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描述的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2、能够给课文分段,列出课文提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如何连段成篇。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这些段落连贯成篇的。2、能够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学生搜集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个案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的路上和洞内景色非常迷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去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吧?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圈画出未直接看到的景物及其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的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新绿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二、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山路景色,那时高时低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些同学已经心中有数了。接下来,我们按照课堂小组进行讨论,让大家分享一下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这些特点并因此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4)乘船体验(找出相关词句,说明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来展现孔隙狭窄的特点,体会乘船的姿势与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这样狭窄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态,这样奇妙的乘船体验,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把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讲清楚的……请大家拿起书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狭窄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如何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一步步描述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狭窄的缝隙外,奇特的内洞也非常吸引人,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其他同学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外,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理解进去。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头一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也有不少同学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这里呢?这样岂不是更能突出重点?那么,你能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他们的心,还应该抓住哪些方面去写?
2、学到此处,我们获得两点体会:首先,写参观游记应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来叙述;其次,要清晰地写出所见事物的特点。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还明确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自的特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过程中反复提到的泉水与他的游历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探讨。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和《硬笔习字册》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2
学生视角
文章题目让人联想到那部广为人知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宏伟壮丽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以及惊慌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如何沉没的呢?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富震撼力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通过精准、简洁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以他们初次阅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牺牲所产生的'惊叹与敬佩之情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此环节设计旨在提前拓展课文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并通过中心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 X 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性的提升。
四、课堂练习 .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 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 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 果断命令 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 镇定自若 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 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屋檐、捣衣”等5个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里有一个地方,它是如此熟悉而亲切、宁静而祥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让人深深迷恋。这就是——乡下人家。
3、揭题,读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依次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2、学习生字:屋檐 鸡冠花 装饰 和谐 捣衣。 读准多音字鸡冠花,理解屋檐和捣衣。
3、概括内容,完成填空。
屋前搭( ), 门前开( );
屋后( )成阴, 院里( )成群,河中( )戏水; 夏日院中,吃晚饭,还有,秋夜( )高唱催眠曲。
4、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出中心句: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5、让我们走近农家,一一领略。
出示课文第一段。一生读。
问:是什么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别有风趣”的意思?(与众不同,特有的)
是的,它不是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也不是竖着的大旗杆,它是乡下人家所独特的装饰——读。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景致,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许多。
小结:这就是乡下人家。
6、除了种瓜,乡下人家还会种些什么呢?(花、竹)出示第二段。
一生读“花”的部分。乡间人家都喜爱种植哪些花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你们养过这些花吗?这段文字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理解:1什么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节、季节)比如(略)
2什么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常见的、好养活的、却也很美)
一生读“竹”的部分。
从他的朗读中,你是否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竹林茂密、笋儿众多)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多么可爱的笋娃娃啊,谁来读一读?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分别用朗读来表现这门前屋后的美景图;
这里作者先介绍门前的鲜花,再介绍屋后的竹笋,这样的写作顺序叫(方位顺序)
6、听,这是什么声音?自由朗读第三、四两段。从这些加粗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谈谈。(率领、耸着、大踏步;嬉戏、扎、习以为常)没有统一答案。
男女生分读两段。
小结:这些场景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这就是乡下人家所特有的风景。
7、总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11-12
四年级语文下册巨人的花园教案10-25
巨人的花园语文教案11-07
《巨人的花园》小学语文教案11-14
四年级语文教案《巨人的花园》07-02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0-27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09-07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1-26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7-06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