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2、能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大胆设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交流导入,畅谈故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曾看过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作者叶永烈幻想的事物,有的现在已经变为现实了。如小说中提到的下棋机器人,现在已经有了。
课件出示:
2、回忆交流,畅谈故事。
(1)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写到的下棋机器人导入,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块二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热身练习,引导想象。
(1)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你拥有一个背包飞行器,如果你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你会做些什么?
(2)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过渡语: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2、讨论交流,大胆想象。
(1)提问: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
(2)提示:放飞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课件出示:
(3)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人物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课件出示例子: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有了热身练习的基础,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老师依然采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每一个联结点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个关节点。例如,假如拥有恒温衣服,接下来的奇特经历可能是火场救人、去南极探险、潜水、登珠穆朗玛峰等。学生打开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无限广阔。
板块三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
(1)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科学、幻想、小说,对应的就是科学性、预言性、文学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推测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科学、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
(2)重点讲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课件出示:
科幻故事科学——科学性:基于现实幻想——预言性:大胆幻想故事——故事性:生动和连贯的情节
2、引导学生回忆课外阅读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阅读过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写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从“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等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意在促进知识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2、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3、修改习作。
4、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作文并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动笔起草
1、启发谈话: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提醒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尝试修改习作,其他的同学加快写作的速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对速度慢的同学加以提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板块二指导修改
1、启发谈话。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2、指导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课件出示:
修改步骤:
自读。
自改:“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调”前后紊乱的语序,“添”一些具体内容,“删”多余的内容。
自查:对照本课的习作要求,看内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作文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关于习作的目标。本环节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过自改、互改、交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板块三评价欣赏
1、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精彩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精彩之处,并念给大家听,增强写作自信。在班级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片段,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并热爱写作文,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板块四课后展示
1、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2、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园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3、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争取发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力争展示。
5、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编入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课已结束。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课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课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阅读和写作,写出更好的作文。同时,对其他的同学又是一种鞭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体内、木板、紧贴、赶紧、医生、病人。
2、默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诊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听诊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听诊器)同学们,请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用到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简介听诊器)它叫听诊器,可以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鲁班发明了伞,谁发明了听诊器?又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15、听诊器的由来)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正音。
2、读准字音。 翘舌音:诊、治 后鼻音:胸、腔 f 、 h区别:肺、核、划
3、交流记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了——————疗 反——————板 尊——————蹲 昆——————棍 空——————腔 斤——————析开——————研 交——————效 换偏旁: 珍——————诊 孩——————核 浇——————跷 揍——————凑 游戏识字:板:用木头当板子内:一个人走进去了 弯:一个人弓着腰 克:十个兄弟站在一起
4、自由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5、小组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出示写字卡片
1、读准字音。(方法同上)
2、给生字找朋友,进行扩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并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如:(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
(雷奈克/每天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3、学生小组探究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说明;生字放入田字格中]
1、分类指导,师示范并提示。 左右结构的字:“吸、板”注意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捺要点,“吸”右边只一笔。
上下结构的字:“克、变、紧”注意上短下长,“弯”的下边是“弓”。
半包围结构的字:“近、病”里面要写宽些。写好“辶”
2、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3、作业展览。
五、作业
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听诊器的由来
效 疗 研 板 蹲 棍 腔 析
诊 核 跷 凑
内 弯 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认识反义词。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5、建立句的概念。
6、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
7、正确、有事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复习要求认识的字。
2、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教具准备
声韵母贴图、拼音卡、生字卡、事物贴图、插图
第一课时
一、我会写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的声母、韵母你们还记得吗?自己试着背背吧!
2、检查指导。
教师依照顺序出示拼音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错误。
3、小游戏:找一找。
⑴依照顺序,出示u、o、zh、ing、s、un、g、ie、r、m、ao、e、k、n、a、ui、f、en声、韵母苹果卡片及两棵苹果树贴片。
⑵贴一贴。
请小朋友把苹果贴在相对应的苹果树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对。
⑶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4、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完成好呢?
