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12 10:22:2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感受黄河的壮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录象。(①播放黄河滚滚东流的录象;②出示“我看到了 的黄河”)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的词汇比较丰富,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而课堂正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今后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

  4.师朗诵:(继续播放黄河的录象)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你的感受如何?而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多读几遍,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够充分感受到。

  2.学生自由读课文,巡视指导。

  3.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却坐了6个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是多么惊险呀!但艄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谁来读读看?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艄公的沉着、大胆,乘客的悠闲?)

  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把该重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划出该重读的地方)你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评。像他刚才这样,齐读。

  4.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乘客扪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来写一写。(出示写的练习)

  ①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撑篙的动作写具体。

  ②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们坐在羊皮筏子的表现写具体。

  5.把你写的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6.正因为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破浪前行,所以乘客们才能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亲眼目睹一下艄公的风采吧,今天有一位艄公来到了我们的饿课堂上,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出来。

  (同学们采访艄公)

  前些天,我们班上的匡媛同学去了一趟黄河,亲身体验了一回坐羊皮筏子的感受。下面就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匡媛介绍)

  7.看来,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还是很惊险的,乘客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而艄公——(出示文字)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敬佩艄公吗?那你怎样来读这一句话?齐读,把你的敬佩读出来。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出示: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同学,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某某说……

  请选择其中一句话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的主人的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领悟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用多种方法理解“恳求”“迫不及待”“大摇大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人物语气,能上台表演。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和卡子的过程,把握阿凡提的两个特点:智慧过人,热心助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阿凡提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清阿凡提结账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表演道具:头饰;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预习检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有个大家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到我们身边,他是谁?快看,他来了—— (播放动画片片头)

  这个骑着毛驴唱着歌的新疆人是——(板书:阿凡提)

  师: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阿凡提呢?

  师:那你知道他经常帮助哪些人吗?

  生:穷人(板书:穷人)

  师:阿凡提并不富有,那他靠什么来帮助穷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阿凡提的故事——饭钱(板书:饭钱)自学要求

  检查预习、初知课文大意

  师:什么叫做饭钱?(到饭店吃饭付的钱)

  师:对了,吃了饭要付饭钱天经地义,那么课文中的饭钱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谁向谁要钱?要的是什么样的饭钱?最后怎么样了?(根据回答板书:巴依)我会读

  二、研读课文1-4小节、了解事情起因。

  紧扣饭钱体会人物性格、读出语气。

  故事里的饭钱到底是那种饭钱?

  生:巴依逼穷人付闻到香味的饭钱。(课题前补充香味)

  师:闻到饭菜的香味就要付饭钱吗?这件事是不是太荒谬了?巴依不但逼穷人付吃香味的饭钱,而且不给还要去告穷人,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巴依?(出示多媒体课件( )的巴依)

  师:面对这样的巴依,穷人是如何表示的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穷人话语的提示语(恳求/长长地叹了口气),想想看穷人是如何的呢?恳求,找同义词(请求,要求)学习“恳”(查字典肯的意思)根据字形理解并记忆生字——心字底,用心/发自内心请求。

  师:谁能替穷人向阿凡提求助?注意要发自内心走投无路的/无奈的/可怜的/没有办法的

  师:那阿凡提是如何表示的呢?(把阿凡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把提示语用波浪线画出来)生交流,指导朗读,读出爽快/热心出示多媒体课件( )的阿凡提

  师:从阿凡提爽快、一口答应,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凡提

  三、学习5-9小节,体会阿凡提结账过程

  阿凡提一口答应下来了,他会怎样帮助穷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分角色读)迫不及待:生交流释义。

  师:从卡子的提示语中,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两个字来看出迫不及待是“非常着急”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说一说:迫不及待

  师:在卡子的话里能不能找出两个词看出迫不及待?(怎么敢/快)

  体会阿凡提的聪明才智

  对于巴依和卡子的无理取闹,阿凡提想出了个什么办法?请圈出表示阿凡提动作的词(摇了摇)

  师:结果阿凡提有没有付钱给巴依?当然没有!(指板书)巴依要的是香味的饭钱,阿凡提付的是什么饭钱?

  生:声音的饭钱(补充板书:声音)

  阿凡提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交流:穷人没有付一分钱用钱的声音来付饭菜的香味师:对,阿凡提用巴依欺负穷人的方法反过来对付巴依,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在《刮脸》一课中学习过大摇大摆这个词。在接下来的环节,我们来看看阿凡提是怎样大摇大摆。

  小结:指板书——阿凡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可怜的穷人,对付了可恶的巴依和卡子。

  上台表演,情境中体会阿凡提智斗巴依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如果他们演得好,表演结束后请给他们热烈的掌声。

  生表演。(带领学生给予掌声)

  师:亲爱的穷人,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穷人:我非常激动/高兴

  师:那你想对阿凡提说些什么呢?

