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08:12: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你们有过快乐的时候吗?在这些快乐的事情中,哪一次的快乐最与众不同呢?(学生自由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这与众不同的快乐,让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1.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你有过怎样的快乐?

  2.选择自己认为最与众不同的一次,与小组同学交流。

  3.当别人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地听,看看她(他)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4.同桌之间互相评说,教师相机指导。

  (1)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这与众不同的快乐。

  (2)说的时候要有感情。

  (3)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5.推荐学生代表全班交流。

  6.评一评:哪些同学说得好?哪些同学有进步?

  三、教师

  是啊,做个快乐的人吧!并学着把自己的快乐带给身边的'人哦!

  课件出示口语交际例文

  让快乐与众不同

  我的生日马上就快到了。老师常说,我们生日的那天,正是妈妈受苦的日子,我决定让自己的生曰过得有意义,让自己的快乐与众不同。

  那天早晨,我特地起了个大早,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端着热腾腾的面条来到妈妈床前时.妈妈那惊喜的神情让我感到快乐无比。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女儿感谢您,让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妈妈把我紧紧的搂在怀里,激动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今天,我的生日,我真的很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二-中心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中心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中心失分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 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中心失分的原因。

  2.能把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训练了中考作文的第一个专题--切题。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在切题方面的得分要诀审准题目,切合题意及具体的方法。但大家在写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头很冗长,拟题未扣话题,还有的同学结尾未扣话题点题,这些方面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克服,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今天我们进行第二个专题训练--中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把立意明确,中心突出作为其重要的判判标准,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掌握得分点的方法和技巧。

  1.明题依体凸中心。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二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

  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在具体而生动的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一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常见的方法有:⑴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 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⑵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⑶聚焦时代。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三、小组学习,结合病例文和自己作文实际分析在中心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

  1、由于不用心审题,或对中心与材料的关系把握不准,致使少数文章脱离标靶,不着边际,或虽不完全脱题,但只与话题打了个擦边球,过于平淡。

  2、因为不会炼旨,导致有些文章中心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后者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不衔接不紧密。

  3、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缺少点睛之笔,使立意缺少应有的高度。

  4.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适合的观点。或看法偏激,或情绪偏激,体现在作文中,便是观点错误或态度消极或思想悲观。这些问题反映了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有了这些问题,作文自然不能得高分。

  三、结合例文,分析中心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提升要诀。

  秘诀一:抓住正确不放。考场立意,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

  思想。

  秘诀二:纵向深入开掘。学会纵向思考,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更渗透。

  秘诀三:融旨于物托志。适用于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

  旨,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来显示深远的寓意。

  2、小组学习,分析优秀作文的秘诀。(一类文略)考题回放(20xx.江苏宿迁)

  以掌声又想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⑵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⑷不少于600字;⑸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掌声又响起来

  江苏宿迁一考生

  我脸红,我羞愧,我将头低了下去。虽然耳边正响着赞许我的掌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

  一星期前,省里要举行化学竞赛,我的成绩还算好,于是抱着一拼的心态报了名。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我参加了初赛的考试,题目并不算难,我做起来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兴奋地等着成绩的公布,等着自豪地走上讲台去拿获奖证书。果然不出我所料,几天后,我得到了内部消息--我考了第一名,天啊!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得回家请功,让爸妈好好奖励他们的宝贝女儿。可是,当我正准备推门而入的一刹那,我

  立刻呆住了--唉,老师,我家丫头这回竞赛多亏您帮忙啊,成绩下来,第一名,真不错,这次得好好感谢您啊这分明是爸爸的声音。难道我的成绩,我不愿往下想。可

  是他们怎么可以瞒着我哦这样做呢?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虚荣,我情愿不拥有。我讨厌他们的虚伪,我下决心要努力,要让他们看到,下一轮的复赛,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一样可以考得很好。

  在这样坚定的信念下,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样可以打败对手,取得预期的成功。

  这段时间里,我宁愿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宁愿放弃满心喜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宁

  愿为那本限量出版的资料顶着烈日跑遍大街小巷

  我又一次坐在考场上,更加充满信心地应战,最终取得了国家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又一次站在讲台上,捧着鲜红的获奖证书,昂着头,自豪地接受那又一次响起的掌声。

