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9篇]9篇【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揭示课题。
2、欣赏课文动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松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简要的说一下。
3、检察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教师对词语的读法做以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找出描写松鼠外形的内容读一读。
⑵ 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课件中的填空。)
松鼠__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__的小眼睛,身上__的毛__得好像擦过油。一条__的大尾巴总是__,显得格外__。
这段话按照从__到__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__。
⑶ 教师小结:
这段话采用先总后分的形式,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外形,同学们要记住这种写作手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名读把松鼠的机灵读出来。
⑶ 师生评价朗读,并相机进行指导。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⑶ 同桌互说:
用先再然后最后造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这段中的三个它们。
⑵ 小组讨论:
最后一段中三个它们各指代什么?
四、总结全文,丰富感受
1、分组表演松鼠的生活习性:
(活动、吃、住)
2、小记者到小组内采访松鼠的活动以及吃、住情况。
【板书设计】
外形 美丽 可爱
松鼠 生活习性 活动 机灵 讨人喜欢
住 聪明
吃 有趣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用“可爱的”说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画着笑脸的气球
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小朋友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其实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们用心去读书,边读边想,你自己就能解决它。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
2、读完一遍,有什么收获吗?快告诉同学们吧!
3、同学们说得这么热闹,瞧!生字娃娃们急的'都从课文里跳出来,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4、指名带读。
5、同学们字认得这么好,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棒?如果请你和同桌同学一起读,你打算怎么读呢?
当他读得有错误时,该怎么办?如果他读得特别好呢?(可以竖起大拇哥夸奖他)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一起读吧!
6、小组合作读。
7、老师发现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请得到表扬的同学举起手看一看,这么多,真行,老师还没教,就读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其它同学该做什么?
8、学生分小节朗读。
9、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师用叙述性语气读第一节。
2、出示句子:“他觉得真没意思。”指名读。
3、你在什么时候也觉得真没意思呢?
4、此时的科利亚和大家的感受一样,身边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呵护,也没有好朋友的陪伴,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病房里,谁愿意读读第二小节,体会一下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5、指名读、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6、正在这时,科利亚发现了什么?(出示气球)你们看这气球上有什么?(可爱的笑脸)
7、练习:用“可爱的”说一句话。
8、对,就是这个红气球突然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能告诉科利亚吗?
9、科利亚看到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出示句子:“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指名读、齐读。
10、正当科利亚孤独寂寞时,一张画着笑脸的红气球来陪他作伴了,这真是一份惊喜。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读读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评读
(3)齐读
11、出示句子“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指名读。
12、科利亚为什么笑了?
13、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把心中的祝福送给科利亚呢?
14、是啊,看到这张逗人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声声问候,科利亚怎能不高兴呢?你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1)指名读
(2)齐读
15、科利亚虽然生病住院了,但是有了同学的关心,他还会觉得没意思吗?我们相信,不久,他将病愈出院,重新回到学校,和伙伴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诚地祝愿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对本单元容易写错的生字进行梳理,并正确写在田字格里,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引导学生去发现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词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大家昨天已经自己复习过第一单元了,谁来说说第七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呢?谁还知道这几篇课文都和什么季节有关?(指名学生回答)
今天有一个可爱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班,它是秋的使者—秋姑娘。这节课,它会和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进行一次快乐的秋天复习之旅,你们欢迎吗?
二、 复习第一单元会认、会写的字
小朋友们,第一单元藏着许多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一复习。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复习的第一站。
1、复习会认的字。
小朋友们,睁大眼睛仔细看,左边是本单元会认的字,右边是本单元会写的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我们先来复习会认的字。
(1) 同桌互相纠错
(2) 我会读:
平翘舌音:
层 翠 爽 壮 著 状 苍 炸 察 识 残 橙 支
前后鼻音:
层 尽 染 爽 壮 登 笼 浪 粱 燃 勤 仙 盘 峰
当 形 状 降 纷 苍 蹦 残 橙 径 枫 龙 凡
难读词:
凉爽 翠绿 雄壮 稻谷 登山
胳膊 光盘 名片 旅游团
山峰 巨石 枫树 菊花 风景区
翠鸟 甲鱼 高粱 橘子 降落伞
勤劳 观察 认识 尤其 奇形怪状
2、复习会写的字
小朋友们,我们齐心协力将这个单元会认的字都记住了,那么会写的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呢?
