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11:08:3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人小言不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生字。

  2、能有感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小大人"贝当"人小言不小的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学习了生字宝宝,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贝当。小贝当和你们一样也读二年级,不过有许多的生字他还不认识,谁来帮帮他?

  2、(课件出示:理发店其他改口脸腮光净笑眯眯好半天扶着胡子。(背景为报纸))

  3、指名读,齐读。

  4、课件播放小贝当的感谢话:“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时间不早了,我要去剃头了。”

  5、小结过渡:那们我们也去瞧瞧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5—10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自由读5—10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贝当想当大人?

  3、指名回答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师出示一幅小贝当理分头的图片,问:文中哪自然段讲小贝当理小分头呢?

  2、指名回答并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并评析:他读得怎么样?

  4、小贝当的心情怎样?(高兴、骄傲)

  5、齐读。

  6小结过渡:为了更像大人他还要理发师干什么?谁能从文中把这句话出来?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他”指的谁?“脸腮光净”是什么意思?

  3、谁再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有趣的小贝当。

  4、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7—10自然段。

  1、师范读,边听边思考:理发师是怎么做的?小贝当在干什么?

  2、为什么说小贝当是傻乎乎地在等呢?请看这幅图。(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3、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的内容,并把重点词作上记号(好半天一个接一个一个人)

  5、指名读,齐读

  6、质疑:小贝当等了那么长时间,你们猜猜他心里会想什么?假如你是小贝当的.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7、过渡:我们接下来看看小贝当对理发师说了些什么?

  (五)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1、指名读小贝当说的话。

  2、评析,再指名读。

  3、理发师是怎样回答的?

  4、学生回答,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回归文本,总结全文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

  2、小组代表朗读。

  3、他们的朗读真精彩,不仅朗读好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那我们再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有趣?

  四、拓展延伸

  1、你们和小贝当年龄相当,你们生活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吧,先和同桌说说吧!

  2、学生试说,互说。

  3、指名说,

  4、师进行总结。

  五、生字乐园

  1、出示生字:净半其胡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3、指导学生写字

  4、师范写“净”字

  5、学生试写。

  六、作业:

  讲一讲:回去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演一演:课后找小伙伴合作,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演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叫我贝当先生

  小贝当看报哗哗响

  (一心想理小分头

  当大人)要刮脸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种鱼》是一富有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语言流畅。全文共3段,前两段均为一句话,句式相同,只变动其中几个字,揭示春种秋收的规律。全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要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

  设计理念

  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营造轻松、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体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初步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认识本课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一样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课前谈话:你听说过种鱼吗?种鱼能有收获吗?

  2.揭示、板书课题《种鱼》。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标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帮他改改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感悟内容,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农民伯伯春天在地里播种、秋天收获的情景。

  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植物的生长规律。(春播秋收、春种秋实)

  2敝傅佳生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表现出农民的喜悦心情。

  3.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小猫看见农民伯伯春种秋收后,是怎样做的?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小猫种鱼动画。

  教师旁白第3自然段内容,提出问题,谁能告诉小猫,它错在哪里?(动物和植物不一样,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可以有收获;而鱼是动物,不能用播种的办法收获小鱼。)

  5.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汇报收获,谈感受、体会、想法、懂得的道理。(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

  6.出示课件: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7.学生填空,读句子。

  (让学生了解第1、2段的句式相似,有利于熟记课文。)

  8.用上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在具体说话练习中,让学生学会表达,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9.男女生以分组比赛形式背诵课文,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10.阅读《小学生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木棉树的种子》。

  四、巩固识字,全文

  1.学生提出较难认读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2.同桌互相指认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做趣味组词小游戏。(游戏规则:学生拿着卡片上台读字音,找朋友,如:我是“农”、我是“民”,“农”和“民”是朋友,“农民”“农民”。)

  4.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小组争第一。

  5.教师。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 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

  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

  六、比较阅读:美。

  七、结束语: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是一段视频,想知道内容吗?认真观看,看后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眼中的大海。(美丽、蔚蓝、宽阔)从古到今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曾用自己的笔来描摹过大海,但有一个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叫周深,她用一首极其富有想象力的诗歌表达了她对大海的独特感受,你们想读吗?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脚步去读海。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字,读出自己的滋味,自己的感受。