  3.引导学生分析满分秘诀。

  满分点:主题鲜明、深刻,小作者紧扣题意,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加以发觉,视角很独特。另外,本文的构思布局也很别致。小作者运用类似舞台说明的形式,通过两个时间段,将前后两次竞赛的叙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四、指导学生写作

  健康,是人们的追求。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爱好

  请以---------健康或健康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五.学生互改

  六.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七.教师或学生总结。这次作文训练,我们掌握了作文中心得分的要诀: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关键要做到:1.明确依体凸中心;2.化大为小炼主旨;3.平中见奇出新意;4.三思而行求深透。还要做到:抓住正确不放;纵向深入开掘;融旨于物托志。只有将理论用于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才能写出更新更美的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在阅读中积累含有“静”或“美”字的词语;理解“人间仙境、情不自禁、面目全非”等词的意思。

  2、能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原本环境幽美、空气新鲜的小镇,由于人为的原因变得面目全非。

  3、通过了解白银仙境的今昔,懂得要保护自然,爱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重点难点:

  1、了解白银仙境面目全非的原因。

  2、明白人类最大的.悲哀是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感受仙境美。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看到清澈的河流……)

  2、是啊!这样的地方令大家都心驰神往,今天我们也要去一个环境相当幽美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白银仙境

  二、整体感知

  1、学习新词。

  师: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看看这些新词你能过关吗?指名读、齐读。

  2、师: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与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内容是非常吻合的?

  (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词语来说,随机指导字音、字形)

  (1) “五彩缤纷”的“缤”注意是平舌音。

  (2) “随风摇曳”中的“曳”的字形,注意最后一笔是撇。

  板书:空气清新

  3、找出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感情朗读。(个别读、配乐朗读)

  区分优美和幽美的不同,积累“美”的词语。

  (优美:美好

  幽美:幽静美丽)

  (幽静比优美更多了一层幽静、幽雅的意思。)

  (秀美、鲜美、华美、 健美、纯美)等

  4、结合图片,想象说话。

  师:是啊,白银仙境太美了,请同学看看图,请同学想象一下,白银仙境还会有哪些美景呢?

  (选择其中的一句说。)

  5、齐读课文1——3节,再一次来感受一下白银仙境那世外桃源的芬芳。

  要求学生反复读第1节。

  6、出示句子:

  读句子,理解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师:难怪罗宾逊会情不自禁地说:(学生跟读)

  7、过渡:

  人间仙境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3节,要求学生当堂背诵第1节。

  2、用几句话来介绍白银仙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分析葛朗台的行为、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葛朗台的社会意义,

  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培养描写人物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把握葛朗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葛朗台人物形象把握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整体感知

  思考[1]:守财奴是怎样的人?课文第1段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思考[2]:"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思考[3]: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思考[4]: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考[5]: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思考[6]: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

  思考[7]: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情节发展表(右图)

  四、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学生举例讨论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点: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笋娃娃》是一堂识字教学课,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把字、词、句、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拼读。

  二、重点突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时,我针对每个字的不同情况,教学各有所重。如“哭”字,学生很容易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在教学时我就着重指导字形;如“身”字,对于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读准翘舌音和前鼻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我就着重指导读音。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和字宝宝交朋友,送字宝宝上火车游戏等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堂识字课中,还指导学生书写了“泥”、“呢”两个生字。写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再弄清楚两个字的笔画顺序,最后还强调了重点笔画的书写方法。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呢”两个生字写正确、美观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竹林图,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读题,指导“笋”(sǔn)的读音。

  二、创设情景,识记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出示生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笋娃娃?

  (2)课件演示竹林中发生的变化,随机出示生字词:

  ní泥土ne呢 草cóng丛 大声hǎn喊 shǔ数shēn身边

  kū哭 nǔ努力挺zhí直 到chù处dōu都是

  2.识记生字,和字宝宝交朋友。

  (1)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

  3.坐火车游戏,分清生字的结构,巩固生字的读音。

  4.生字回到课文中,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学生合作读文。

  三、重点指导,探究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泥”、“呢”两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异同。

  3.指导“泥”、“呢”两个生字的笔顺。

  4.强调书写“泥”、“呢”两个生字的重点笔画。

  5.学生练习写生字。

  6.自我评价。

  四、生谈收获,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说说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小结下课。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