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
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
二、题解
劳山 现写成崂山,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 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áng) 负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赉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认识“爷”、“棵”等十个生字,认识“父”“人”等5个偏旁,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三)、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知道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二、重点难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三)、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懂得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四)、会写“不”,能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准备
学生:
1、观察生活环境中的树木,把喜欢的树画下来,准备张贴。
2、结合自己的观察,向爸爸妈妈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教师:
1、查找有关树木的资料,以及人类保护树木的各种方法。
2、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师:昨天你们去观察小树了吗?
师:把你喜欢的树画下来了吗?谁愿把你的画贴到黑板上?(学生上讲台贴画。)
师:大家画得都很美,说明大家都很喜欢小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小树有关的课文,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会更加喜欢小树的。
2、(出示课件:5 爷爷和小树)
师:请你借助拼音读读课题。
3、师指“ye”问:大家看,这两个音节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两个音节一个有声调,一个没有声调。
生:没有声调的'应该读轻声。(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
1、师:自己先读读课文。
2、(点击课件)
师:大家看,在这一片绿色的大森林里,生长着许多小树,小树上的这些字,你认识了吗?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这些字,看看你能认识多少。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3、(点击课件)
师:你看,小树上的字没有拼音了,现在还能读出来吗?自己再读读。
4、师:请同学们拿出字卡,同位互相检查一下,看看都认识了吗?不认识的同位互相教一教。
5、师:咱们做个猜字游戏好吗?老师来指这十个生字中的一个,由一位在台上的小朋友通过问台下的同学从而猜出老师指的是哪个字。咱们试试看。(找两个学生分别上台做猜字游戏,猜“开”“穿”两个字)
6、(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再看汽球上的五个字,谁愿来读。
师:你知道这五个字的偏旁是什么吗?(学生认识哪个说哪个,老师相机指导认识学生不知道的偏旁。)生分别说出“父字头”“立刀旁”“四点”“两点水”“人字头”。
7、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下面我要给大家猜个字谜,请小朋友猜猜看是哪个字。(树上--结果子。)
生:是“棵”这个字。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棵”这个字左边是个“木”,右边是个“果”,果子都长在树木上,所以我猜是“棵”这个字。
师:对,老师就是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编的谜语。谁也能根据“暖”“爷”这两个字的字形编个谜语或者儿歌,老师看看谁最聪明。
生:编谜语、儿歌。
生:太阳出来暖融融。(暖)
生:爸爸老了,拄拐杖。(爷)
8、师:大家可真聪明,生字和偏旁全认识了,还能编出谜语和儿歌。(点击课件)同学们看,远处开来一辆辆汽车,汽车上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导学生认读词语,另外解决“暖和”和“衣裳”的轻声读法及多音字“和”,词语还应读的连贯、有情。)
(三)、朗读、理解课文:
师:范读课文;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读第1句话?
师:(教师引读)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图)师:小朋友们看,老爷爷在干什么?
生:老爷爷在给小树穿暖和衣裳,给它围上稻草。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剪贴画和绘画技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尝试用纸、剪子、胶水、吹塑板、水粉色等多种工具和材料,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用绘画或剪贴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天空。
(二)难点:作业的新颖和富于情趣。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彩纸、白纸、剪刀、胶棒、油画棒
(二)教学器材:电视、电脑、录音机
(三)教学:《—美丽的天空》
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讲授新课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生谈话,感受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增长知识、见闻。学生根据声音、图像展开想像,并用画笔表现出所想。
师: 你们喜欢旅游吗引到大自然中美丽的地方去游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景色,还知道了许多新的知识。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师: 今天我要组织一个旅游团,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看,这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你们猜到我们去哪儿了吗?
师:想搭乘本次航班的同学用线画出在天空中见到的`或是想象到的一种景物,作为此次航行的机票,在音乐声停止时,请你迅速把它贴在胸前。
2 欣赏图片,启发思路
⑴ 作起飞准备(放起飞声音)
⑵ 欣赏
⑶ 欣赏作业,选择作业形式
小组讨论,进行竞赛根据内容,学生边讲解,边欣赏。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师: 现在飞机就要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师
: 各位乘客请注意,欢迎大家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此次空中旅行的导游,现在行你想象一下,待会儿我们会在空中看到哪些景物呢?(小组讨论,看那个组说的最多)
师: 让我们透过飞机窗口,一起欣赏来欣赏大家提到的这些景物(出示,边欣赏,学生边讲解)
师: 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就要结束了,为了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咱们一起把天空中美丽的景物表现在纸上,好吗?
师: 见书,谁知道这些作业是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你喜欢哪种?除了这些方法以外,你还想用哪种表现?
3 创作实践
学生创作。
师: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创作一张美丽的天空。教师指导
4 评价
欣赏画面、讲故事
师:大家将自己的作品拼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讲有关天空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4课,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3.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文。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勾出我会认的字,同桌自学。
2.同桌互相考一考。
3.指名读,齐读。
4.开火车检测。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指名教读我会写的字。
2.齐读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四人小组讨论用生字组词。
6.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7.作业: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阅》主要讲的是哪一个国家欢庆什么节日?究竟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交代了什么?
(二)学习三──九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3.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满意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你发现这段中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吗?(2个感叹号)感情非常强烈。
3.自由读一读,读出感情。
4.齐读。
(四)学习十一──十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3.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4.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明白道理,升华感情。
1.学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2.博莱克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更多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更多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更多”,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更多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习作交流与讲评,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修改病句。
3、 通过讲评,提高同学们的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英雄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找出病句,修改病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这次,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同学对历史英雄人物知道那么多.甚至有的英雄人物老师连名字都没听过。你们真是了不起。老师从本班习作中挑选了“十大杰出英雄人物”。他们分别是:
二、佳作欣赏。
请几名“英雄代表”诵读他的英雄故事吧!
师:他们的英雄故事精彩吗?那么其他的同学没有被评为英雄人物也不要失落。下次我们再努力,争取榜上有名。
三、修改病句。
出示病句:
1、 我们要学好课内知识,我们要多读课外书籍,我们开阔眼界。
2、 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刺激的战斗之一。
3、 这幅画没得。
4、 听到胜利的消息,战士们高兴得。
5、 三人母子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四、修订习作。我们都会找病句,修病句了,那么看看我们习作中有没有这样的病句?把它找出来,并修改通顺。
五、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成了一名技艺高超的医生了。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自己的习作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王洋 刘佳俊 武媚 王思维 胡新宇
李新宇 聂丽雯 张玲 胡东阳 鞠凤丽
同学们送给他们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吧!
学生上台诵读英雄故事
学生观察,品读,找出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修改。
同桌间互换习作,互相修改,交流。
板书设计:
A、我们要学好课内知识,我们要多读课外书籍,我们开阔眼界。
B、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刺激的战斗之一。
C、这幅画没得。
D、听到胜利的消息,战士们高兴得。
E、三人母子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