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融入对文本的学习。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激发个性化的想象,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克服胆小的心理,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色的美丽;了解“我”从胆小怕黑到勇敢的转变,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害怕漆黑的夜晚吗?勇敢地走出家门,你会发现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花草在黑暗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虫儿在夜色中轻轻唱着小曲儿……所以,千万别怕,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也是美丽而迷人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夜色》,去感受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色、再、散”,翘舌音“窗”,前鼻音“晚、胆、敢”和后鼻音“往、勇、像”。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色、外”时,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学习“看、晚”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爸、再”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笑”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多义字歌示例:
色:春来景色美,黄鹂音色脆。山野颜色艳,农民喜色飞。
外:外甥有两个,外表都不错,外加才艺好,外人都倾倒。
形近字歌示例:
看:一位老者来,着急把队排。快快把病看,眉开展笑颜。
谜语示例:
把手一分离,父字底下骑。常作口语称,与父同意义。(谜底:爸)
一横头上放,冉字下面藏。重新来一次,继续向前方。(谜底: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色”下面的“巴”竖弯钩向右舒展。
“外”左短右长,右边点略偏上。
“爸”的“父”略扁,“巴”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些。
“晚”左窄右宽,“免”第一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再”中间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末横长于首横。
易错提示:
“看”不要把“目”写成了“日”。
“晚”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了“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免-晚(晚上)-勉(勉强)-挽(挽留)
(4)多音字辨析。
散
sàn:散步不欢而散
sǎn:散文散兵游用
都
dōu:都是都好
dū:首都通都大邑
辨析:“散”在表示“由聚集而分离”“散布,分发”“排除,排遣”等意思时,读sàn;在表示“没有约束,松开,分散”“零碎的,不集中的”等意思时,读sǎ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感知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在夜晚的时候,“我”从前的心情怎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从前)--不害怕(现在)。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但是后来不再害怕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能说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流派吗(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由“墨家”导入课文。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
2、墨子和《墨子》介绍:
(1)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3、可以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教学构思:
1、歌曲激趣,导入课文
以《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把话题引向课文。
2、全文总览,概括情节
浏览全课,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大意,并简要交代剧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3、研读剧本,把握人物
围绕“玛丽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研读,从“旁人眼中”的玛丽亚和“真实“的玛丽亚两个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
4、联想现实,引领生活
由剧中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描述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发现生活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
1、可用大家熟悉的电影歌曲《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晚安,再见》、《16岁的来临》等歌曲导入。
2、可以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
自主感悟
一、由一位同学介绍,《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有关情况:
——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失去了妻子,她象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脑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自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摩爪。
二、本文节选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剧本内容。(学生阅读,讨论发言)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仪式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的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词语讲解:(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山麓(lù)远眺(tiào)伫(zhù)立铃铛(líng·dang)弥撒(mí·sa)
2、解释词语:
峥嵘:高峻,突出。
嬷嬷:这里是对年长的修女的称呼。
涟漪:细小的波纹。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满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峰环水抱:山水包围着。指环境幽雅。
遐思:悠远地思索和想像。
按捺:抑制。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晕头转向:形容头脑昏乱。
窥视:暗中察看。
朗读交流
分角色朗读课文:(略)
研读剧本、评述人物
一、思考:
1、在众修女的眼中,玛丽亚是怎样一个人呢?结合剧本说说。
——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课;她喜欢牲口;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她总是坐不住,听不进别人的话。
2、在众修女们的眼中,什么样的玛丽亚才会符合她们的要求呢?
——只有循规蹈矩,保持严肃沉静才能让她们接受。
3、玛丽亚会顺从大家要求,去求得大家的满意吗?为什么?
