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一、抗日根据地地图。
二、生字新词卡片。
三、《小英雄雨来》教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雨来,是从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轰隆隆、挣扎、冶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练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4.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女娲美好品质,能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前谈话,感受传统文化。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都是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上课前,我们来一个知识抢答,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指哪四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哪四个?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是指哪四个?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考虑到这些知识抢答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事先出示图片,以做提示。)
2.师:除了上述四个神话故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神话故事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二、揭题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1.揭题导入。(板书)女娲。你对女娲你了解哪些?(预设: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女娲是雷神和极乐国王的女儿生的,女娲哥哥是伏羲。等等。)再写“补天”。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预设:补锅、补衣服、补轮胎、补课。等等)你见过补天吗?师总结: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
2.引导学生质疑,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
②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
三、检查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带出句子。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检查: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 熊熊大火 挣扎
带出课文: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①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一段话主要内容,从一句话逐步精炼到四个字——天崩地裂或者天塌地陷。)
③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读文章,读完一段要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然后可以用一个句子、一个短语或者一个词语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写在段落的旁边,这叫“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几个自然段我们也尝试着练习一下。
2.检查生字带出段落。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检查:熄灭 喷火 缺少 纯青石冶炼盆子
①指导学习“冶炼”。师:女娲把五彩石炼成什么?用什么炼的?冶炼一般指用火或其它方法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指导书写“冶炼”。(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先认真看老师写一遍。请同学们也写一遍。)
②检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女娲都做了哪些事?
③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
3.出示五彩云霞图片,带出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这么能干,奖励大家欣赏一张图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④⑤
4.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师: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练习概括、批注。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五个词语。现在你能用上这五个词说说女娲补天的前因后果吗?)
四、围绕“可怕”,读出情讲出味。
1.师:天地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可怕的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天塌地陷,人们被洪水、大火围困的句子。(学生汇报)
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①师:轻轻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学生自由读)
②读了这四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可怕、恐怖、难受、难过)
师:是啊,所以这四句话的前面说:天哪,太可怕了!同学们,读书要读出感情,有个好方法就是学会想象,这四个句子,哪句话描写的情景最让你感到可怕,请你选择这一句。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等会儿请你用朗读表现出可怕。(学生自由朗读。)
师:这四句话都是围绕可怕来写的,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可怕的?(天、地、人)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朗读(略)。
③师: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④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可怕?(让学生先发表意见,略。)
2.用自己的话描述女娲补天之前“可怕”的情景。
① 师:你能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这一幕可怕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吗?(学生自由说。)
②在学生说得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推出词语支持:天塌地裂山冈 熊熊大火 田野洪水 围困挣扎
③借助词语帮助讲述“可怕”。要求做到语句通顺有感情;有想象空间。
④学生准备。准备两分钟,轻声自言自语。
⑤讲述“可怕”,适当评价。
五、存疑结课,提出下节课学习任务。
师:多么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啊,多么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正因为这样,神话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女娲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补天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将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六、作业超市。
1.课文中有一些生动的语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抄下来。
2.试着讲一讲整个故事。
3.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同学深层次地阅读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和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引导同学质疑、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同学收集有关野草的名诗名句,预习课文,准备质疑。
教师准备本课朗读录音,问题贴纸,小红旗、写背景资料的小黑板,朗读伴奏带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方“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夏衍写的散文《野草》(板书后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想到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呢?
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寻找这些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大家先来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猜问题游戏。
1、过渡:我们以前的学习都是由同学们自身找问题,再通过考虑讨论来解答问题的。这节课,老师想改变一下方法,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名就叫做:猜问题。(板书)
2、介绍游戏规则。
老师手中有四个问题(出示问题贴纸反面),你们的任务就是:猜猜这四个问题是什么,并试着回答问题。猜对问题或回答对问题就奖励一面小红旗,看看最后哪个小组的红旗多?大家想不想试一下?(生……)为公平起见,提问题时采用小组轮流,每次只能提一个问题;回答问题时则可以抢答,规则听清楚了吗?(生……)
听清楚就开始吧!
(假如有同学急于举手猜题,则告诉他要先认真阅读寻找,小组讨论后再提问,因为机会有限。)
3、游戏开始。
▲每一轮提问之前都要让同学充沛阅读找问题,并要求每一组都事先把问题准备好,以防只顾找自身的`问题使注意力分散了。
同学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告诉我们植物种子具有逾越一切的可怕力量。
告诉我们小草具有能屈能伸、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的生命力
告诉我们要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困境与挫折面前,不失望,不叹气,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很好,这虽然不是老师提的问题,但却能帮我们了解整篇课文!