(1) 学生交流易错字
(2) 教师板书易错字
(3) 书空重点笔画
(4) 听写词语:
宜人 山谷 尽力 云层 劳动 站立
尤其 豆苗 认识 于是 首先 枝叶
刘海 已经 花花绿绿 金秋时节
春华秋实 山河壮美 四海为家
著名的近义词 很多的近义词
(5) 校对
3、小朋友们,除了我们刚才听写的词语,这个单元里还有许多非常美的特别值得我们积累的好词呢,你们看!
出示词语:
层林尽染 景色宜人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天朗气清 春花秋月 枫林如火 秋收冬藏
三、复习课文
从小朋友们的口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秋天的美景,课文中也有许多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的句子,快走进第一单元课文中去找找、读读、背背吧!
出示课件:
1“梨树挂起_________的'灯笼,苹果露出_________ 的脸颊,稻海翻起______的波浪,高梁举起__________ 的火把。”秋天这幅美丽的图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来的。
2.蒲公英靠______________传播种子,苍耳靠___________ 传播种子,豌豆靠____________ 传播种子。
3.《赠刘景文》是_____ 朝诗人___________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对朋友的赠语。
4.《山行》是_____ 朝诗人_____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 季节的美丽景色。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看出。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秋姑娘,从字、词、句、课文内容等方面复习了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领略了秋天的美景,还积累了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古诗,一定收获多多吧!
作业设计:
完成第一单元相关练习
易错字:谷 劳 已 经 站 尤 其 首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从字、词、句、课文内容等方面复习了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古诗,并对易错字进行了听写 ,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教学让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2.区别平,翘舌音.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2,说说它们在发音上的区别
二,学习zh,Ch,Sh,r四个声母.
(一)学习声母zh和音节zhi.
1.出示教学图片第一幅问: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小女孩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2.出示声母zh,告诉学生:织毛衣的织读得轻些短些就是zh的音.它是翘舌音,由两个字母合起来读一个音,读的时候舌头要往上翘.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学生练读,(个别)老师正音.
5.出示zhi,告诉学生这是整体认读音节.想一想,该怎么读(把声母2h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是zhi的音了.)
6.比较zh和zhi的发音.(强调声母和音节的区别.)
(二)学习声母ch和音节chi.方法同zh,zhi一样.(强调zh,zhi不送气,ch和chi要送气.) - ·
(三)学习声母sh和音节shi,方法同zh,Zhi一样.
(四)学习声母r和音节ri.
1.出示教学图片第四幅问,图上画的有什么和什么(红红的太阳和一棵植物的幼芽.)告诉学生红红的.太阳也叫红日.
2.出示声母r,告诉学生:红日的日读得轻些短些就是r的音.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仿读.
4. 启发记忆字形.让学生把声母r和幼芽进行比较,说说怎么记住r的字形.
5.出示声母r和音节ri,让学生说说怎么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区别平翘舌音的形和音.z和zh,c和ch,s和sh.
2. 抽读卡片,区别声母和音节的发音.z和zi,c和ci,s和si
zh和zhi,ch和chi,sh和shi,r和ri.
四,指导书写.
五,指导读书.
【教学回顾】
能掌握发音方法,会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知识,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2、领略桥文化,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桥”,凡是有关桥的诗、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故事及桥的分类,桥名的由来等,都可以参加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或拜访桥梁专家。
3、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由一人主持桥梁知识竞赛活动,教师任评委。
活动过程:
开场白:出示四幅风格不同的桥图片。真是一座桥,一处景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桥”的世界,感受那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吧!
