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格列佛游记》中“特意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人。此事颇不可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二、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四、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五、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教后记: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遭遇到命运沉重打击,但他没气馁。生活中,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一贝多芬为榜样。同时可以侧击其他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2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经验,将描写桂林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共有五幅插图。文中精美的插图与图下描写桂林风光、特点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2个只识不写的生字。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
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下载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熟字带生字法。2、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
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词语。
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探究学习,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
(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
(3)学生有感情朗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
(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
(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
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
(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语。
(3)再来欣赏漓江的水,多媒体显示江上景象,指导学生看图认识画面景物。
(4)教师相机出示词语:竹筏、鸬鹚。读好这两个词。
(5)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有什么感受?相机出示词语:画廊。读好这个词。
(6)连贯朗读第三、四行。
四、反复诵读,巩固识字,运用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联想画面景象。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3.多媒体显示词语(不带拼音),学生认读后显示画面景象,看看读得对不对。
4.逐步出示每行词串,学生诵读后串词成句,练习说话。
5.配乐朗读课文。
6.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风景名胜?
五,指导写字,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生字表,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相机出示,学生说说结构比例。
3.媒体出示”碧”和“架”,学生观察后说注意点,两字下部的横画用红色显示。
4.重点指导“鼻”和“廊”;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
“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
六、练习设计
学生在课本上描红、仿影、临写。
七、反馈与小结
连起来读读韵文,想想每排说的是什么?
八、作业设计
画一画桂林山水。
写一写描写桂林山水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秀峰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筏鸬鹚画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本课的韵文语言简洁、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十分适合孩子朗读,便于诵读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语境中识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重点指导钩这个笔画。能正确、流利朗读韵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中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养成初步的认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对汉字的造字法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了象形字,谁来举例说说象形字有什么特点?
2、我们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很有趣的汉字。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3、有谁认识这些汉字?你曾在哪儿见过它?
4、仔细看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首儿歌了。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这首优美乐章的前奏。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显然为本课会意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回忆象形字的特点是为了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屏幕中出示的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4、比赛读。(每小组选一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当评委打分,参与评价)
5、自由选择方式美美地读。(如:可以边击掌边读课文,可以同桌两人边拍手边读)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趣味,以达到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认识汉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自主感悟,发现规律
1、读着读着,你们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两个或三个独体字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
生2:我发现后面这个合体字的`意思和前面的两个独体字是有关系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2:如明这个字,太阳是很亮的,月亮也是比较明亮的,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很明亮。
师:你说得很对,其他的字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生3:我还发现鲜也有这样的特点,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生4;我发现灭这个字也是这样的,上面的一就像是一根树枝,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在用一根树把火扑灭。
生5:我还觉得这个一还好象是一个灭火器。
生6:如尘这个字,很小粒的泥土就是灰尘
师:同学们,你们既会观察又会思考还会发现,真了不起!像这样的字我们称它为会意字。
2、再读读课文,仔细比较会意字和组成它的独体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当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字的时候,其中一个字要发生变化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生1:如鲜这个字,鱼的一横变成了提。
生2:尖中的小没有了钩,变成了竖。
生3:人的捺到休字中就变成了竖。
师:是呀,几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字时,有些字的笔画就要发生变化,因为只有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课文中像这样发生变化的字还有几个,请你找出来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就顺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发现探索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会欣喜地发现许多会意字的构字的特点,这时,孩子们就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同时也点燃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复习巩固,强化识字
1、摘苹果游戏:(出示课件,指名大声读汉字,读对了,苹果落地。)
2、飞鸽送信:(有些小朋友手中拿的是音节,有些小朋友拿的是汉字,让音节找汉字,或让汉字找音节。)
3、找朋友:请六个小朋友上来做拼字游戏。其中三个小朋友手里各拿一张写有人字的卡片,另外三个小朋友手里各拿着一张写有木字的卡片,看看能拼成哪些合体字。老师拍一次手,你们就找一次朋友,拼一次字,看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次数拼出最多的字。其他同学读一读拼成的字。(休、林、从、森、众)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学习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涣散,先前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点低落。这时,开展形式新颖有趣的巩固练习,会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学生会在游戏中乐此不疲的。)
1、投影出示书上力、手、水三个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好。
2、学写力字。
⑴
了解力的笔画、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⑵
指名说说力的第一笔与目的第一笔有什么不同之处。
⑶
学生描红、试写,教师巡回指导。
⑷
教师范写。
3、学写手与水
⑴
比较这两个字的相同点,说一说它们的压线笔。
⑵
重点指导水的书写。指名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⑶
学生试写后教师范写。
4、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点评欣赏。
(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学生在交流体会时如果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更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字的笔画、结构的观察会由笼统到细微,书写效果比较理想。)
【教后反思】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不可墨守成规,为了完成预设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而应该确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观,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和教学策略。资料提供者:徐佳
语文教案 篇6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领悟运用打比方的好处。
3.了解古人写诗的严谨,背诵有关炼字的名句。
4.背诵古诗《寒食》。
5.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顺序以及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进行习作。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古人炼字的名言及典故。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掌握后听写检查。
二、金钥匙
1.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给了我们一把什么金钥匙?