  二、读文

  1、好,这首小诗不长,生字也不多,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把它读正确、读流利,哪个字读不准把它标上拼音;哪里读不通顺,请多读几遍。

  2、指名读

  谁来读读,大家来听,倾听是良好的习惯。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老师要给你竖起大拇指,才读过一遍就读正确,我们就像这个同学那样读准确。他读得怎么样,看着他的眼睛说,因为你读得好,给别人留下了好的印象,才得到好的.评价。

  3、分节读

  这首诗歌一共有4个小节,我们分节再来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读完你发现前三个小节有什么特点?用了相同的句式,都分别写出了大海的什么特点?板书(蓝、宽、清)不仅写出了特点,最有趣的就是小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她都想到了什么?贴(海浪海风礁石等)选节读

  这三个小节,你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读出大海的特点。自由练读。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谁想读读。

  第一节“神秘”

  1.先问学生生活中什么让你感觉神秘?2.教师:向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样,.....这就是神秘,让人捉摸不透。3.那么,蓝的让我感到神秘,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4.大家评一评,他刚才有没有读出神秘的感觉?5.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指导朗读:读神秘,应该读的轻一点。你看他眉头一皱,用他的表情读出了这种神秘感。看来,我们在读诗歌时,不仅通过声音,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传达你的情感。6.教师可以范读。7.让我们一起把第一节诗读一遍。(给出蓝的那段)蔚蓝的海浪拍打着沙滩,洁白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勾画出一副多美丽的海景图啊,想象着这幅画面再来读读。

  神秘的秘还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呢,指导写“秘”强调笔顺,从左往右写。

  第二节“宽阔”

  你读得他读出海的宽阔了吗?究竟有多宽?用一个成语形容“无边无际、一望无垠”除了天空称得上无边无际的就是海,老师希望你们的胸怀也像海一样宽,男生读,女生读。如果沙滩身上带着字,就让海风读写。在沙滩上你们最爱玩什么?捡贝壳、堆沙煲、踩脚印)沙滩是孩子们的乐园,这就是美丽的沙滩(图片)带这你们对沙滩的美好向往读这小节。滩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因为和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右面是难,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结构,写得紧凑些。

  第三节“清”

  老师特别喜欢第三节,我想读一读行吗?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在清澈的海水下面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想向老师这样读一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水的清读出来。这小节中也有一个生字“礁”你怎么记住它?焦:1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2焦急,表示着急的成语,和石头有关,加石字旁,礁石是离水面很近的石头。在第二板块我们学习了瞧,蕉,他们都是形声字。

  第四小节

  小诗人不仅抓住了大海的特点,还把与海有关的事物想象成能像人一样读写,真是充满童趣,那怪诗人说大海是一本书,板画书。在你们的眼里,大海是什么呢?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语言真美。都说诗歌是最美的语言,我们看着前面这本书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试试。

  多美的语言啊,如果配上音乐就给动听了,谁想读?(配乐读)

  三、拓展: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美丽的诗歌,你们想读吗?

  海水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

  因为渔人流了汗。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是花神,

  她一来,

  就绽开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

  她一来,就奏出万种歌声……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

  他一来,就送走万片渔帆……

  海上的风是狮子,

  它一吼,就掀起波浪滔天……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我班的同学写的一首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读夏》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说是花,不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白花花。

  2、对,是雪花。老师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生答:雪孩子。师随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识字:

  1、同桌互读生字,齐读课文。

  2、教师范读 课文生字。

  3、学生看课件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生字,读通课文。

  4、识记生字。

  三、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读好易读破的句子,如: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顺课文,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3、朗读棒的学生上台朗读,请学生当评委打分,评选最佳选手。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认读生字“瓜、衣”。

  2、同学们数一数,它们各有几笔?

  3、它们的笔顺又是怎么样呢?(指名说,一起书空)

  4、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要写好这两个字该注意什么呢?

  5.交流怎样能写好这两个字。

  6.师范写指导。

  瓜:观察两撇有什么区别,捺在哪儿起笔。

  衣:观察竖提从哪儿起笔,短撇的起笔和方向。

  7. 练习书写。请注意书写的姿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有顺序地观察手帕的图案,叙述得清楚明白,句子完整、通顺。

  2、教育学生天天带手帕,用手帕,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顺序地叙述手帕的样子。

  2、叙述是句子表达的清楚、通顺、明白。

  教学准备:

  1、一块图案清晰的大手帕。

  2、每一个学生带一块有图案的小手帕。

  3、录有"通知"的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听录音,导入。

  通知:为了迎接省卫生检查团的考核,大队部决定进行卫生行为大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少了手帕。

  过渡:老师这里确实有两块手帕,但不知其中的哪一块是哪位同学的,等会你学会说手帕的样子,说对了老师就把手帕还给你。

  3、揭题:

  出示小黑板:

  小手帕(说话训练)

  二、明确说话要求:

  小朋友,平时说话训练时,教师要求你们做到哪几点?

