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绝:(与世)隔绝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未接触过,猜不出,书上又无相应解释的,要查词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初学者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文章读多了,词语积累越多,猜测的正确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了。
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猜查下列词:
山有小口:“小口”猜为“小山洞”
舍:舍弃 狭:狭窄
才:仅 悉:全、都
平旷:平坦、宽广(组词,同义扩充组词)
怡然:愉快的样子。 豁然: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相关知识链接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古今异义 古 今
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仅指妻子
第三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
1.()见渔人[省主语,“此中人”],()乃大惊[省主语,“此中人”],()问所从来[省主语,“此中人”]。( )具答之[省主语,“渔人”]。
2.猜查下列几个词
悉,具,咸:都表“全,都”闻:听说
乱:战乱邑人:“同乡人”
遂:就乃:竟
道:说
3.下列几个词要理解
何世:哪一代,即秦几世。因源中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
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故源中人这么问.
语云:对……说
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第五段、渔人告密及别人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
猜查下列几个词
既:……之后 其:他的
志:设标记 之:凑足音节的助词,无义
遣:派 向:以前,从前
译文: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小鸭子回家》这篇童话讲述了小鸭子在森林里迷路后回家的故事。本课教学设计我坚持以兴趣为先导,以情境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和他的`朋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熟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并有成为勇敢者的意愿。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并初步培养语感。
3、指导书写“丛”,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2、难点:为什么说小鸭子是一只勇敢的小鸭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
2、复习生词,并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情境创设,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1、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小鸭子在森林里了。它很。在、和的帮助下,小鸭子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回到了家。”
2、情境创设,角色引入
(引入鸭妈妈这一角色)
3、默读课文并思考“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4、品读第二段
(1)、当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你害怕吗?
(2)、做表情感悟、理解、朗读
5、品读第三段
(1)、想象:还会有什么声音?
(2)、课件声音出示,教师讲解引入,指导朗读
6、品读第四段
(1)、想象:可能会遇上什么情况?
(2)、指导朗读
7、品读第五段
(1)、比较句子,重点感悟“终于”
(2)、指导朗读。
8、整体感知,情感升华
可爱的小鸭子们,没有你们的勇敢,没有朋友的帮助,你们是不能这么顺利,此时的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他们说,那就说吧!
三、拓展思维,体验深化
1、老师知道小朋友肯定是一个勇敢的人,现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勇敢的行为。(生活或学习)
2、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个勇敢的人。
四、指导写字
1、谜语出示(二人手拉手,钢丝绳上走),猜一猜
2、学生观察,并说说写“丛”字该提醒同学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5、展示评比
[板书设计]
小鸭子回家
天渐渐黑
小鸭子 沙拉拉 闭紧嘴巴 (勇敢)
越来越暗 不哭也不叫
回家
蜜蜂 保护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l.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2.范读课文,引起读书的兴趣。
生自由表述。
听读课文。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并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识字,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
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重点指导读好一节(可以从第一节开始,也可以让学生从前三节中任选一节)
(1)自读自悟。读这一节时你想表达会感情,每一句话你怎样读。
(2)指读评读。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感情(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领读)
(3)自己练习读出整节诗的理解和每句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2、采取以上方式,读好前三节中另两节诗。
1、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边读边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能有条理地表述。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指导读好第四节。
(1)自读自悟。讨论:哪儿能看出“我“一天天长大?这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
(2)指导读好每句话,表达“我”懂得回报的心情,颂扬母爱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受。
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写几句话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
生自由写话,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六、研究性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具体实例,谈一谈自已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次制作交流。图中一个小学生正坐在桌前用圆形纸片拼图。这一部分提示学生制作的要求是用圆形纸片拼图,拼图前需要先准备好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图上有三张已经拼成的图画:熊、猫、小兔、猪头。这些图既提示学生圆片的使用方法可用整圆也右用圆的一部分,又启迪学生开动脑筋用圆片拼出各种图形。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可不仅限于圆,要鼓励学生使用其他形状的图片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
学生分析:
在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想像,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想拼什么图形就拼什么图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
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夸夸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课型: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的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论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能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价别人的作品。
难点:学生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大小不同的彩色圆、半圆、三角形等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朋友们,你们会什么?
