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5-19 20:46:0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红色)

  3、你该怎样读?

  4、师:现在,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什么样的玻璃才称得上是新型玻璃?新在哪儿?

  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呢?板书:特点、用途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ān,

  “调节”中的“调”读tiáo)

  3、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二、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自动报警。用途:防盗

  (如果学生认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可以......可以......”教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诉我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用途吗?)

  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很广,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告诉我们的呢?(排比)

  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它,这是为什么呢?(揭示用途:防盗)

  2、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该怎样读呢?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个例子?指名读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也说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指板书说明方法)这个例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这就是举例子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一起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的四种,先填写表格,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汇报。

  分组读书讨论:

  2、学生汇报:

  (1)夹丝玻璃:

  谁先来接着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出重点语句)

  理解:哪两个词最能说明“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藕”和“丝”分别指什么?

  (2)理解变色玻璃是如何“反射阳光,改变颜色”的?指名说说你的理解。

  (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吸热玻璃是怎样阻挡强烈的太阳光?你能找到两组反义词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呢?

  (4)吃音玻璃。

  出示句子:“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四、总结拓展

  师:新型玻璃不仅奇妙,而且用途很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齐读最后一段)可不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参观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块透明玻璃上,居然能煎荷包蛋。原来,这是一种导电玻璃菜锅,既安全卫生又省电。同学们,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再来认识几种新型玻璃。(课件出示)看到了这些玻璃,你又有什么想法呢?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五、自我推销

  1、这么多新型玻璃要想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来当推销员来推销这些玻璃。推销就是做广告,你想用怎样具有感召力的语言把玻璃推销出去?想一想平时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词。

  2、下面,老师要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种玻璃,作一下自我推销。以“××玻璃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你可以选择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语言。下面老师先作个示范: “亲爱的顾客朋友,你们好!我是夹丝玻璃,别看我的名字不起眼,作用可大啦!有了我,您就不必再担心家里的财产是否安全。因为我的体内有一种坚硬的铁丝,即使受到猛烈的撞击,我仍然是安然无恙的,真可谓是刀枪不入。怎么样,再也找不着像我这样安全可靠的玻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您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把我请回家吧!”

  3、评议老师写得怎么样?

  4、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动笔写“自述”。

  5、展示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还动笔也介绍了更多新型玻璃,你们的感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特点 妙

  11新型玻璃 作用 广

  学科学、爱科学

语文教案 篇2

  总体设计思路

  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疏通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3.吟诵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读出塞外壮丽奇景

  读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读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4.感悟诗歌之美 —“雪”

  雪中景。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然后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雪中情。雪中送别。

  军中设宴饯别。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5.课内小知识: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夸张: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6. 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和《行路难》联在一起讲授。

  补充阅读资料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好一首《归园田居》,好一个视功利为粪土的陶渊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知识链接: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学习伟人,以伟人为榜样,读书学习,培养爱好和特长……愿我们的内心都能拥有一件应对人生的法宝……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板书: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书法作品

  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

  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

  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

  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

  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

  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

  欲穷千里目,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8.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好,看看他们字音读准了没有,语句读通顺了没有,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三、教师小结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四、练习写字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五、板书设计

  4 秋天

语文教案 篇7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组织学生玩“蒙眼听声寻人”游戏。

  2、引导学生谈发现和体会。

  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用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也可以发现目标。

  3、导入新课。

  为了发现目标,同学想出了办法,那么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觅食昆虫的蝙蝠是靠什么本领来去自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

  4、课文哪个部分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呢?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3??6自然段,谈谈自己的发现。

  1、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顺序:条件:经过:结果:证明:

  3、师引导学生语言训练:

  (1)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飞行的?

  5、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并指明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6、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一遇到XXXXXXXXX就XXXXXXXXXXXX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板书)7、教师小结:

  (出示雷达图片)蝙蝠的这一特异功能被成功揭秘后,经过研究开发,人类发明了雷达,它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科考等各个领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了不起的发明吧!

  五、合作阅读,前后联系,突破重难点

  1、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谈谈自己的'发现。

  2、教师出示雷达工作情况的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表述清以下的问题:

  (1)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2)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夜行的秘密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

  教师相应板书:

  天线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3、生根据两处内容的板书,理解“模仿”一词。

  4、引导学生填写课后练习题,说清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

  六、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和雷达。

  (2)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3)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使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4)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准备】

  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

  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⑴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⑷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⑵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⑶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⑷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⑴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①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⑵ 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2、课外延伸:

  ⑴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⑵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关于语文教案合集8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语文教案合集九篇

2.关于语文教案合集六篇

3.关于语文教案合集五篇

4.语文教案合集五篇

5.语文教案合集5篇

6.语文教案合集10篇

7.语文教案合集九篇

8.语文教案合集6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