5、全班交流。
⑴先给每一个苹果分类,是声母的画个“√”做记号,是韵母的画个“○”做记号。
⑵画后分别抄写。
⑶检查是否遗漏,数数总数是不是18个字母。
6、还有什么方法呢,只要能做到不会错、漏,各种方法都可以肯定。
7、按照学到的方法,动手完成书上的.“我会写”。
8、教师评价。
二、我会连
1、游戏激趣。
⑴师生合作完成“反话游戏”。教师说一个字,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也边说边做一个相反的动作来。
比如:
教师说大,用手比个大;学生说小,用手比个小。
教师说下,同时比个下;学生说上,用手比个上
⑵引导:刚才,我们说的是意思相反的词,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对字游戏。
⑴出示生字卡片:“大、小、人、左、右、上、下”。学生认读。
⑵小组讨论,哪两个字是意思相反的呢?贴一贴,对一对。
⑶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全班齐读。
3、说句练习。如:我上楼了,他下楼了。
4、完成书上连线题。
三、我会读
1、识字比赛。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间互相抽读,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把卡片按不同的类分成八组。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全班交流。
5、全班齐读,个别抽读。
四、我会连
1、学生自读,不会的字同桌、小组内互帮。
2、个别抽读。
3、请学生上台把词语贴在对应的图下方。
4、全班齐读词语。
5、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
6、试着动手连一连书上的题目。
7、同桌互读。
资料提供者: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会认“撒”等9个生字,会写“勺”等12个字。
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张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布满繁星的夜空。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
摘苹果。
实物投影仪。
生字、词语卡片。
做奖励用的科学家的图片。(毕昇、李时珍、祖冲之、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古时候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直观感知。利用实物投影仪,老师介绍张衡及他发明的地动仪。
当你知道了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时,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课题并朗读。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张衡小时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板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多音字:数(shǔ、shù)。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读、正音。
借助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拿出字卡,小组自学下列字词:勺、斗、组、睡、玉、数、珍珠、钻研、距离。(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玩字卡游戏。
老师随意说字音,学生按老师所读的顺序用字卡搭一座拱桥。
小组合作,玩字卡组词接龙游戏。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初读感悟。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各人画出自己所喜爱的句子反复朗读,再读给小组的伙伴听,请小组成员评价。
朗读展示。选你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读得准确优美,可模仿他的语气读一遍。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当学生读到这一句话时,可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丽和星星之多)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可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北斗七星的形状和北斗七星是怎样运动的)
“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让学生通过读“一夜”“几次”“果然”等词语体会张衡是怎样认真观察星空的)
小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天文,长大后又刻苦钻研天文,所以在天文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瞩目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再读入情。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活动
同学们,你们想更多地了解张衡吗?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吗?请读读课后的“我知道”,还可以到书中或网上查找资料。
作业
课外阅读科普方面的文章,了解身边的科学常识。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张手抄报。
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肯于动脑,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配乐,讲故事。
口头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题。(对优秀学生可奖励毕昇、李时珍、祖冲之、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图片)
复习词语
让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卡。
摘苹果游戏。(课件演示:一个词卡为一个“苹果”,老师点击苹果即出示词语,学生齐读词语)
指导写字
字形分析、范写。
组、睡、珍珠、钻研、距: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珍”字右边的最后一撇长。“研”字右边的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钻”字右边的口字第一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数:左右结构,左右均等。
睡:右边的“垂”字,中间宽,两头窄,注意提示笔顺。离:上窄下宽。这两个字笔画多,要重点指导。
学生先书写,再临摹。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写字展示、评价。
完成课后练习
书面完成“我会填”。
同桌交换、订正。
拓展活动
合作交流。学生把查找的资料在组内交流。
各组选派代表展示。
班级可开展一次手抄报评比活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 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录了五条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并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教学情景,进入谚语王国,认识谚语朋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识字方式的多样和识字形式的趣味性。
3.架设生活与文本的桥梁,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4.多种形式的朗读,发展语言,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置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5教学设计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移、柴”等十个字,会认会写“挑、折”等八个字,其中“容、易”比较典型,需要重要强调。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发现识字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谚语有一定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走进谚语王国,谚语王国里有五位谚语朋友正在等着我们大家的光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谚语王国吧!(单击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识字》
二、初读谚语,趣味识字
1、要跟我们交朋友的谚语朋友们在哪儿呢?小朋友们别着急,它们在这儿呢!(单击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请给大家提提读书的要求吧!(学生提要求,老师相机出示读书要求)
2、学生自由读文。
3、学习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趣味识字:
a.知道小朋友们今天要来到谚语王国生字朋友可高兴了,瞧,它们排好队来迎接我们了,来我们来读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齐读这些加拼音的字并说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出示“搓绳”,做动作来理解。
出示“斤、近”,说说你的发现。
b.玩“快乐列车”的游戏:(读不加拼音的字)
生字宝宝坐上了“快乐列车”,和我们一同开往“谚语城”了,大家高兴吗?