  齐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子完整。

  三、引出训练点。

  在说话训练是,我们除了要清楚、响亮、完整的说话多此一举这要做到有序。

  1、请大家看着黑板的小手帕,用一句说说这里一块怎样的小手帕。

  ①自己练说②指导说

  2、小朋友,你们桌前也有一块漂亮的小手帕。谁能用"我有一块()小手帕?"说说看。

  ①出示投影片,我人一块()小手帕。

  ②想、讨论。

  ③指名说。

  ④自由说给其他老师听。

  过渡:小朋友,就这一句话能把小手帕的样子说清楚吗?

  齐说:"不能。"

  四、说手帕的样子。

  1、看黑板上的小手帕说,这块手帕是什么形状的?

  板收:xingahuang……是……

  2、训练方法。

  ①指名说。(这块手帕是正方形的)

  ②正方形这个词还可以怎样说?

  ③指名回答。(四方、方方正正)

  ④请同学看投影说。

  它是。

  3、我们看手帕上画着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①同桌讨论。

  ②板书(图案(tuan))……有……

  ③指名说。

  ④出示句子说:手帕上有在。

  4、小朋友,黑板上的小手帕我们会说了,自己的.手帕会说吗?

  ①请大家自由练习(不会说的小朋友看投影片上的句式说)。

  ②开火车说。

  课中操《洗手绢》

  小朋友,一句句的说,我们会说了,那老师请你连起来说,能行吗?

  ①出示句式。

  ②同桌互说。

  ③出示:"丢去"的手帕,找手帕。

  五、1、小朋友,我们天天带手帕,你能告诉老师你用手帕干什么?

  ①指名说。

  ②出示句式:

  我用手帕()()()

  2、手帕除了帮助我们搞卫生,它不有其它的用处吗?

  ①讨论②观察③指名说④练说

  3、小结:小手帕的作用真大啊!

  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讲清楚手帕形状、图案和用处的方法。

  ①把自己的手帕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②竞选班队活动课的主持人。

  七、总结,读儿歌

  小小手帕作用大,

  清洁卫生需要它。

  既好看来又卫生,

  天天带它别忘啦。

  板书:

  小手帕

  xingzhuang……是……

  好看tuan……有……

  yongchu……用……

  教后感:

  1、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案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了自觉、自评、自控训练模式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精神。

  3、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4、通过在说话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做课中操表演《洗手帕》的歌曲等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松鼠)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瞧,它是谁?

  2、齐读课文,它东张西望在找什么呢?有没有找到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学生评价。

  3、指导生字和有些长句(这一设计为学生铺路架桥,降低了朗读的难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花生画面)这就是花生,你能给小朋友介绍一下吗?

  (3)指导朗读

  [直观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多美的花生呀,小松鼠好奇极了。

  (1)分角色朗读对话

  (2)松鼠认识了花生心情怎样?它为什么高兴?指导学生朗读"它想……"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过渡:小松鼠有3个美好的愿望它盼啊盼啊,它找到果子了吗?

  (1)轻读第三、四自然段,全班交流,抓住"每天、都、等啊等啊,、也,"并进行朗读指导。

  (2)老师引导读第五自然段:所以小松鼠感到奇怪,自言自语地说:"……"

  (3)指导朗读"自言自语地说……"(可以加上动作、神态)

  (4)表情朗读

  4、突破难点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朋友,你能告诉小松鼠,花生躲到哪里去了吗?

  (2)用"因为……所以……"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了,小松鼠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

  [以问促读,问促结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四、回归整体,表情朗读

  同桌朗读,边读边辅以动作、表情,把小松鼠找花生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

  [课堂演读,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五、指导书写,教认新偏旁。

  1、练习生字并找朋友

  2、学新偏旁,"田字格"和"母字部"注意"每"的笔顺。

  3、学生看笔顺图,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