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 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 (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
2. 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 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 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 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 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 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板书:
装满水 孝心感天
没有洒
旱灾水罐 银 爱心如银
金
七颗钻石 一股水流
(反思):
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得也比较好。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想的还不是很深入。(比如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什么?”我用亲却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但是我在教学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条理有点乱了,由于被课件束缚,被课件牵住了鼻子,因此有点牵制了学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b p m f ,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教读、教写b p m f.
2、学习拼读音节。
3、教学带调拼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
师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
二、教学发音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声母的发音方法。
1、教学声母“b”
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发音。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也可以运用教材中“波浪”的的“波”。编口诀“帆船冲浪bbb”。
2、用同样方法学习“p m f ”
编口诀为“猴子推车ppp,兔采蘑菇mmm,手扶拐棍fff。”
三、读语境歌
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四、教学书写
先教笔顺,再描红,最后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a o e i u v;声母:b p m f。要求把声母和韵母的音读准。
二、教学拼读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a。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知道“八”的读音是“ba”,是由声母b和韵母a组成。
2、教师拼读。教师先范读,然后利用插图进行拼读:一个猴子推着b,一个猴子推着a,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遇猛一碰,b---a---ba。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再适当选几个不同类型的音节进行拼读示范,学生随读。
3、学生试读。先练习b p m f与a相拼,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可以让学生按顺口溜的规律,“溜”下去。练习熟了之后,就可以改为与i u v相拼。熟练后可以打乱顺序拼读,也可直接读出音节。
4、带调拼读。
(1)出示音节。
出示bā,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向学生讲明这是“八”的读音(同一音节不带调号读第一声)。
(2)教学读法。
用音节数调法。先用声母和基本声调(第一声)的韵母相拼,拼成音节,再看上面是哪个声调,就用这个音节按照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顺序数下去,数到这个音节的声调为止。
5、用以上方法,教师辅导学生练习拼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前谈话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找春天,你们找到了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新课,读准“醒”字,你怎么记住咱们今天学的第一个生字。记忆“醒”。
二、范读
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儿歌,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三、学生模仿老师读儿歌
第一遍轻声读,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第二遍指名各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要求把音读准。第三遍各自大声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领读
教师重点领读儿歌,学生自由选读儿歌中的小节。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悟儿歌
出示有柳树的春景图。
提问:小柳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它什么时候睡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学生表演读。)
小柳树睡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雨、春风、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设情境:请学生扮演春雨、春风、春燕读有关的三小节。它们对柳树说些什么呢?柳树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上台表演。
言训练: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柳树变得“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柳树变得“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柳树“__________,”柳树边飞边说:“__________。”
读课文: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演读:小组内表演,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柳树、春风、春雨、春燕。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学生自由发言。
六、出示大屏幕识字
说说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字,不会认的字怎么办?说说你的好办法。
七、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用熟字来记忆。
3、猜字游戏:(以学生自己把生字编成谜语互相猜为主)
⑴身上脏了怎么办──洗“澡”。
⑵大雨落在田地上──“雷”。
⑶自行车轮胎缺少气──“软”。
4、认生字练习:
全体学生把自备的生字卡片摆放好,老师大屏幕上的字,学生从字卡里找字并举起来。
八、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说话”二字的言字旁和“春”字的撇捺:
⑴言字旁的'一点不能太低,横要写得斜,竖稍向左歪。
⑵“春”字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然后要往左斜;捺的起笔不要靠近撇,要给下面的日字留出空来。
2、学生先描再临,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和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和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和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d、t、n、l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4个单韵母b、p、m、f(出示字母卡,抽查同学读、写的掌握情况。)这节课我们学习声母d、t、n、l。
二、学习声母d
1、字母d的发音
师: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一面鼓和鼓锤。拿鼓锤敲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咚”的声母就是d。
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马蹄声?马蹄声是“得得得”的声音,字母d发“得”的音。“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d。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口诀:马蹄声响d d d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d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d”?字母“d”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d有点像反写的6,左下角是个半圆。分两笔写成,先在第二格写半圆,然后从第一格中间起,写一竖,写到第二格。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t
1、字母t的发音
师:第二幅图画的是什么?一条鱼儿。尾巴弯弯的,两边的鳍连在一起就像一横。
师:字母t读“特别”、“特务”的“特”音。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
注意:t和d不同,t是送气的,“踢球”的“踢”的声母也是t。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t的书写
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t”?字母“t”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 t要占中格和上格,先写直勾,再写一横。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n
1、字母n的发音
师:第三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门洞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 舌尖抵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中透出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n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n”?字母“n”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n占中格,先写左边一竖,再写拱形和右边一竖。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声母l
1、字母l的发音
师:第四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拿着根小棍子在赶猪
师:字母l读“快乐”的“乐”音。看这小朋友多快乐呀。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l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l”?字母“l”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l长得好像一根小棍子,从第一格开始写,写到第三根线。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观舞记》。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型设计:品读、比较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片断
在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常常感到言语的匮乏,但是作家却用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描绘出他们曾目睹的美丽。我们曾在刘成章先生的指引下,领略了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壮美,今天,我们又将在一位女性作家的指引下,去观看异域他乡舞蹈的魅力和风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正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解释: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3、内容理解
a、本文作者是 ,观看的是 (国籍)舞蹈,表演者是 。
b、作者观看舞蹈后觉得这舞是 (用原文中词语填空)。
c、回忆一下,作者是从 、 、 、 等方面来描述舞蹈的美。
d、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了 之美,本文主要体现了 之美。
e、将下列句子序号填入句中相对应的横线上,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舞记》》。
1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的轻捷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2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3我就要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4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F、假如我是诗人, 。假如我是画家, 。假如我是作曲家, 。假如我是雕刻家, 。
“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忘怀了自己”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
B 她是舞者,不应该忽略观众。
C 她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一切。因为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参考:冰心 、印度、卡拉马姐妹 ;飞动的美;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比喻、排比、壮美、柔美;4213、B
三、局部品读
面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出来的呢?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 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用“ 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学生点评
用词方面:
“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美读17、18两小节
四、质疑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或者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六、结束语: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必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而有必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习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习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而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习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必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联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视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视: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临时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习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而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而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而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而坚定地回答:“必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心情;再把11~13自然段读一读。
9.开始小男孩不是说“没看见”吗?为什么你们说小男孩是诚实的。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见解。)
感情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过失,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表达出来。小男孩从不承认到认错又到改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要引导学生读出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语文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 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 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08-22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