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感情朗读、让学生自由为导游配解说词、当摄影师拍风景照。
教学准备:
索溪峪自然风光的录像带、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到哪里旅游过?今天,老师来采访一下,除了长沙,你们还去过哪些地方?
生答:…….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老师去过世界各地,什么都见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如画卷的桂林、迷人的张家界、鸟的天堂、水上城市威尼斯……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生答:通过读书去的。)
师: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的。文章写得好,书读得好,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曹敬庄去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老师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紧扣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野)那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野”字上要加一个引号呢?)
师:这个问题就等我们学完课文之后再请同学来回答。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小黑板出示难读的词语,请学生读。
3、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通过自己读,我们已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野山、野水、充满野性的动物和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第二自然段。
1、下面请分四人小组按要求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2)、美美地在小组内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2、小组汇报探究的结果
(1)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一评,再分男女读相关的句子。
(3)老师读写山的惊险的句子,学生想象、评价。
(4)全班配乐朗读。
四、学法延伸,自由组合学习描写水、动物、人的段落。
读完这一段话,我们仿佛置身于索溪峪那惊险、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态的的山中,也不得不惊叹于她那纯天然的、野性的美。那么,索溪峪的水、动物、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你们最喜欢的段落一起学习。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位同学:该采取什么方法去学习你们喜欢的段落呢?又可以用什么方式汇报更吸引同学们呢?(学生回答)
1、自由组成小组学习喜欢的段落,教师随机指导。
2、小组汇报:说一说索溪峪的水、动物、人的野各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如:做小导游、当摄影师、有感情地朗读等。)
3、评出各种最佳学习小组(如:最积极的小组、效果最好的小组、最团结的小组)。
五、体会感情。
同学们,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你们喜欢吗?那这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野性、自然、纯朴、纯真)
现在,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
那么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学生畅谈,教师点拨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两方面谈。)
看得出来,此时的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其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惊险的华山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祖国壮美的山河。
板书设计:
19 索溪峪的“野”
总:概括特点(野)
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分:具体描述 水:像调皮、充满灵气的孩子
动物:顽皮的猴子
人:率真、质朴
总:作者的感受(快慰、清爽)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吗?
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参考网络精彩片断]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作业
1、课后练习4
2、抄写词语2遍。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总结迁移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或《第一次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学生练写。
附板书
17、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网络精彩片断: 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我以为是一个比较好的`书面练笔素材。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合适的提示语,发现比较有效。
请看学生加的有关提示语:
竺可桢爷爷奇怪地(微笑着、温和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竺爷爷高兴地(连忙、兴奋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自信地(不容置疑地、肯定地)说:“刚才!”
竺爷爷激动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自豪地答:“是。”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对竺可桢终于发现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激动万分的心情,对孩子受竺爷爷的影响而坚定不移地帮助爷爷科学观察杏花执着精神是真正懂了。但孩子们对提示语究竟如何运用显然还是不甚明了,这也是我预料之中的,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所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人物的提示语是否都应放在前面?如果要改,该如何改?”
这时学生都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几名学生发言了:
生1:“竺爷爷,杏花开啦!”这一句的提示语应放在后面,因为孩子终于发现了杏花开放,他急切地想让竺爷爷知道这惊天喜事。
我让学生把提示语调到后面读读:
“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
孩子们发现果然这一句人物语言,提示语放在后面确实比前面好。为此,我提醒学生原当人物的语言比较急切、紧张时,提示语可以在后面添加。
接着孩子们觉得后面竺爷爷的话:“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提示语最好也放在后面,以表现竺爷爷的兴奋之情。
有的孩子以为到这里可以结束了,我却忽悠了他们一下:“那么既然刚才的对话比较急切,你觉得加提示语还有必要吗?”