c.学生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自由认读。读一个生字,在桌子上摆一张生字卡片。
d.“摘苹果”游戏读字读词。
三、读中感悟,巩固识字
1、看,我们来到了谚语朋友的家了。(课件出示这五则谚语)你会读吗?请给大家提提读书的要求吧!(学生提要求,老师相机出示读书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集体正音。
4、你喜欢那一句谚语?再多读读吧!。(老师出示读书要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这五则谚语并要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四、整体感知,加强理解
出示五则谚语,问,你想怎么读这五则谚语呢?
(鼓励学生拍手读,男女合作读,小组展示读,齐读等方式。)
五、游戏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蚂蚁运食忙: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正忙着运食物,来储存过冬的粮食。它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终于储存了许多粮食。这回还带来了许多生字朋友,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2、观察“容易”在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并进行自我评价。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读的这些谚语,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有多大,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与朋友们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去找到更多的谚语朋友,然后把他们送到宝葫芦手抄本里去。
(开放型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形成搜集资料和积累的好习惯。)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
2.认识冬天的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的植物,在洞中过冬的动物及冬季的体育运动和相应的词语。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等生字。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现在都穿什么衣服啦?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瞧(出示挂图)你们觉得冬天怎么样?
二、说话学词语
请小朋友说说黑板上都有哪些景物?(提醒:小朋友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
⑴生读词卡,贴词卡。
⑵交流:冬天到了,天气怎样?
哪些植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知道这12个词语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组织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把词语分类,分成冬天气候、植物、动物和运动项目四类。
3.学习生字词。
⑴想要读好韵文,必须把生字词语会读了,读准了才行。请小朋友根据拼音读准词语。
⑵“小老师”教学字音,必要时,教师帮助正音。“绳”是后鼻音;“滑”是三拼音节;
“刺、翠”的声母都是平舌音。
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直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每个字音。
⑷小朋友,有不理解的词儿吗?师生交流,共同解答。
蟒蛇:我国最大的无毒蛇,冬天要冬眠。
蜡梅:因为蜡梅在每年的冬末开放,所以人们又称它“腊梅”。
4.练读所有词语。
⑴师先范读,以“词串”的形式读,每个词串内的词读得稍紧凑些。
⑵学生练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雪蜡翠蛇刺滑冰绳
2.开火车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
翠:小卒字头上插羽毛。
蛇:虫+它,虫字变得瘦一点。
滑:三点水+骨(及时书写骨的笔顺)。
绳:绞丝旁+口+电,注意右边部分要紧凑。
刺:左边部分与木有关,中间不封口,口诀“刺字中间不封口,封口不成刺”。
3.指导书写前四个字。
⑴认识新偏旁“羽字旁”,出示“翠”与“羽”,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的区别。“羽”字的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作偏旁时则都变成了横折。
⑵自学笔顺(见练习5)
⑶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讲解并范写。
⑷学生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
四、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诵读词串。完成同步导学1—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卡片。
2.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可以帮它找个朋友吗?
二、朗读感悟
1.冬天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引导学生表达。
⑵看看雪下得怎么样,风吹在身上怎样?指导读好词语。
⑶是啊,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让人感到特别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
对,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强冷空气,这种强冷空气就叫“寒流”。
⑷齐读三个词:寒流北风大雪。
2.在冰天雪地里,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⑴指名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好好读读这三个词,好好欣赏一下它们吧!
