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0 12:18: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

  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

  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

  [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

  3、归纳整理。

  ①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

  c、其他

  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

  ②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③通假字

  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

  ④文言句式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

  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4、小结:

  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坚持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会迎刃而解。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是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议论文。

  大家试着从各个角度去寻找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板书:归纳相同点]

  2、归纳:

  ①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

  3、小结:

  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虽然这两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毕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它们必定有许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来找找这篇文章的相异点。

  [板书:区分相异点]

  2、归纳:

  ①主旨: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

  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②结构:

  《过秦论》的结构

  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

  ③语言风格

  [板书:主旨、结构、语言]

  思考:

  一、《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里说得很清楚——“气势磅礴”。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做到“气势磅礴”的呢?它的“气势”是怎样得来的?

  第一个,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

  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其他段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朗读】第1段第1句。体会这种大气。

  【朗读】点学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声朗读,要求读得有气势。(第2、3、5段)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

  第三个,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势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朗读】将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一齐读一遍:第5段中。

  二、《六国论》这篇文章的语言与《过秦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五、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 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 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单韵母ɑ,能认清形,读准音。

  2.体会书写汉语拼音的乐趣,会在四线格内正确抄写单韵母ɑ。

  教学重点:

  学会读单韵母ɑ。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hàn yǔ

  pīn yīn。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学习拼音有哪些好处吗?

  2.带领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二、情境揭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图片,过渡:瞧,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读儿歌。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拼音呀,就藏在这幅图和这首儿歌里呢!

  3.板书课题。

  三、学习“ɑ” 的读音 。(用时:15分钟)

  1.出示阿姨的图片,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韵母“ɑ”,只要把“阿姨”的“阿”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可以了。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试着读一读?

  2.出示字母“ɑ”的卡片,引导学生跟读。

  3.指名读,相机点评。

  4.组织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5.组织学生读儿歌:ɑɑɑ,阿姨的'阿;嘴巴张大,ɑɑɑ。

  6.出示“ɑ”的四声,引导学生自由读。

  7.组织汇报展示读。

  四、学习“ɑ”的字形。(用时:15分钟)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 ɑ 的形状。

  2.引导学生念儿歌。

  3.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ɑ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4.过渡:四线格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ɑ就住在中格里。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5.教师巡视,纠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字形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图与字母的相同点,而后,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说说什么东西的形状像字母的形体,再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字音、巩固字形。字母教学过程以“观察—想象—巩固”的层次性来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新发现,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认识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模仿课文编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蜻蜓等带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两个字。

  3、难点:(1)学编儿歌。(2)解释宫殿这个词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夏天快到了,你们喜欢吗?谁来说说夏天有哪些有趣的事?

  2、是啊!夏天的确非常有趣,一些小动物也觉得夏天很有趣出示课件(课文里动物活动的场面)

  你们仔细看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有位小诗人把它们有趣的活动编成一首儿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请大家打开P57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儿歌,你们一定很想读了。那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碰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请你们找出儿歌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你们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

  3、边提问边贴动物图

  过渡:刚才你们读得很认真,不知有没有把字音读准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三)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2、全班齐读

  过渡:要是老师给这些生字宝宝换个位置,你们还认得它吗?(出示课件)

  3、看课件读带音节的五个动物名字。

  过渡:如果老师把这些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你们还认得它吗?

  4、出示课件没带音节动物的名字。

  过渡:请你们擦亮眼睛,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

  5、让同学说说有什么新发现?(都是虫字旁,都是形声字)

  过渡:看来你们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其实带虫字旁的字很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它们也带虫字旁,你们看出示动物带名字的课件

  6、请一个同学带领全班同学读一遍(读完强调同学再查查带虫字旁的.字,下节课交流)

  过渡:同学们真棒,一会儿就学了这么多字,现在让你们再读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问: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重点解释宫殿这个词)

  3、指名读

  4、小组读

  5、分角色读

  6、引读老师指着课件的动物。如:师读蜻蜓,学生读半空展翅飞。

  7、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自己喜欢的动物,想想怎样配上动作,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8、请六个学生带着头饰上台表演读

  过渡:看到你们表演得那么棒!老师想当一回记者来采访一下

  9、记者采访蚂蚁和蝌蚪:如蚂蚁你好,我是电台的记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蚂蚁?(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要爱护益虫。)

  10、全班表演读

  过渡:这位小作家真是太棒了!能写出这么美的儿歌,要是让你们也来编一编怎么样?如什么动物在那里干什么?