马上有的孩子大呼上当,因为做了半天无用功,老师捉弄他们了,因为人物对话既然这么急切,完全可以不用提示语。于是我提醒学生,不用提示语是人物对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还有几名孩子却说,刚才的练习很有意思,使他们懂得了人物的提示语在什么情况下加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自己填写常用偏旁表
3、 重点指导书写“南、面、首”
教具: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谁能把字音读准?
⑴. 学生自己读一读
⑵. 领读
⑶.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 识字写字:
1. 学生听读,学习生字(小组学习)
由一个学生读出字音,小组其他成员拿生字卡片迅速选择所读生字
2. 讨论识字方法
3. 你能用这些字组一些词语吗/
4. 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 重点指导书写
6.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进行反馈评价
南:第一笔写的短,第二笔竖撇,中间是羊字少一横
面:注意第三笔竖,第四笔横折略向里收
首:第三笔最长
三、 板书设计
水乡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重要情节,了解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
1、 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2、 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后的初步感受。
3、 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读探究
师生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 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谈一谈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也可进行仿话练习:我觉得阿炳是一个 的人,因为 。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点拨: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课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作者通过采访几个人来回忆这件事。
与上学期学过的《生命之舟》相同。大体字是正文(解说词)。小体字是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这篇课文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事、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 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 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变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 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 《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 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 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不在巅峰时代。
(3) 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②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小结:《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的文字稿,应该说容量很大,内容繁杂。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六、作业:
小作文:为阿炳写500个字左右的传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将参与体验的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能写出内容的部分细节。学习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细致地描绘出来。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如何写体验式作文,真实地记录全过程。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神秘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份礼物,让同学们猜猜我究竟带来了什么礼物?
2、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教师板书:铁锤 蛋
3、设疑:铁锤和蛋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板书:锤
用铁锤锤蛋会怎样呢?
4、教师继续设疑板书:锤不破
二、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1、指导观察方法,回顾描写细致的方法
“眼观六路”指观察面要多而广,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就能把实物看仔细,看全面。
“耳听八方”指要听好同学们议论什么,有什么举动、反应?
描写细致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2、教师第一次表演铁锤锤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喊“5、4、3、2、1、在快要锤到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这时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教室里非常安静。
3、对刚才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把你当时看到的.说出来,把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
4、形容人心情紧张可以用哪些词语?
5、教师继续表演锤蛋,请一名学生合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此刻的心情,并说说感受。
6、继续体验,和老师一起用铁锤锤蛋。
7、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完请学生说一说铁锤是怎样锤的,鸡蛋是怎样破的?
8请学生联系题目想一想,为什么题目是铁锤锤蛋锤不破呢?
三、大胆评说,感悟语言
1、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要请甲、乙、丙三人来做客,可是到了开饭时间还没来,主人便唠叨起来:“该来的,还不来。”不巧,这话被甲听见了,心想:怎么,我不该来啊?就走了。过了一会,主人问乙:“甲哪去了?”乙便如实相告,主人急了:“我没说他呀!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心想:“甲不该走,他走了,那么是我该走却没走了?”于是乙也走了。主人再次进屋,一看乙走了,非常着急,连声说:“唉,误会,误会,我没说他们俩,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丙一听:“没说他们,那是说我了。”丙也走了。
2、听了上面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结:像“铁锤锤蛋锤不破”这样一句话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两种或多种意思,这种现象叫“语言歧义”,平时要注意。
像这样的歧义现象还有比如说:“蓝钢笔能写出红字来吗?”等。教师适当拓展举例子来说明。
4、说说“铁锤锤蛋锤不破”这句话中三个“锤”的意思,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四、指导写作
1、分组写锤蛋前、锤蛋时、锤蛋后,说清写作顺序,指名说一说前、时、后在写作中的时段。
2、教师巡视指导写作。
3、指名学生交流习作,每组各选派代表选读。
五、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游戏中作文,游戏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还懂得 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歧义”现象,感悟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诗:(板书出示)
铁锤锤蛋锤不破,
语言文字奥妙多。
观察描写细致些,
体验作文快乐写。
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