⑵这么冷的天,这三种植物依然挺立在茫茫雪地里,多坚强呀!你佩服它们吗?齐读。
⑶这三种植物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很多人佩服它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岁寒三友”,人们还写了许多诗歌赞颂他们呢!谁来背背看!
(相机提示:陈毅《青松》、王安石《梅花》等,引领学生熟读成诵!)
⑷冬天除了“岁寒三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不怕冷?
3.植物们不怕冷,可小动物却早早地躲进洞里去了,看(出示图片)它们是谁呀?它们在干什么呀?(指导说话)
⑴谁有本领读好这三个词的?指名读。
⑵蚂蚁躲在洞里多舒服呀!到了冬天,刺猬、蟒蛇吃得饱饱的,早早地躲在洞里睡觉了,它们要睡上一个冬天呢!我们可不要去吵醒它们!
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你还知道那些动物冬眠吗?
4.小动物们怕冷,你们怕不怕?看,小朋友在雪地里干什么呀?
⑴指名说,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说。出示:今天早晨,小朋友们在雪地里锻炼,他们有的,有的,有的……
⑵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读好这三个词。
⑶那你们能用读来表达对冬天的喜欢吗?
5.诵读词串。
6.试着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完成同步导学第8题。
三、拓展延伸
1.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冬天的气候、植物、动物、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还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景物的成语和古诗?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剩余的4个生字,认读。
2.检查,说说“刺、猬、冰、滑、绳”的笔顺。
3.你认为哪个生字最难写呢?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观察应如何写好它,师范写并提示间架结构应如何摆好。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文中的小朋友屁股印上两道杠杠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师: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老师说出上半句,看谁能猜出老师下半句想说什么?看你们想的和老师想的是不是一样的。(游戏可自己摄入)
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大家刚才的补充的都是对的,但是只有少数同学猜中了老师要说的话,所以,我们只有用心的听别人把话说完,才能知道别人究竟想说什么。
(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就不这样,他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不等别人说完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这个小朋友闹出了笑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只听半句》。(看着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
三.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翻到第105面,
1.自由地朗读课文。
2.听清楚读书的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出示无论??都??)
质疑问难:从这个词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2、从第一小节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听任何人讲话都只听半句的男孩。
再次质疑: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跟他说话了?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和他说话了呢?(板书:奶奶、爸爸、老师、园丁)
3、课件出示他们的话,指导朗读。
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说话总是慢吞吞的。
爸爸: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你来(严厉地、和气地、和蔼地)读读。
老师: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老师说的话。有的老师很严肃,谁能严肃的读读。
园丁叔叔:谁能想象着用你见过的叔叔的样子来读读 师生配合读。
看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
4、奶奶可能说什么呢?(天热了,你要多喝一点水) 评:你真是个会说话的孩子;哦,原来奶奶是这个意思 爸爸说??
你们的想法可真多,可是在生活中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们就要耐心地把话听完。可是,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认为的.呢?(课件出示)师、男、女生配合读。
5、这可真是一个又顽皮又没有耐心的孩子。同学们想想,除了奶奶、爸爸、老师说的话他只听半句,在生活中还会有谁和他说话,他只听半句呢?
这真是一个只听半句的小男孩,你们在生活中会这样做吗?(不会)那你会怎么做呢?(我们要听别人把话说完。)
6、园丁叔叔想告诉他什么?谁能把园丁叔叔的话补充完整?
(1)如果他能耐心地听完园丁叔叔说的话,还会不会闹出笑话?
(2)小男孩闹出笑话的原因是因为?(他只听半句)
7、小结:
(看板书)是啊,奶奶讲话,他——只听半句;爸爸讲话,他——只听半句;老师讲话,他——只听半句;园丁叔叔和他说话,他也——只听半句;结果,闹出笑话,这怪谁呢?——只怪他听话只听半句。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听人说话
要听明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板书:我们要用心倾听,把话听完整。)
五.检测
六.拓展探究
你们说这个小男孩只听半句的习惯好吗?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