莺,进而衍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保护生态平衡的环境意识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氓》教案03-12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