2.指名回答。(短文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把感受写具体,让人读了如身临其境。)
3.回顾一下《黄果树听瀑》这篇课文,还有哪些句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找找本单元其他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其好处。
5.选择校园内的一处景物练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三、趣味语文
1.今天的趣味语文告诉我们的是一些有关古人炼字的名言。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弄不明白。
4.交流讨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意思是为了吟得一个妥当字,把数根胡须都捻断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癖性是特别喜欢雕词琢句,写不出惊人之语死不罢休。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到,吟一吟不禁双泪长流。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意思是,为求得一个恰当的字,宁愿忍耐半夜的寒冷。
5.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炼字的典故呢?
6.从古人炼字的这些名言中,你有什么体会?生自由谈。
7.练习背诵名句。
8.推荐其他一些相关的名句读一读。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四、古诗诵读
1.激趣导入。
(板书诗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天前,我们刚学了两首描写景色的古诗。今天就让我们从诗歌的海洋中再采撷一朵美丽的浪花,添加到自己的诗库中去吧。
2.师简介一下“寒食”及创作背景。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诗人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游玩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亮亮堂堂的。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提笔写下《寒食》。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提出来。
4.交流对诗的理解。全诗的大意是: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春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烛火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5.采用全班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将诗读熟。
6.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黄果树听瀑,领略了青海湖迷人的风光,观赏了法国宏伟壮观的凡尔赛宫,今天,我们要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写下来。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抓住景物特点,突出重点。
3.运用了打比方、拟人、联想等表达方法。
4.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交流、指导。
(1)介绍一个地方,可以是风景名胜、纪念场馆,也可以是一个村庄、集镇、城市,还可以介绍学校、院落、住房等。
(2)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地点变化的顺序,还可以按方位和布局来写。
(3)印象深刻,有特点的地方多写一些,写具体。
(4)可以使用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使人容易明白。
(5)除了写眼前看到的,还可以写跟这些地方有关的事情,可是你听来的,从书报上看到的。
四、小组讨论交流
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在组内说说自己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要求:
1.要具体说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2.要求按一定的顺序说,比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局部。
3.要说出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三点要求在小组内互评,欣赏说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五、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讲评)
一、习作总结
表扬写得好的,进步突出的学生,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交流习作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了特点、抒发了不同感受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可读全篇,也可读片段。读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
三、重点评议,指导修改
选择一两篇带有典型性的习作,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重点解决叙述顺序不清楚、内容不够具体、没有写出特点、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后同桌互读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焕发、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你对这两个题目的`理解
介绍寓言故事
二、初读感知
熟读课文
概括寓言所讲的内容。
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提己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
汇报交流,体会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寓言
五、引发思考
对《伯乐相马》你有几种想法?从伯乐对马的态度上,可以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从千里马的角度,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鲁王养鸟》,从善待动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实践活动
演一演《伯乐相马》的故事
改写《鲁王养鸟》这则寓言
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