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四首儿歌:1.游戏歌《丢手绢》 2.问答歌《上网》 3.谜语歌《蜗牛》4.教诲歌《小熊过桥》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读儿歌,通过朗读、诵读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激起对儿歌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了解儿歌的基本类型,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编儿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创作儿歌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诵读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激起对儿歌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创作儿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歌《小雨点》,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一唱。
1.孩子们唱得真好听,看来,大家都喜欢儿歌,是吧?
2.介绍儿歌:儿歌又叫童谣,它是诗歌的一种,可以诵读,也可以吟唱。在我们的生活中,游戏中,劳动中都藏着一首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有趣的儿歌》
请孩子们伸出智慧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有趣的儿歌》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读出节奏(一篇带多篇)
1.学习《丢手绢》
师:瞧,小朋友们都在操场上做游戏呢!我们也一起去玩吧!
(1)初读儿歌课件出示《丢手绢视频》
自学提示一: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吧(相机纠正孩子的读书姿势)(你在读儿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同桌两人读儿歌,读得好,伸出拇指夸夸他,读错了,请你帮帮他
多种形式读儿歌(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
这首儿歌可以在什么时候唱呀?(做游戏"丢手绢"的时候)是呀,像这种一边做游戏一边吟唱的儿歌我们叫它"游戏歌"(师板书)
引导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请部分同学边做丢手绢的游戏边唱歌)
师小结:以后同学们玩丢手绢的游戏时,就可以一边玩,一边唱,这样我们一定可以玩得更开心。其实儿歌的种类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谜语歌、问答歌、游戏歌等等!
三、学习多篇儿歌,感受儿歌的不同类型
出示自学提示二:
1.读准儿歌的字音,读出儿歌的节奏和韵味。(生自主诵读)
师:孩子们读得真是津津有味,我们来看第一首(抽生读,纠正)
(1)问答歌
师简介问答歌特点:里面有提问,也有回答,这叫问答歌(师板书:问答歌),
多种形式读儿歌:师生读、男女生赛读、分小组读凳
简介问答歌的另一种形式:在问答歌里,有问一个问答一个问题的,也有连着问几个问题再连着回答的儿歌,(课件出示)《什么圆圆在天边》出示问题,隐藏答案,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回答。
1.老师问,抽生说 2.全班问,抽生答
(2)谜语歌《蜗牛》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说说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师:(板书:谜语歌)
引导学生把谜语歌读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加上动作(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教诲歌《小熊过桥》
师:瞧,可爱的小熊也想和孩子们一起玩儿呢!(课件出示小熊图)我们来和它打个招呼吧!(指名回答)别人又是怎样描述它呢?
师范读儿歌,请其他的.孩子认真倾听,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
诵读儿歌(齐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读出儿歌的节奏
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儿歌(拍手读、同桌打节奏合作读等)
读出儿歌的韵味
感知儿歌的押韵,每行末尾的字,韵母都一样,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简介:在儿歌中蕴含知识和道理,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叫做教诲儿歌,
四、学编儿歌,感受乐趣
播放毽子韵律操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出示儿歌小毽子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创编儿歌。
小小毽子我爱你,把它学好不容易。
从小练好踢毽子,既能强身又健体。
学生试着编写儿歌,同桌相互评价,感受乐趣。
五、总结点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想诵读更多儿歌吗?赶快去读读《儿歌三百首》、《中国童谣》,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乐趣!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的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有意思的儿歌》。让一年级的孩子来开展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识字少,没有阅读基础,连教材里的课文都读得不够流畅……但我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因为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一年多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的群文阅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乃至未来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儿童阅读事业的推广人,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阅读的种子,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今年我接一年级的新班,忙过了黑色的九月,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年级的孩子该怎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我想,首先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吧!而儿歌无疑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最多接触,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形式,他们也是从儿歌开始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到了让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读儿歌,说儿歌,表演儿歌,创编儿歌等环节,让他们感受读儿歌的乐趣,在读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体验创造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们喜欢上课外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儿歌如此之多,如何选一个议题将几首儿歌放在一起在一节课里完成呢?思考了很久,想到过写动物的儿歌,写春天的儿歌,写秋天的儿歌……但都没有一个议题很集中,在大量的阅读了很多儿歌后,突然发现其实儿歌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都很有意思,也有自己的特点,何不选择其中几种典型的、孩子们又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们来阅读呢?于是我选择了《有意思的儿歌》这个主题。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如同这篇课文,它就给我们展现了金蝉脱壳的有趣过程及脱壳后奇妙的变化。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我”发现了金蝉停在树皮上的裂口处,不动了。接着写金蝉脱壳的过程。最后写脱壳后金蝉的翅膀、身上的颜色的变化。全文观察顺序清楚,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准确生动。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有主次、仔细观察事物和准确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细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应该说课文中的金蝉脱壳的过程和脱壳后的变化内容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读来应该很感兴趣,所以,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及脱壳后的变化。另外,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及脱壳后的变化上。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总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搜集蝉的资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并以此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_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你能用自己的话语将蝉脱壳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吗?)
(2)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7.金蝉脱壳
脱壳前
脱壳中
脱壳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