——不会,在剧本的最后,当她发觉大家严肃的注视着她的举止时,连忙放慢了砰然作响的脚步,还小心翼翼的窥视身边的人,看到大家都严厉的看着她,她就摇摇头,无奈的走了。
4、试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及鲜明的个性)(学生发言:略)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1、课文开头如何交待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起了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作用:开头的环境描写,洋溢着清新自然、无拘无束的气息,成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的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天性好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活泼乐观。
2、根据课文构思一个电影镜头:(学生闭目静思,教师舒缓朗读)
——电影以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的描写起始,由远而近,层次渐近,向人们展现了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树,声声啼唱得云雀,高高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斑斑点点的残雪,阵阵呼啸的山风,风声回响的旷野;山麓下风环水抱的萨尔兹堡,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房屋,坐落在绿树浓荫中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树林和小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推出玛丽亚活跃的身影,响起玛丽亚动人的歌声,呈现玛丽亚细微的动作、表情。使人们在剧本中初识女主人公玛丽亚,就感受到她生动鲜明的形象。
(学生发言:勾画出感受最深的画面,共同欣赏。)
3、教师讲解画面感:画面感是影视剧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相像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中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同学们以后读剧本时注意体会
4、课文那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者受鼓舞)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通过优美景色的陪衬和玛丽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与歌唱,使观众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与作品主人公一起思想,一起欢乐。玛丽亚的歌唱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歌词内容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活泼自由的天性
——第二个场景通过对话式的侧面描写,来塑造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对唱内容着重玛丽亚的日常举止、由嬷嬷的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玛丽亚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这样更显艺术功力,。侧面描写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内容,简练而艺术的加以表现,而且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知识迁移
5、课堂练习: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抓住细节,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课堂评议)
6、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带有“刀”部和“立刀旁”的生字。
2、正确填写带有动物名称的词语找出并抄写下来,感受动词在句子中准确、恰当的运用。
3、将描写大象动作的词语找出并抄写下来,感受动词在句子中准确、恰当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正确、熟练而美观的写好汉字。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动物育儿方式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你能读准它们的.字音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组都是带有“刀”部的字,“刀”在每个生字的不同位置上;第二组都是“立刀旁”的字,都与“刀”有关)
(3)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匀称、美观?(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书写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剑”字左边,最后一笔是“提”;“剥”字左边下面不是“水”字,而是“竖钩、点、提、撇、点”)
(5)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并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6)展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2、我能填。
(1)出示“我能填”中的词语,同学们能把这些成语填完整吗?谁来试试?(指名上台填,其余同学在书上填。不会填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或用提问向别人请教)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读完了这些成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4)你还能说出一些像这样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吗?(学生回忆、交流)以下答案供参考:
鼠目寸光 九牛一毛 如虎添翼 狡兔三窟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一马当先 亡羊补牢
猴年马月 呆若木鸡 狗急跳墙 猪狗不如
3、我能写。
(1)出示例句,让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像,说说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3)请你们把描写大象动作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抄写在横线上。
(4)出示一张动物表演的图片,让学生试着用上合适的动词来描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将描写大象动作的词语找出并抄写下来,感受动词在句子中准确、恰当的运用。
2、读读背背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3、通过了解动物妈妈育儿的方式,学习编写儿歌。
教学重难点:尝试根据动物妈妈育儿的方式编写儿歌。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动物育儿方式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百宝箱:
1、自由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些短语都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段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段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场合中通常只说前半段,“歇”去后半段,依然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我们叫它歇后语。它短小精悍,浅显易懂,语言幽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这些歇后语真有趣,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分组读。一些同学读前半部分,一些同学读后半部分)3、练习背诵。(采用多种方式背:可老师背前半部分,学生背后半部分;也可男生背前半部分,女生背后半部分等)4、你还知道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三、大舞台:
1、昨天老师布置了你们去收集动物育儿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说说?
2、瞧,有位小女孩把动物育儿的方式编成了两首儿歌带到大舞台来了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读了儿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4、这位小朋友把动物妈妈育儿的方式以及队孩子的爱通过儿歌形式表达出来。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搜集资料,现在你们能像她一样创编儿歌吗?我们先来分小组合作,创编儿歌,待会儿来开个“赛歌会”吧!
5、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来赛读儿歌。
6、评出“最佳创作”组和“优秀朗读”组,颁发小奖品。
7、有情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编儿歌集,留作纪念。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通过这么一问,孩子沉默了,经过点拨,他们愿意通过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知道父母的爱。这一转变,是在课堂上,这堂课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正是这一沉默,开启了孩子爱父母的心灵之窗,因而叫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认读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些什么?
引导说出须探讨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为什么又是可贵的沉默?
二、学生自学
1、要求:一遍读一边想本课的事发生在那里,是一件什么事,同时在难懂的地方画“?”。
2、自读课文,完成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朗读,每人一段。纠正错误。
2、读划得词,解决词语难题。
3、总结事件:课堂上,老师问--------孩子---------不久,家长会-------,我明白------
四、再读课文
争取能叙述故事。
五、作业
查字典,整理词语意思。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读热闹场面(1—9)
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图想象热闹场面。
2、读(10--16)段,思考: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
看图,体会为什么沉默。
你有何想法?
3、读17、18段,齐读
回答:你明白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吗?
二、谈体会
学了这课,你有何感想?
三、作业
写学习体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并能从字形结构上分辨这些汉字的特点。
2、能通过平时的积累,按要求填写词语;能仿照例句和提示语将句子补充完整。积累生活中的一些流行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写词写句
教学难点:动手收集资料,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走进“写字板”
1、学生先认读“睁、挣、净”和“形、影、彩”这两组汉字
2、师指名学生读,及时纠正错音。
3、提问:这两组汉字从形体上看有什么特点?
4、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
5、学生试着给六个汉字组词,并指导进行书写
三、走进“我能写”
1、学生读题目,弄清题意。
2、指名学生说,师点拨。
3、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利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填写。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名将学习成果在班上展示并评议
四、走进“我能说”
1、学生复习本单元内容。
2、学生自由读题目,弄清题意。指名学生说,师点拨。
3、学生试着补充句子。指名学生展示成果。
五、走进“读读背背”
1、学生先自由读词语,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读自悟,弄懂这些词语的特点和大意。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4、学生自由读,体会、背诵。
六、课堂
学生背诵“百宝箱”里的词语,并试着再列举一些流行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