  生:阿凡提(师补充指导——怎样的阿凡提,请赞扬一下阿凡提吧)——

  生:聪明的阿凡提,多亏你帮助我,我才避免了损失,真是太感谢了!(板书:聪明)

  师:那么巴依和卡子,你们现在感觉如何呢?有什么想对阿凡提说的吗?

  生(恶狠狠):哼!真倒霉!可恨的阿凡提,等着瞧!还有下次呢!

  生(垂头丧气):哎!看来我是永远斗不过阿凡提了,还是不要打穷人的主意了。

  师:下课同学们一定了解许许多多阿凡提智斗巴依、帮助穷人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相信大家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下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

  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

  4、默读。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

  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老虎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

  4、作者写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这样写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实),所以说武松不仅是个神人,同时他也是个凡人。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作者对武松打虎的过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武松的形象,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水浒传》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2)指名谈学习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育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动物种类繁多、自由自在),感受漫游动物园的乐趣。

  2、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游览前、中、后的结构和地点转换顺序,略讲或不讲)。

  3、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

  4、根据情景、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建议;

  1、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象作者游览时的情景,同审题时的猜测(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是不是一样,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鲁伏河米库米(读正确,说一句话了解地理位置。)

  2、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几句话。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当我们从它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象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象的感觉,读后正音。

  5、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三、究语言、了解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见到了哪几种动物?(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河马、水牛、鸵鸟、花豹、大象、犀牛、野狗、黄牛、狮子)

  (2)请用不同的词句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选择5种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词句)。例:坦然自若的斑马

  (3)用一个词概括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自由自在等)

  2、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课文写的是“天然动物园”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如果你觉得有不反映天然动物园特点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3、全班交流,随机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比如,与上海野生动物园比较)。

  (1)“愿你们交好运!”——看动物需要运气,因为它们是主人,运气不好,主人“避而不见”。

  (2)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迷人的风光画。——动物与环境浑然一体。

  (3)阿里说,一只被激怒的水牛,往往是游人所面临的威胁。——在这里人也不能“有恃无恐”。

  (4)母豹侧卧在草地上,四只小豹争着挤到它的腹下吃起奶来——多么安详的一幕,要知道这是发生在极其凶猛和机灵的母豹身上的,这里是它的家。

  (5)我们只好等着,让群象先过。——人与动物谦让,这是和谐相处的前提。

  四、结课文、写话练习

  1、课文的题目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能不能改成“天然动物园”?(不行,是游记,而且是“漫游”。前者主要是介绍,强调准确、比较全面(比如:要讲清楚多大、;后者是按游览顺序记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另外课文中地点转换顺序不清楚,而时间顺序相对清晰,原因就是“漫游”——随意游玩,这也是天然动物园的特点。)

  2、写话练习。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惜文章没具体写。请你选一个(也可以自己选材),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身份写得具体些。 “狮子敢向凶猛的犀牛发起攻击,但有时却被两只野狗赶得走投无路;而大象过河时,兴许会被河马咬掉尾巴……”(注:写法指导,在交流时归纳。)

  3、布置作业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描写动物的词句[下限:5个(句) 。

  板书设计: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米库米人在“笼”中,见闻和感受动物自由自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共有四个栏目,分别是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和语文大课堂。

  语海畅游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汉字真有趣编排了一首辨字歌。辨别度和渡两个音同形相似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第二项内容是读读成语,查成语词典理解意思,再说几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第三项内容是读一段话,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还要说说理由。

  积少成多安排了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两项内容。第一项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画眉鸟》。第二项我的采集本收集的是几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阅读平台安排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狮子和鹿》。

  语文大课堂安排的内容是动物寓言故事。教材围绕动物寓言故事编排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综合性强,包含有读、讲、演、画、编等多种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使生学会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区分音同形似字,防止用字混淆,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懂得成语的字面意思,以及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3、通过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捕捉中心句,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通过读读背背、采集本,积累语言,丰富课外知识。

  5、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寓言故事。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

  文本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七,相信在这里,你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课件出示)

  度渡音同形相像,意义用法不一样。渡字多指渡水上,过江过河用船渡,度字多指时间上,假日节日用欢度。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辨字歌,想一想,这首辨字歌是怎样区分渡和度的?