第一轮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
1、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2、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3、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4、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哪座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5、最早的开关活动或大石桥是哪座桥?(广州潮州广济桥)
6、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哪座桥?(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
7、诗“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是写的在哪
座桥上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卢沟桥七七事变)
8、“一桥飞架南北,开堑变通途。”是描写的哪座长江大桥?(武汉)
9、“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是描写的哪座桥?(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10、“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是写的哪座桥?(上海南浦大桥)
11、电影《廊桥遗梦》就以哪座桥为背景,讲述一个浪漫而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麦迪逊郡的桥”)
12、请你说出一部与桥有关的文学名著。
第二轮桥文化积累题,必做题。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伦敦桥、阿尔托桥、布鲁克林大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的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5分钟。(对一个加5分)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生动。(每个故事片10分)
第三轮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设计未来的'桥。请其中一名同学介绍设计宗旨、所拟桥名的缘由等情况。(15分钟,根据创意给予评分,总分20分)
小结,评出优胜组。
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参考:
桥·文人·文化
赞山之险峻者,心中定有凌云壮志。
观海之无崖者,心中已有广阔天地。
得浮云于目者,必有淡薄名利之情。
爱花之人,定赞花之妖娆;追鹰之人,心定慕起自由;慕桥之人,定向往桥之清闲。
雨丝如弦,与月儿弹奏出伤感的音符,郑板桥忧愁的眼神在桥上徘徊。终于在朦胧的雨中,桥上穿来朦胧的低吟“鸡声毛店月,人际板桥霜”。
血红的黄昏,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一座座被夕阳染红的小桥沉睡在清闲里,乌鸦凄凉的一叫,打破了这种沉寂,落日的苍凉背影中,马致远低声吟唱“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尘笼罩着咸阳附近的独桥,一对对士兵加快了脚步无声无息的载入死亡。一个销售的身影站在一旁黯然神伤,眼里含着泪水。看着这些壮丁奔赴前线,知道是送死,却非去不可的悲凉像一根一根的银针一样,深深的刺伤了杜甫,于是《兵车行》都了一句话“尘埃不见咸阳桥”。
……
康河上康桥的妩媚,蛟河上赵洲桥的华丽,永定河上卢沟桥的自然,西湖断桥的忧郁……
时常想起这些桥的名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桥给了我清逸的心情。清逸中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寻访这些早已被历史风化的桥梁,仅仅因为它们美丽?我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寻诗,寻找文化的历程,寻觅古代文人那褪色的青衫。童年时候我们自己把这些桥想象得过于完美,我们便利用这些桥梁返回远古,去感悟文人墨客的心境。
桥与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那些冷僻的角落,变成人们梦幻的对象。那是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艰难,它有着诉不尽的苦,无人倾听,只有默默的流泪。一滴,两滴……文人们便把这些泪珠,铭刻在心底,然后铭刻在桥上。
这些桥,这些诗句,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见证。去走,去品,就像对那一部分文化的实地探访。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⑴随机朗读(1~4)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
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⑴默读(5~22)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⑵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⑶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⑵,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伤心、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而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平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习“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3、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重点:]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平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习“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25、玲玲的画》,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没有?
出示词语,抽生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玲玲的画》
板块二、朗读感悟,启发思维
板块目标:1、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
2、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
3、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板块流程:
1、师:玲玲是个小画家,今天她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请看——
出示图画,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师:玲玲喜欢自己画的这幅画吗?快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谁来表演一下“满意地端详”?(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微笑,动作:频频点头)
2)谁能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分组读句子。
3、师:玲玲终于画好了这幅画,可是正当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学生回答,出示有污渍的图画。
1)这幅图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这样的画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2)画弄脏了,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再画一幅不就行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她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从而知道玲玲为什么会“哇地哭了起来”。)
出示句子: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齐读句子。
4、师:爸爸听到了玲玲的哭声,过来了——(播放父女对话录音)
1)爸爸让玲玲在画上做点什么?如果你是玲玲,你会在画上画点什么呢?
2)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画的东西哪些画在这儿是合适的,哪些画在这儿不太合适,说明理由。
3)玲玲开动脑筋后,在这儿画了什么?(小花狗)
出示句子: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齐读
5、小结:玲玲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心里可开心了——生读: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可是在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生读: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生读: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6、是呀,看到了吧,孩子们——
出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这里的坏事和好事分别是课文中的什么事?
2)想想生活中有什么通过自己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3)小结:生活中,只要能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齐读
板块三、指导书写,感悟句子
1、爸爸的话让玲玲记忆深刻,我们也应该把它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下面,让我们来抄抄这两句话。真糟糕,这两句话中有四个拦路虎,我们要先去把它扫扫清。
2、出示“糟”
1)这个字比划很多,同学们伸出手来跟电脑一起书空这个字。
2)同桌两人你写我看,正确书写这个字的笔划。
3、出示“肯、脑、筋”
1)为什么这三个字放在一块?(都有“月”)
2)仔细观察这三个“月”有什么不一样?
肯:“月”作底,竖撇变竖;
脑:“月”作偏旁,写狭长,先竖后撇;
筋:“月”在左下部,竖短一点再撇。
3)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共同评价。
4、师:拦路虎被扫清了,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抄一抄了。一个小小的提醒,这里面的两个“像,象”可别抄错位置了。
学生抄写句子。
板块四、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这里,老师送你们几句话,希望记在脑子里,放在心里。
出示名人名言,齐读。
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8-03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