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06 09:10:2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6篇

语文教案 篇1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u?(踱)步niǎo(袅)娜mí(弥)望yuàn(媛)女ǐ)鱼服小人所腓(f?i)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C象,鱼,名词作状语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访问,探问。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3、C(载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诗经六义?。

  8

  9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9.C(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离骚》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谣?)离(sāo)í)岌可危B、方(yuán)?)眉朝(suì)而夕替

  C、攘(rǎng)诟兰皋(gāo)相(xiàng)道D、溘(ka)死芰(jī)荷鸷(zhì)鸟

  1、D(?芰荷?的?芰?应为?jì?)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DA、“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

  D、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3、D

  A、背(喻准绳)以追曲兮。(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压抑)志兮,忍(忍受)(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4、C

  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7、?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8、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9、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

  1、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1、A)

  A、公姥(mǔ)簿(b?)禄相伶俜(píng)

  B、葳蕤(wēiruí)玳瑁(dàimào)王当(dāng)

  C、钱帛(b?)便(biài)言多令才否(pǐ)极泰来

  D、摧藏(zàng)虽与府吏要(yāo)敷衍塞(sa)责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终老不复取。B、箱帘六七十。C、谓言无誓违。D、府吏见丁宁。

  E、奄奄黄昏后。F、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2、F(A、?取?通?娶?B、?帘?通?奁?C、?誓?通?愆?D、?丁宁?通?叮咛?E、?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3、下列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A)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从题首的注音与释义中,选择恰当的将序码填入相关的例句括号中。

  相注音:A.xiāngB.xiàng

  释义:A.观察、审察B.命相C.辅助D.古代官职名E.互相F.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①儿已薄禄相(音B义B),幸复得此妇②操虽托名汉相(音_B__义_D__),其实汉贼也③誓不相(音A_义F)隔卿,且暂还家去④枝枝相(音A义E_)覆盖,叶叶相(音A义E)交通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音B义C_)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音A_义E)师⑦朱文子相(音B义C)三君,妾不衣帛⑧胜不敢复相(音B义A)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并指出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①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自由自在②虽与府君要古义:约今义:需要

  ③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人家④适得府君书古义:刚才今义:适合

  ⑤却与小姑别古义:回头今义:转折词⑥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⑦好自相扶将古义:服侍⑧何意出此言古义:料想今义:心意

  ⑨举手长劳劳古义:怅惘若失⑩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绝

  6、阅读“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①感君区区怀。区区:真挚的情意②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③区区小事。区区:不重要④区区之众。区区:很少⑤区区与诸君。区区:自称的谦辞

  (2)①君既若见录。见:我②信而见疑。见:被

  ③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显现?④真知灼见。见:见识,见解

  ⑤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见:会面,见面

  7、“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中都用了“磐石”和“蒲苇”作比喻,分别说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使用这两个比喻的真正意义和说此话时的心情。

  7、刘兰芝:表现两人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决心和庄严的保证,心里强烈期盼焦仲卿和自己一样。焦仲卿:表现自己对爱情始终不渝的思想和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斥责刘兰芝变心的痛苦、气愤、焦急。

  8、上面第一诗段刘兰芝说完比喻以后,又说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几句,说说这几句诗的含义和作用。

  8、表现刘兄粗暴无情、独断专行的性格,预示了刘兰芝在婚姻问题上将会有巨大的不幸,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9、填空

  (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它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一种托物起兴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种笼罩全诗的缠绵悱恻的氛围;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采用_浪漫主义_手法,表达了人们的_理想和愿望_;中间部分是诗的主体,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诗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衿(jīn)呦呦(āo)越陌(m?)度阡(qiān)

  B、鼓瑟(sa)参差(chī)飞猱(r?u)高堤(dī)

  C、剽(piào)悍荫(yìn)庇羁(jī)鸟墟(xū)里

  D、哺(bǔ)育掇(duō)暧暧(ài)守拙(zhuō)

  1、D(A项?呦?读yōuB项?猱?读náoC项?剽?读pi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狗吠深巷中。C、鸡鸣桑树巅。D、不厌高,海不厌深。

  2、D(A、宾语前臵句B、状语后臵句C、状语后臵句)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几何!几何:怎么样。B、采之欲遗谁?遗:遗留。

  C、忧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甚至去世。D、何以解忧?何以:为什么。

  3、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4、下列五幅对联分别写出了五个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4、C)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孤傲,青莲居士谪仙人。

  (5)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A、谢灵运欧阳修杜甫辛弃疾诸葛亮B、欧阳修范仲淹白居易李白陈寿

  C、范仲淹欧阳修杜甫李白诸葛亮D、范仲淹谢灵运白居易杜甫陈寿

  5、补写名句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语文教案 篇2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老师来问你们几个问题好吗?

