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铃、响、请、讲、束、争、演、滑、梯。临写左右结构的字4个:请、讲、滑、演。
2.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字形相近的字。
3.正确朗读课文,并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打电话的语气。
4.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和同学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5.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熊猫玩具或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能介绍一下吗?
2.对了,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把人民的友谊带到各个国家。熊猫妈妈的孩子们就出国演出去了。今天,她接到了孩子们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熊猫妈妈和小熊猫们都说了些什么。
3.出示课题:23熊猫妈妈听电话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生字
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谁打的?
2.他们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指名读第1节。
4.小组学习5个生字。
5.交流:零—铃,形声字。
请,换部首。
请、讲,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指导书写。
响,找朋友。
6.齐读第1节。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这是谁的电话呢?指名读第2节,其他学生思考:谁打的电话,他在什么地方,说了些什么?
2.根据学生板书:丽丽日本一束樱花
3.学习生字:束,翘舌音。
4.指导朗读,高兴的语气。
5.那么,明明和林林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会告诉熊猫妈妈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课文3—6小节。
6.交流,补充板书:明明法国巴黎照相
林林美国纽约滑滑梯
7.学习生字:争、演、滑。
8.同桌读一读,演一演。
9.熊猫妈妈听完电话,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齐读课文第7小节。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弟弟照相请讲丁零零
滑梯想法友情电话铃
表演响亮铃声演讲
扶梯光滑争先恐后
3.读句子:
(1)妈妈,我是丽丽。我来到了日本横滨。朋友们送给我一束雪白的樱花。
(2)妈妈,我是明明。我来到了法国巴黎。一群黄头发的娃娃,争着和我一起照相。
(3)妈妈,我是林林。我来到了美国纽约。小朋友们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
4.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
5.想像一下,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和同桌合作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请、讲、演、滑。
2.词语:雪白照相表演滑梯友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学习课文,体会想象的神奇,培养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释题:
移植的意思是:
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问题:在这篇课文中,移植应该选哪种意思呢?
二、检查复习字词
请同学们认读以下字词:
教授硕士蝴蝶苦涩嫁接努力移植启迪博士幻想有趣
探索创造奇迹实现现实不懈
坚持不懈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三、自读提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问题: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的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
(学生朗读)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五、想一想
(1)假如你有了爷爷的记忆后,会看到些什么呢?
(2)爷爷看到的你是如何顽皮的?
(3)假设宇航员或潜水员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4)记忆移植能实现吗?
明确:移植不仅限于植物。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六、合作探究
问题:假如记忆能移植,你想移植谁的记忆呢?
七、拓展练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指名读,读完之后,校正字音。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五、布置作业
1.写要求回写的生字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次学文,齐读课题
二、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朗读,选择重点:
(第5、8、12、14、17、18自然段)
本课第5自然段和第12、14、17、18自然段都是具体描写老先生语言的段落,指导朗读这些段落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出老先生对乱加抗生素做法的不满,读出人物生气的语气。读第12、14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语气要平和,语速适中。读第17、18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现出老先生在修正自己错误的时候,对“我”的肯定、表扬、感谢、支持、教诲,语气诚恳、严肃。
课文第8自然段是描写“我”陈述自己“冤枉”时所讲的一段话,指导读这段话的时候也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我”虽是在讲冤情,却要用平和的语气来读。因为“我”是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科学,不是来争分吵架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是思路很清晰。先讲“我”从西藏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然后讲“我”因为在提出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抗生素,被批评并扣分。接着讲“我”觉得老先生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 背诵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积累。
3. 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妙趣,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4. 鼓励学生在精美的语言中学习语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语言,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初步学会广告语的写作,把握广告语的特性,明确写广告语的要求。
5. 在写作中试着运用想象、联想;产生写作愿望,提高写作兴趣;通过教师点评、同学互改、自己修改等方式,努力把想象运用得更恰当,更合理;运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一、温故知新
1. 投影出两组句子,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2. 回忆以前理解多义字的基本方法,可推出理解多义词的基本方法:(1)联系句子理解;(2)利用工具书;(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理解词语。
3. 交流学习结果。
4. 用骄傲、特别的两种意思分别说话。
5. 拓展练习:师出示与书上不同的多义词进行理解,并说话。
二、语海拾贝
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许多名人都爱读书,并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一块儿来读一读。
2. 说一说这些名言警句大致的意思。
3.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4. 自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句子,看谁记得又快又多。
5. 同桌抽背。齐背。
三、开心一刻
1. 自由读,准备给大家讲述这个笑话。(准备时,可加上动作、表情。)
2. 抽生讲故事。你觉得这个笑话什么地方好笑?
3. 你从这个笑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4. 教师小结。
5.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笑话?讲给大伙儿听听。
四、综合性学习
1.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越来越丰富,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创意的广告在商品竞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电视中、报纸上,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广告。(课件播放没有蚊子,没虫咬,宝宝金水少不了、牙好胃口好,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等广告。)这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广告语,让我们一听不忘。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广告?
(2)生踊跃发言,说自己知道的广告。
(3)品读设计巧妙的广告语、欣赏一幅精美的'广告画(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探讨写广告语和画广告画的要点。
(4)明确设计要求。
今天就开动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自行设计一则广告语或画一幅广告画,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发明的产品推销推销吧。
2. 学生创作。
(1)作画: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喜欢的产品(或是创造发明的新产品),并加上配文。
(2)写广告语:突出特点,语言精美。
3. 修改提高。
(1)自主修改(学生设计好以后,先自己修改)。
(2)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读互看设计的作品,组员之间,读一读,评一评,看看哪些地方是大家欣赏的,哪些地方还要进一步修改)。
(3)自己再次修改。
4. 全班浏览,评出奖项。
把全班同学的作品放在评奖台上,每个学生浏览后,通过自荐、推荐等方式评出优秀广告语奖、优秀广告画小设计家奖、小小发明家奖等奖项。
5. 颁奖典礼。
在颁奖典礼这一环节里,让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广告语或广告画进行表演、介绍。表演中、介绍时辅以表情,配上动作,把广告语、广告画演活,演真。
五、习作百花园
1. 读懂题目要求。
在学生独立弄清要求的同时,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要点。
2. 出示范文,引导正确选择习作材料。
(1)师生探讨,怎样写才精彩。
①大胆、合理、曲折的情节安排。
②逼真的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
③细腻的让人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
(2)师强调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植根于现实。
②主题思想健康,丰富多彩。
3. 读写结合。
写作前让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作者大胆想象的运用,启发学生根据选材进行合理、大胆、新颖的想象,然后写作。
4. 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5. 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指导修改习作的方向和方法。
6. 小组内互评自改。
引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习作时,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7. 小组赏读。
8. 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取长补短。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自主阅读。
2.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3. 提出你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生生、师生互动研讨。
4.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背诵、摘抄等。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 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 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