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5-01-10 07:36: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二.直觉感知:

  (一)自由诵读。

  (二)解决重难点词语。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

  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

  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三)自由说出对文本结构或情感的初步感知。

  三.规律点拨: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

  (二)结构把握: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名为“游记”,却宕开一笔,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这是满井鸟瞰。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板书设计

  叙述:城中“余寒犹厉”(欲扬先抑,反衬,对比)

  总:满井全景(一望空阔)

  满井游记描写:郊田有春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议论:寄情山水,抒写性灵(自嘲,自傲)

  四.语言品得:

  (一)品读写景句: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类似“我读,读出了”的句式与全班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预测: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品读议论抒情句,体会主旨。

  师:体会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中包含的情感。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三)比较品读:

  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五.拓展巩固:

  (一)师:评袁宏道游记名篇《西湖游记二则》(其一),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二)基础练习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2、D3、略)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核:

  课题:《满井游记》课型:新授时间:20xx-5-31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家长签字:

  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第五句第六、七句,第八句,第九句

  ②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第一层

  第二层

  5、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三层

  合作研讨:

  1、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习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吸而饮)D.红装而蹇者。(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B.满井春色C.游郊田D.郊田美景

  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注意词语的解释教师点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全景---微润、空阔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议论)-----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经典)11-22

[实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7

【必备】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1-06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01-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经典(15篇)11-07

语文微课教案范文07-17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9篇[通用]11-0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常用(14篇)11-0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0篇(集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