  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

  师:家长多么爱你们,真幸福。

  师: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缄默一会儿)举手的同学,俺非常羡慕你们的家长,他们有这么懂事、可爱、孝顺的小朋友。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刚才的情景是俺们模拟的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可贵的缄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缄默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缄默?

  生: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

  师: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是老师告诉你答案还是自身解决?

  生:自身解决。

  师:用什么方式?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师:课前你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遍读,遍遍都有新收获。”下面俺们就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课文,读完后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师:谁来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讲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感受到家长对自身的爱,接着讲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为不懂得回报家长的爱而羞愧,最后讲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以行动回报家长的爱。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师:(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

  生:当老师问“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

  师:从书中找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小声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A: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谁能读得更好?

  师:你读得这么好,说说你注意到了句中的哪些词?

  生:俺注意到了“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师:这些词能体现什么?

  生:这些词说明小朋友们非常兴奋、骄傲。

  师:俺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前排的小朋友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家长祝福……”

  师:你过生日时,家长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

  生:生日蛋糕。

  生:俺喜欢的玩具。

  生:俺爱看书,俺想要什么书家长就给俺买。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和他们一样。

  师:你能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吗?老师来配合你读这一局部,好吗?看老师的手势,一抬起你们就接读,别忘了刚才说的要读出你的高兴劲。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的请举手!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俺的情绪迅速地污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俺一中国起数来,(起手势,生接读)15、16、17……家长祝福……

  师:刚才俺们配合得不是很默契,再来一遍好不好?

  师:多么幸福啊,从小朋友们的表示可以看出,家长的爱,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板书:感受 家长的爱)

  师:小朋友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小朋友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身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2)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生:他们缄默了,第一幅图上小朋友们的高兴劲没有了。

  生: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别处看。

  师:他们为什么缄默了?

  生:他们不知道家长的生日,所以不好意思了。

  生:家长那么爱他们,他们却从不知道家长的生日而感到羞愧。

  师:找出写小朋友们缄默的句子读一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A:“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师:哪些词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生:“恬静、依然恬静、沉静”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谁再来交流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教室里寂然无声……俺和小朋友们一起缄默着……”

  师: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教师导)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自身试试吧。

  师:谁想来读?

  师:谁来给他评一下?

  生:他读得声音太大了,应该轻一点,才干感觉到教室里的寂静。

  师:请你再来读读,好吗?

  师:谁还想来交流一下?

  生C:“他们感到了俺的期待……所有人都缄默不语”。

  师:他们继续缄默,连追逐俺的目光都躲开了,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此时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思看老师。

  师:你能体会到他们此时的感受吗?好,俺们齐读这一段。

  师:俺们把刚才找的句子再读一下,注意边读边体会教室里的缄默以及小朋友们的内心。

  师:就这样“缄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生:因为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师:在缄默的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生:爸爸妈妈那么关心俺们,俺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师:在缄默中,小朋友们懂得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懂得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师:是啊,在缄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家长对自身的爱了。(板书:回报)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缄默中懂得要回报家长的爱,所以这种缄默是可贵的。课一开始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缄默是可贵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师:那么小朋友们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长的爱的呢?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懂得回报家长的爱了,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家长的爱。读到这里,俺想知道你能感受到家长对你的爱吗?举个事例说说。

  (生畅谈家长是怎样爱自身的,还有的同学谈到动情处流下了眼泪。)

  师:你回报家长的爱了吗?以后准备怎么做?

  生: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果,让家长高兴。

  师:俺想你的家长一定会为你而感动,俺也相信你说到的也一定能做到。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师总结:通过读书学习、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俺知道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生:俺从这篇课文中积累到很多好词。

  生:俺以后不但要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长。

  师:这就是蕴藏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师:课后俺们搞一次实践活动,(课件出示)找生读。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家长爱自身的小朋友,小朋友也应该爱自身的家长。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身的行动去回报家长,那样,你会发现自身更快乐!