2、今天,你还会学会一个新的本领,一起读一读————《我会拼图》
3、示投影片
(1)有一个小姐姐,用不同的彩色圆、半圆、三角形等纸片拼出了小白兔、大熊猫、小猪,小姐姐想让他们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欢迎)
先……再……然后……最后……
(3)现实中有很多图形可以用圆、半圆、三角形等图形拼成,比如(教师.课件演示所拼图形)可以按照拼的顺序说“先用一个圆纸片做小猪的头,再用两个长长的半圆做小猪的耳朵,然后用两个大点的圆做小猪的眼睛,最后用两个小圆和一个大点的圆作小猪的嘴。”;也可以按照小动物的身体结构说。
(4)现在,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也拼一个小娃娃,边拼边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成的呢?注意别忘了小猪告诉我们的话,并用上先后顺序的词把话说完整。
①组内说
②指名上台说。
二、发挥想像,练习拼图
1、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用简单的小圆片拼出来的,看来这些图形还能拼出很多漂亮的图画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拿出材料,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来,在拼图的时候,要一边拼一边说说是怎么拼成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像,特别注意不能局限于拼小动物,还可以鼓励拼植物、玩具、建筑、食物、日用品等。及时表扬能想出不同图形的学生。)
2、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3、师:小朋友们拼了很多,说明你们平时都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拼得这么好。,
三、讨论、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鹅》,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
2.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咏鹅》。
2.会读四个小节的《小兔子乖乖》,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生字卡片,纸板头饰。(教师)
2.汉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学了一则谜语,你们会背吗?指名背,全班齐背。
2.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
3.指名猜谜底出示“鹅”的图片。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大家幼儿园就会读的古诗《咏鹅》,板书题目。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
6.教师教读,教一句,学生读一句。
7.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并用铅笔圈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8.老师教读生字,小组内开展认字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9.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曲 项 浮 掌 拨 清 波
10.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哪个组读得最通顺。
二、听录音,理解古诗字义,背古诗。
1.师放《咏鹅》录音,再次让学生感受这首古诗的音韵美。
2.出示白鹅戏水画面,让学生观察:
(1)鹅毛、鹅掌河水的.颜色;
(2)鹅脖子的形状;
(3)鹅戏水时脚掌是怎样动作的等。
3.老师点拨,生初步了解以上问题即可。
4.看了这幅图,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5.跟我读(再次跟老师一起读古诗)读出画面的美感。
6.小组内试背古诗。
7.全班背诵,再一次感受白鹅戏水的美感。
三、师总结,配乐全班齐读。
和大人一起读《小兔子乖乖》。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乡戏吗?乡戏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乡戏》,(板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乡戏是怎么回事了。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⑴读第一遍,边读边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⑵读第二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每个句子。
⑶读第三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字音。
几辆 扯上 板凳 敲锣 爆发 嗓子 倡导 熟悉 二凤
土腔土调 自娱自乐 /过瘾 新颖
A、指名认读。 B、说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C、齐读。
⑵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
出示1、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提示停顿方法,自由练读、指读。
⑶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⑴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
⑵根据意思填上自然段的序号。
( )写乡戏的演出时间,引出乡戏。
( )写乡戏的过去和现在。
(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需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
⑶读后讨论。(1) (2-4) (5)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两( ) 登( ) 高( ) 桑( ) 吴( )
辆( ) 凳( ) 敲( ) 嗓( ) 娱( )
趾( ) 控( ) 瀑( ) 唱( ) 风( )
扯( ) 腔( ) 爆( ) 倡( ) 凤(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给带点的字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场(cháng chǎng)院尽(jìn jǐn)管 喝(hē hè)彩
名角(jiǎo jué)儿 模(mó mú)仿 没(miē mò)完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乡戏非常喜爱?(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⑴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张罗”在词典里有三种意思:A料理;B筹划;C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
⑵第2自然段:
A、引读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____。几辆____,铺上___,栽上____,扯上_____,戏台就____。唱戏的大多是___,他们农忙时____,农闲时_____。
B、自由朗读第二层。
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联系上下文理解“土腔土调”。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他们长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过瘾”。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拥挤,好象连水都六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热闹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C、小结: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出示句子。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⑵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乡戏越唱越红火。
(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⑶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喜欢看戏呢?
(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⑷指导朗读。
⑸小结:虽然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五、课文,总结全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3、课文主要写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乡戏,过去演戏岁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
六、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 )土( ) 人( )人( ) 自( )自( )
眉( )色( ) 水( )不( ) 兴致( )(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闲( ) 简单( )
3、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20
语文教案10-20
语文教案10-21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