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翠鸟》教案1。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导言入课
↓↓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
学生质疑
↓
据疑板书导学
↓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翠鸟捉鱼时动作
↓↓
动画按作者描写顺序出现翠鸟身体各部分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
对比体会作者描写顺序与自我说图的顺序完成形成性习题2
↓↓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翠鸟》教案1》。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在练笔时进一步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也添上诗一般的色彩。
【教材分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山里朋友”的特点感受作者探访山中的“朋友”是的心情,揣摩与“朋友”互诉心声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疏通生字词,摘录好词好句;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一、重温课文,走入新课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1、齐读标题,重读“访友”。
2、重温课文内容,作者访了哪些“朋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感知那如诗如画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精彩句、段。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法迁移,训练读写。
反复诵读以上句子,仿照你最喜欢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写写你所熟知的景物。
1、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把此段改成小诗一首: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2、仿写: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
你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课文,课外延伸
1、在读课题,说说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合集】0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7-24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2-16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