  师:课后老师优秀几篇感人的文章给大家读。(课件出示)

  五、作业

  师:下面俺们去逛逛作业超市,选择自身喜欢的完成。(课件出示)

  【板书】

  17 可贵的缄默

  感受

  家长的爱

  回报

  【教学反思】

  《可贵的缄默》一文主要讲的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小朋友们懂得了怎样向家长回报自身的爱的事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这件小事,告诉小朋友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

  现在的小朋友觉得家长对他好,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日常生活中从不注意去留心、去感受家长的爱,更无从谈起去回报家长的爱了。俺的小朋友和俺教的同学同龄,俺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儿。整堂课都是在读文与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小朋友前后不同反应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同学主动理解了缄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到的家长的爱以及如何回报家长的爱的,同学的反应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张君桓,这个平日里活泼、乐观的男小朋友,谈到自身的家长在深夜里陪伴着他在医院里打吊瓶这件事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俺听到小朋友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泪水几次溢满俺的眼睛,俺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小朋友小不懂事,谁说小朋友小不懂感情,谁说小朋友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动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俺对小朋友们都是“可贵”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 晋

  郑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这次语文园地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宽带网。

  口语交际是结合本组的课文学习及宽带网的内容进行的,而习作部分承接口语交际进行整理,写成习作。

  我的发现是让学生体会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义是不同的。日积月累中设计了读读背背和读读记记,其中读读背背是启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读读忘记意在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进行扩展练习。

  宽带网从迷人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向学生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资料积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

  2、了解了解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3、积累名诗、名句。

  4、积累成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口语交际,从而整理、写作。

  2、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

  3、通过观察发现词语特点,并积累相类似的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2、感受祖国的迷人风景和物产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口语交际和宽带网结合进行,课前可以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情况进行分组,做好交际前的准备,同时还要注意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2、交际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照片进行介绍,也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进行介绍,或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介绍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合作进行。

  3、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读读记记就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读中观察发现词语中的奥秘并进行词语积累和识字练习。

  4、课时建议:宽带网、口语交际、习作可以用四课时进行;其它部分为两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② “能力目标”: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③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3、联想法:由儿童游戏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中国画,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到游戏中蕴含的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入手,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由漫画引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正音正字: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语句,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

  〈六〉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人物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赏析,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会使语文课陷入美术课的泥坑,可以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七〉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由自己童年的游戏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互相沟通、互相合作。

  〈八〉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心得、收获。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使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流程二:教案原稿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中国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一幅是“_langnp20xx 建筑的起源Tlang20xx”。这是我国d6??幕?摇⑸⑽募L''d2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X''a3?梦颐且黄鹱X''df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

  惬意(qi¨) 水门汀( tīng) 参差不齐(cēn cī )

  撇( piě) 蘸( zh¨n) 口头禅( ch¨n)

  四、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六、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让学生

  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七、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 “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八、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发散延伸:

  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一生:我会用黑笔,画成钢铁的模样,表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概。

  一生:我要用红色,画出我的热情。

  一生:我要选择五十种不同的颜料,让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十、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板书设计:

  竹影

  “我”、弟弟、华明 父亲

  描竹影 中国画

  游戏 艺术

  中国画:神似、神韵

  画

  西洋画:形似、写实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2.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难点:

  莱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莱特兄弟进行飞行试验时,有人因滑翔机坠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飞机引擎太重而无法飞。但是,莱特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最后在1903年,发明了“飞行者一号”。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授新课

  (一)检查生字,巩固所学

  1.开小火车认读本课的生字。

  2.听写本课的会写字,同桌互评听写情况,表扬听写全对的同学。

  (二)大声朗读,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的问题。

  (1)信念是什么意思?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2)飞翔的信念与他俩成功有什么关系?

  2.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

  明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父亲给他们买来一个小玩具飞螺旋,他们边玩边琢磨:这飞螺旋到底是怎么飞上天去的呢?在放风筝的时候,他们总在想问题。他们想,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他们还爱到野外去观察鸟类的飞行,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们想: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

  (2)正是因为有了飞翔的信念,他俩才坚持研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问题。

  (1)莱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为什么这次飞行只飞了99秒,441米远,就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1)为了得到最合适的发动机,莱特兄弟向好几家工厂订货,可谁都不肯给他们干。别人不做就自己做。莱特兄弟是修理自行车出身的,凭着好手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发动机做成了。

  (2)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有动力的飞行!

  三、巩固练习

  1.写话练习:你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怎样产生的?你准备怎样做来实现梦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崇高的信念,他才会更有动力,制定符合自己的信念,向 目标努力冲刺,请同学们树立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五、布置作业

  作业题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梦想成真的事例。

  板书设计:

  飞翔的信念

  爱好——做模型玩具

  玩飞螺旋——琢磨

  信念 放风筝——想 成功

  观察鸟类飞行——边看边想

  刻苦钻研——不懈努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20

语文教案10-20

语文教案10-21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