  (2)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教师引导。

  (渡有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所以一般用在渡水上,如渡江渡河渡船等;度多指时间上,如欢度度假一年一度等。)

  (3)你还能用渡和度再分别组几个词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纠正指导。)

  (4)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音同形似的字呢?你是怎样区分的呢?说一说。

  [通过拓展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读一读,查查成语词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再说几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关动物的成语,请看:(课件出示)

  鹤立鸡群虎头蛇尾鸡犬不宁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狡兔三窟

  九牛一毛浑水摸鱼羊肠小道

  (1)谁来读一读。

  (2)你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吗?如果还有不理解的,赶快拿出词典查一查吧。

  (3)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及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4)学生汇报。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当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虎头蛇尾:虎头硕大,蛇尾细小。比喻做事有始无终,开始声势浩大,后来劲头不足。

  鸡犬不宁: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扰乱十分厉害。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住在狭小的地方。比喻见识少的人。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采取多种预备措施躲避祸患,保全自己。

  九牛一毛: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捞取不当的利益

  羊肠小道:形容狭窄弯曲的小路。)

  [不能只单纯地说字面的意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出引申义和比喻义]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动物的成语,说一说,让大家共同来分享。

  3、读一读,想想下面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课件出示短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读文讨论后汇报。

  (3)那么哪句话讲的就是这段话的意思呢?说说你的理由。

  (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写的,因为后面的几句话讲的是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里飞行,也就是具体说科学家揭开了什么秘密。从结构上看,这段话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

  (4)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么,在前面学习的课文中还有这样的段落吗?请你找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这样做的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把你知道的音同形似的字写出来,再组成词语。

  3、继续收集有关动物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给你更有趣的与动物有关的古诗和成语,想知道吗?那就跟我来吧!

  二、分项训练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画眉鸟

  百啭(zhuàn)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宋欧阳修)

  (1)这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画眉鸟》,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然后教师指名读。

  (提示学生注意诗的节奏)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在开满鲜花的山岗上,在长着各种树木的林子里,画眉鸟的叫声婉转动听。整天关在笼子里叫唤,不如在树林间自由自在地啼叫。

  这首诗咏画眉鸟,表现了画眉鸟在自由天地飞翔的欢乐和被囚后的痛苦,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5)理解了诗意,你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我的采集本(课件出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都是有关动物的,包含两个分句,由8个字组成。)

  (3)谁能说出这些成语里面都有哪些故事呢?

  (学生能够说出的由学生讲,学生不知道的由教师讲解。)

  (4)你还知道其他相类似的成语吗?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师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抄写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这节课,老师要带给你一个寓言故事,《狮子和鹿》

  (板书:狮子和鹿)

  二、学习短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一想这个小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读文,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一只鹿开始得意地欣赏自己的角精美别致,而认为自己的腿太细,太难看。后来有一只狮子向它逼近,鹿用它那四条长腿远远地把狮子甩在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的时候,鹿的角被树枝挂住,鹿差点被狮子扑住,它用全身力气才从树枝中挣脱出来。于是它又嫌弃起那两只差点让它送命的美丽的角,而喜欢上了自己四条让它狮口逃生的腿。)

  1、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开始喜欢自己的角,讨厌自己的腿。后来喜欢自己的腿讨厌自己的角)

  2、这个寓言故事中蕴涵着什么道理呢?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任何事物既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我们不能只从外表上去看待事物。)

  4、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呢?

  (学生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正确的引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深刻的道理,包含在一个有趣的故事中,这就是寓言的主要特点。有的寓言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动物之间的事,实际上还是为了教育人,我们读后也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分项训练

  语文大课堂

  1、收集动物的寓言故事,填写读书卡片。

  (1)老师在课前,布置了大家去收集寓言故事,你们都收集了吗?又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呢?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寓言故事。

  (3)在这些寓言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这个故事中又包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4)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故事名称

  主人公

  主要内容

  包含的道理

  选自何处

  2、以小组为单位讲动物寓言故事,评一评读书卡片。

  (1)小组内互相讲讲寓言故事。

  (2)评出完成得好的读书卡片,并说明好在哪里。

  3、讲、演动物寓言故事,或把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

  (1)刚才,同学们评出了好的读书卡片,那你们愿不愿意讲你们认为好的寓言故事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2)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

  [学生可选择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特长,尊重学生。]

  (3)学生展示。

  (看谁的故事讲得生动,哪些同学演得精彩,谁的连环画画得形象。)

  4、编、写动物寓言故事。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多的寓言故事,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

  (2)如果让你来编一个动物寓言故事,你准备编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3)故事里有什么动物呢?它们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呢?

  (4)你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故事呢?故事里包含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5)出示要求(课件)

  一、故事要有趣味性;

  二、故事中要包含一个道理;

  三、故事内容要完整,条理清楚。

  (1)同学们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编,编好后说一说。

  (2)动笔把编好的故事写下来。

  (写故事时可以对故事做一些修改。)

  (3)出示学生写的动物寓意言故事,读一读,评一评。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讲、演、画、编等多种学习活动,对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自己还编写了寓言故事,你们真是了不起!

  2、把自己编写的寓言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列提纲或小标题

  (3)画图

  (4)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时

  就学目标

  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就学过程

  (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

  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2.险: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想?