▲要等问题提出一并回答后才告诉同学有没有猜对。
假如猜到,则褒扬同学,比方:“这个小组真是厉害呀,这么快就猜到了,我们不只要奖给他们小红旗,而且把掌声也送给他们,好不好?”“太棒了,你们真是提问高手呀!”等等。假如没有猜到,也应该鼓励他们,比方“这次没猜到没关系,还有下次机会”“加油,继续努力”等等。
▲讨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同学朗读、理解、感悟。
▲在提问和回答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同学注意提问和回答的完整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作者为说明种子的力气大,举了哪些例子?
(通过讲述植物种子发芽的力量可以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的故事。对,是在第几段?怎么写的,谁读?
通过描写小草的生长历程。第几段?全班读)
“这个问题是不是呢?(贴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灰尘吗?为什么?看到“灰尘”一词,老师想起一句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读一读,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是啊!这就是灰尘,它散落在窗台桌面,污染环境;漂浮在空中,如影相传、传染疾病,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假如没有灰尘,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2、学生交流。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并用“------”画出写灰尘的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写灰尘作用的句子。
2、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灰尘的特点 。(小)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灰尘的小?
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读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灰尘的细小、极小、微小) 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大的灰尘直径是小的灰尘直径的多少倍?这里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灰尘如此微小,让我们感到惊讶。让我们带着惊讶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介绍了灰尘的大小。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2)灰尘的作用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
灰尘的作用真不小!下面请同学们从第4—6自然段中任选一段,细细品读,用“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这个句式来说说灰尘的作用,并想想课文是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4、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出示句式: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1)填写课文内容。
(2)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是的,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蔚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成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课文学到这里,你对灰尘有什么新的认识,想说点什么?
5、灰尘的作用真神奇,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是讨厌灰尘吗?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句。
6、那么,作者开头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进行比较。
7、是啊!小小的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这叫什么?(事物的两面性)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两面性,被我们深恶痛绝的灰尘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来什么道理?
2、从人们在生活中对待灰尘的的看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请举例说明。 如电视、网络、蛇毒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超市,选择练笔
1、让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 仿写一种事物。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上法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要上的恰到好处不容易。目前,略读课文的处理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关上门,读读就得,上得过略;一种是敞开门,面面俱到,讲得过细。说实话这个分寸还真难把握。根据课程标准对略读课文的要求,我仔细地研究了教材,教学设计特点如下:
1、紧紧围绕课文导读提出的学习目标,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在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可以讨论、交流,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结合学生的汇报,弄懂灰尘的特点及作用,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让学生开动大脑,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道理。
★学习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本画出本课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5、开火车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6、教师重点指导
7、写字指导。
三、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
二、 学生讨论回答。
三、 自由读第2~4段。
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 自由读第5~6段。
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五、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游戏:
比眼力、比嘴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看录象,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生:人类登上月球。
生:潜入深海,探索奥秘。
生:人造卫星。
生:程控电话。
生:高速火车。
生:飞机。
生:远洋船舶。
生:因特网、电脑、视频……
2、导入课题:
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生:20世纪。
生: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师: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9课。
师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题。
二、质疑问难,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你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2、交流:
⑴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
生:20世纪。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师评价。希望大家学完这节课后能读得更好。
⑵ 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谁来呼风唤雨?
生答:当然是人类。
生: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生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
生齐读。
3、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点评、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同学们既提出了问题,又解答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现在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边学课文一边来解决。
三、根据提问解疑问,学习课文
1、师:作者路甬祥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类把幻想变成现实,使得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声读课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比脑力、比嘴力、比手力)
2、交流:
⑴ 生各自谈感受,师做引导:
生: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生: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生:“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生: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
生: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
师生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想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都是人们的幻想。而 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⑵ 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而以往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
生:20世纪的成就很大。
生: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以前人们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真厉害。
……
师总结:是啊,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怎么体会这句诗?
生:“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师:你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生: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师: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自己试一试。
指生读,评价。
4、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你读本文第一句话,你会怎么读?
生读,评价。
生:我们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生齐读。
5、“发现”与“发明”:
⑴ 师:请同学们看板书,20世纪,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现了很多,也发明了很多。你能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⑵ 生思考。
⑶ 交流:
生1:人类登上月球是发明。
生2:我不同意。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上的奥秘,应该是发现。
生1:那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那人造卫星不就是发明的吗?
师:我来综合一下你们两个人的意见。人类靠人造卫星登上月球,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这是发现。
生1:我明白了。那“潜入深海”也是一样的。
生: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飞机、远洋船舶等,这些都是发现。
师:如果请你给“发现”与“发明”找意思相近的朋友,你会找谁?
生:发现──探索。
生:发明──创造。
五、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现代科学技术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千里眼 望远镜 视频
顺风耳 电话 手机 收音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千里马 飞毛腿 高速火车
…… ……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30
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