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叙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两只鸟蛋的事。在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学生出对学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播放音乐,看录像,让学学生激发情感参与学习,知道鸟类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学生在学生活中学习学生字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鉴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目标定位,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优化教学效果。
(1)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
(2)注重教材拓展延伸。
(3)教学内容学生动化,拉近语文与学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2、引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倡自主识字的多样化,让学学生在参与识字中,激发洋溢,富有快乐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老师:播放音乐《百鸟朝凤》,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那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老师:谁会认这四个字?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认识这四个字。
老师:“蛋”这个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甲:这个“蛋”就是鸡蛋的“蛋”。
学生乙:这个“蛋”就是蛋黄派的“蛋”。
老师:太好了,同学们能在学生活中识字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甲:我想知道这两只鸟蛋怎么了?
学生乙: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
学生丙:这是什么鸟的蛋?
老师:自读课文吧!你们就会知道。
学生:好奇、很感兴趣地自读课文。
老师:检查自学效果。(抽读,开火车读,自由选择课文中的句子读。)
老师:你们想知道小鸟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看录像。(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课件)
老师: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甲:小鸟是从鸟蛋里孵化出来的。
学生乙:蛋壳里藏着一个小学生命,我们应该爱护鸟蛋。
老师:微笑地说:对,那你们谁摸过鸟蛋呀?什么感觉呢?
学生:不约而同地一起说:小小的,凉凉的,真好玩的。
老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积极地举起小手说:“我会读出这种感觉。”
老师:你们读得真不错。展示“取”、“拿”,边读边做动作。
老师: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下面三节。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积极、活跃地举起小手说:我会读第×节,读后说出喜欢的原因。
学生甲:读第三节时,边读边做“捧”、“送”两个字的动作,并读出了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学生乙:读第四节时读出了高兴、盼望的语气。
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读得真好。“我”望着蓝天在想什么?
学生甲:我不会伤害鸟蛋里的小学生命吧!
学生乙:小鸟、小鸟,你快来到这个世界呀!
老师: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说得真好。
老师: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喜欢课文中的“我”。因为他爱鸟,没伤害小鸟,所以我喜欢。
老师:小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鸟,爱护小鸟。
五、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的关健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欲望。
一年级学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要*老老师的引导或用激励的语言把学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能适合学学生的学生理和心理特点,唤起他们的想象能力,激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学生听音乐、看录像,激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让学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从学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因此,在读课文后让学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读这一节,调动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学生分组读、接力读,学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既提高了朗读能力,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引导学学生在学生活中识字,培养创新意识。
《两只鸟蛋》这一课,要懂得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来源于学生活,贴近学生活,极大地唤起学学生的识字兴趣,促进他们依据已有学生活的体验,提出了多种有价值的问题,激活了学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电脑住宅》是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第30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师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学情分析】
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注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并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教学理念】
1、阅读应是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认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像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介绍的电脑带给人类的便利。在理解的基础上想像,自我设计电脑住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这节课,我们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生字和新词:
仓库、储存、烹调、烹饪、防盗、综合、判断。
3、指名分段读课文,生评。
4、再读课文,思考:
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你的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再读理解
1、默读课文:
看看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有哪些奇妙的功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具体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电脑
住宅
4、小组合作研究,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注明各部分的神奇之处。
四、想象创作
1、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2、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家住宅。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得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地21世纪,创造出自己的那份“神奇”。
六、相关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划线“ ”:
仓(chāng cāng)库 储(chǔ cǔ)存
烹(pēng hēng)调 判(bàn pàn)断
2、课文中的住宅设计有哪几个地方?请列举出来。
3、把你设计的“电脑住宅”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知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同学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掌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同学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俺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俺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俺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分、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俺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俺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俺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学看日历,了解“华人”的含义。口语交际:节日待客。
教具准备:
日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 背诵《元宵节》。
2.用“圆、灯、年”扩词。
3.用“觉得”造句。
二.学习看日历。
1.拿出准备的日历讨论:阳历、阴历。
2.“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什么时间?
3.讨论:你知道世界上那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讨论后汇报。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虽然他们离开祖国很久,但他们还是按照华人的习俗过华人的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
三.口语交际:学习招待客人。
1.看图说一说:元宵节那些人道家里来了?你欢迎他们来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
3.全班表演。
4.评比。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了解了那些知识?你学得高兴吗?
五.教学回顾:这节多数学生能认识日历,语言表达较好。个别学生胆小不敢到前面表演。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农历 正月十五 元宵节
阳历 二月二十五
语文教案 篇7
语文园地八- 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让同学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俺的发现:
让同学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
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同学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
引导同学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第一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2、第二、三课时:
“习作”教学。
3、第四课时:
“俺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俺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俺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身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
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
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协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同学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
神话、传说故事是俺国文化的一局部,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俺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
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身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假如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俺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⑴ 指明同学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⑵ 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身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⑶ 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同学自身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交流习作:
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同学根据自身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俺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俺的发现”
1、同学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考虑:
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局部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同学举例说说自身的理解。如:
“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
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同学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
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五、“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俺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局部组成,前一局部是比喻,后一局部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同学结合前局部的故事,理解后局部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局部的特点吗:
教师:前局部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六、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俺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同学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同学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身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
誊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1
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0-17
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