  2.你如果你是那条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重点讲些什么?

  5.那只种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的猴子听,你能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分组联系生活讲故事,然后分别请四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到前面讲

  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跳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我的眼窝,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击。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实录

  (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叫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三、分节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一、二小节,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

  7、老人为什么不要作者的钱?体现了什么?

  8、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

  9、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10、讨论理解热烘烘、栉风沐雨再问中所表达的情感。

  1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师生间的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12、小组讨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尖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为什么?

  13、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

  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

  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愣愣的热烘烘、栉风沐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订正读音:艇(a吧)、纵(山ng)、拥(y5nJ、梁(1i吨)读后鼻音;纵(z6nJ读平舌音;叉(cha)读翘舌音。

  2、订正练习题一

  艇(小艇)梁(桥梁)纵(操纵)又(交叉)

  挺(挺身)粱(高粱)丛(草丛)又(又有)

  3、汇报对词语的理解,并要求说明理解词语方法。

  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操纵自如:本课指驾驶小洒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祷告:信教的人向神祈祷,乞求保佑。

  哗笑,高声喧哗谈氮

  五、结

  学习字、词,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能得心应手,变成能力。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个方法。

  第二课时

  一、启

  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完成程序三的部分内容,程序四、程序五。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第一段)

  学生借助旁批,采用读、想、划、批、说、写方法,自学第一自然段,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一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理解“纵梭交叉”。

  3、联系:“纵横交叉”这个词语回答“小蜒为什么会成为减厄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要求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第二段)

  学生借助旁批,采用读、想成人批、说写的方法自学第二一…四自然段,教师巡回辅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致”“情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说、议中理解课的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爷爷的敬佩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2、启迪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反民事情做得完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读课题。

  2、教师导读: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将给我们是什么启示呢? 请大家自读课文。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乌斯曼老爹说的话, 并读一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 字音:“曼”是前鼻音;“瓷”是平舌音;“拢”的声母址“|” 字形:注意“陶”字的右边里面足“伍”;“傻”下中部分的撇和点不能丢,注意区别“意”和“竞”。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3、指名说一说课文国王的宝碗讲厂—件什么事?(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爹用了—年时间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样的碗,但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国王和陶工们)

  (反馈白读的情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交流学生的情况。重点认读生字,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要点语,说一说,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整体温表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条理,讲故事

  1、引导学生想—想事情的起因

  2、指名反馈。

  起因: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经过: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答应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试

  结果:一年后,乌斯曼老爹研制出—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却不肯把方法告诉大家。加法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说—说。

  4、指名说一说这个故事。 (在讲故事,让学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乌斯曼老爹话的含义,从中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精致 观赏 陶工 浑身 裂缝 奇妙 情愿 沉默 笑眯眯

  2、师导:今天,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1、师导: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换给国王的宝碗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他自己重新做的)

  3.教师质疑:是呀,这只宝碗并不是补好的,而是重新做的。同学们,这只宝碗能修补的没有一点儿裂缝吗?(不可能)那乌斯曼老爹为什么要答应帮助陶工们呢?(指名反馈:因为如果他不答应,陶工们就必死无疑)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读一读。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当初是怎么答应陶工的请求的。 乌斯曼老爹想了想说:“到你们国王那儿去,让他给我一年期限,也许我能想出办法来。”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真的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想修补宝碗的办法吗?(不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你能想像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宝碗肯定是修不好的,可是如果我不答应,这些陶工就都会被绞死。如果我用一年的时间试着去重新研制一个和这个宝碗一样的瓷碗,成功的话,他们才有可能获救)

  5.教师:乌斯曼老爹成功了吗?(成功了)可是他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这 是为什么呢?(保住大家的性命)。

  6.教师导读:乌斯曼老爹想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可是大家就是好奇,把乌斯曼老爹围起来,想问个明白。这时老爹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教师出示句子) 我和你们做的一样,没有什么秘密。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

  (1)指名说说乌斯曼老爹的秘密是什么?(认真、努力)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事情做得完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说的话中还有哪一句和这一句的意思差不多?(指名反馈) 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韵事。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乌斯曼老爹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本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自已的认真和努力做到了)

  (2)从乌斯曼老侈说的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加深学生对这个道理的感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乌斯曼老爹说的话,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想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研制出一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模一样的瓷碗,挽救了所有陶工的生命。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经过乌斯曼老爹的努力,这件事情成了可能。你们想对乌斯曼老爹说什么呢?(学生抒发自己的感要卢)

  2、教师: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

  宝碗破碎 一年后 宝碗“完璧归赵”

  认真、努力 (重新研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7-14

小学语文教案11-04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09-07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09-02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星夜》教案06-16

小学语文园地五教案09-08

小学语文《看菊花》教案09-06

小学语文《羚羊木雕》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