  (五)学编儿歌(如果学生不会的话,可让学生先讨论,再交流。)

  过渡:看来我们小朋友不输给那位小作家,可称得上是一位小作家了,要是把你们今天编的收集起来,也是一篇很美的儿歌了。

  (六)写生字

  老师手里有两个生字宝宝,我们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会写。

  问:那怎样才能写好它呢?(看准每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1、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那你们在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强调写字姿势)

  2、学生练写(写完同桌互相交流,如果对方写的比你好,你要向他学习,如果写得不好,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哪一笔应该怎样处理,才会写得漂亮)

  (七)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学会很多带虫字旁的字;课文又读得那么好;还学会了编儿歌,真是很了不起。回去把你们今天编的儿歌写下来,读给爸妈听一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2、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

  2、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想象性的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通过2、3、4段课文的学习,知道祖国的田野、高山、绿水都很美丽。

  教学难点: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2、下面方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词语你们掌握得怎样?我们开小火车读。

  注意:岸 撒、窗、野。

  3、读第一段。下面我们跟着小作者坐上火车去旅游了,轰隆隆,轰隆隆,你们听火车开动了,我们一起读第一段。

  二、细读课文。

  (一)、那我们在火车上看到了哪些活动的照片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的确2、3、4段。找一找。

  1、学生自读。

  2、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这些活动的照片你们肯定找到了,请拿笔用喜欢的符号把它标出来。

  3、、交流。板书 田野 高山 绿水。

  4、谁来读读这些照片,你可以随便挑选一张照片来读。

  5、那么我们小朋友自己喜欢哪一张照片呢?老师要请你把喜欢的照片好好的再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说。

  6、生自读。

  (二)、交流。

  A、1、谁能来把自己喜欢的这张照片读给大家听听,也喜欢这张照片的请站起来读读。

  2、为什么喜欢?指名说。

  美在哪里?(板书大。)看图。大得怎么样?

  还喜欢什么?(板书绿。)

  小结:你看田野里分不清哪是庄稼、哪是树木和野草,大地好像穿上了一件绿衣裳,是多么的美,怪不得大家是那么的喜欢。

  3、理解一条条、一块块。

  4、指导朗读:面对绿油油的田野,而且大得望不到边,这么美的田野你会怎样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B、1、你还喜欢哪张照片,你能读读吗?

  2、你为什么喜欢?

  看图:板书:高,好高好高是赞叹山高。山高得怎么样?

  3、还为什么喜欢?理解 一座座,手牵着手,肩挨着肩。(看图,是指山多,山连着连山,把它当作人来写。)

  板书:多。

  4、指导朗读。试----指------男女分读。

  C、 1、绿水,喜欢这一张的赶紧也来读一读。

  2、指名说为什么喜欢?

  看图:板书:宽。理解。

  3、理解难句。星星点点。也突出水面的宽。

  4、朗读指导。试----指-----同桌读。

  (二)、不知小朋友在学这三张照片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句式:出示句子

  1、学习例子:自读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分析。

  2、学习下面二句。

  3、练习马路长,学生说,练习,校对。

  (三)、训练说话。

  1、引读:我们已经学会了2、3、4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三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一张照片是田野,田野怎样美?生接.……

  小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车窗外拍下的照片,张张都很美,那我们在火车上从车窗里看到外面的'美丽景色是不是只有田野、高山、绿水?还有什么呢?

  3、老师出示几幅照片,请学生开支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分小组讨论。

  5、交流。

  (四)、小结:说得真棒!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像骏马,在原野上跑得欢,我们小朋友看到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真是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山水多美丽!火车继续向前奔跑让我们一起去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景色,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机动。

  1、大家肯定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也看到过许多美丽的景色,回去按“哪些景色----景色怎么样?”说一说。

  2、齐读课文。

  3、作业:课堂作业3。

语文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体验自然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关注自然生态的现状,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训练学生阅读、写作、采访及制作课件的能力。

  4.学会在合作中提高做事的效率和质量。

  二.活动重点

  1.欣赏、体验自然

  2.树立环保意识。

  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活动地点及主持人

  地点:最好是微机室(灵活安排) 主持人:语文课代表

  四.课前准备

  全班分成三个组 准备时间:两个星期

  第一组:进行主题为“崂山之美”的采访

  要求:学生到崂山相应的景点进行拍摄,并就此景点的特点、游客流量,水土植被,开发保护,发展前景等问题,对景点管理者及崂山风景管理处负责人进行采访,或者咨询身边的知情人,以便获得更详尽准确的资料;组员合作,制作精美生动的Powerpoint课件,并利用文字资料做简洁生动的画面解说。(技术问题可请教学校信息中心的老师)

  目标:在活动中增进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了解,热爱美丽的青岛。

  第二组:写题目为《我家住在 》的想象文

  要求:教师应做示范指导,如填上草原上、森林里等词语,引导学生构思自己向往的自然家园,内容要具体,防止写大写空。学生自选角度,自选文体,想象合理,字数500字左右。学生可利用美术特长,绘制相应图片附以说明。

  目标: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美的世界,美的自然。

  第三组:办《人与自然》的手抄报2份

  要求:收看中央台的《人与自然》节目,并就感兴趣的问题做简单记录;阅读杂志《人与自然》上老师推荐的文章,例如《20xx年生态事件回顾》、《中国沙漠化对策与反思》、《对人与自然的再认识》等。第一份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生态的某些现状进行描绘和记录,如沙漠化问题;第二份手抄报就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问题做一些摘抄和整理,并能针对第一份手抄报提出的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两份都可附上相关图片以及准确的数据。

  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的征服和破坏。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主持人:冰心老人曾经在《繁星 春水》中这样来描绘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我们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其实,大自然不仅以它博大的胸怀哺育了我们,还以它澄清、透明、不需要雕琢的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我们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欣赏并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种种美的愉悦。下面我们先来欣赏第一组同学带来的崂山风光。

  (二).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活动结果

  第一步:风景篇(2名代表)

  第一组一名同学操作演示过程,一名同学随着画面的解说词可做适当的解释和补充。因为崂山是大家熟悉的,所以主持人可在此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崂山,描绘自己喜欢的`崂山风光。

  第二步:想象篇(3名代表)

  在欣赏崂山风光之后,我们再来想象和描绘我们心中美丽的家园。第二组的同学事先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优美文章,描绘美丽的自然图景。有图片的可进行简洁生动的说明。主持人可让另外两组同学来评价作品及作者的朗诵。

  第三步:关注篇(2名代表)

  在感受到现实、想象中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后,第三组的两名同学将两份手抄报分别进行展示和介绍。主持人可让其他组的同学就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内容、书写等进行点评,或者结合关注的具体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师进行总结

  本次活动的准备工作是关键。因为每位同学都是尽己所能,而且各小组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所以有了今天这节生动丰富的交流课。主持人的主持也很精彩。大自然的美应该是永恒的,大家在欣赏之余,也应该从我做起,去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为维护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献出一份力量。

  活动案优点说明:

  1.本活动课在选题上较为丰富,角度多。没有机械的执行教材列出的选题,而是将自然的美和它的现状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了一些反思和更深刻的关注;同时因地制宜,利用了本地的语文课程资源。

  2.本次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师的“教”向辅助学生的“学”转变,学生收集到了比课外书更多的资料,同时增强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点评:

  此综合性活动案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选题,而是结合地方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总活动下设若干个子活动,让学生根据条件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又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另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使学生的说与写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的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