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2 00:36:00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时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同学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同学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同学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同学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干不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等词语,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3.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叙述的写作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优美段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2.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三、教学策略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性格的古怪鲜明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读促悟,以悟促情。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猫的特点和可爱,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的方法。

  2.读写结合。带领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建立情感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2.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猫》。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课件展示猫的各种形态,可以使学生感受猫的可爱。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语句自己做上记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指导方法:学生抓住组成词的关键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3.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

  4.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设计意图】读通文本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审美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会语句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课件以及平日观察,具体描绘一下猫的这些形象。每叙述一个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对猫的印象。

  出示课件图片:猫在睡觉。学生叙述:猫很老实。师:无忧无虑。

  出示课件图片:猫出去玩。学生叙述:猫很贪玩。

  出示课件图片:猫等老鼠。学生叙述:猫很尽职。师:尽职。突出:非……不可……

  (1)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连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2)比较读,体会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

  ①说它老实吧。②它很老实。

  第二组:

  ①说它贪玩吧。②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3)小结: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

  (4)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5)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这几组关联词的关注,使学生懂得它们可以把猫的“贪玩、尽职、不高兴”的特点表现到极致,也正是这些矛盾的表现才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猫的性格古怪。

  2.继续学习,猫又怎么古怪,第二自然段中,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段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自己讲一讲。

  这一自然段读读、想想、讲讲。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用词和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作用等都可以挖掘。

  学生交流: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时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

  突出有关词语: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5)指名读第二节,把冒号、层次、感情等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批,深刻感悟到大猫的古怪,将“古怪”这样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感受古怪一词运用得如此恰当。老师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老师做方法的整体回顾和梳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和仿写练习打下基础。此外,句式训练,让学生明白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为学生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进一步写出猫的古怪。用一对反义词把这一节的内容概括一下吗?害怕、勇猛。

  (3)用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既……又……”“虽……但……,更多的是……”

  4.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几层来写。

  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得详细?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

  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呢?

  原因:一方面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第二,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人家养猫,作者又怎么会爱猫呢?

  5.指导:概括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还可以用书上哪一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一句写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你们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段首概括)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从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去了。从“不哭、打秋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小猫的可爱,感觉到了吗?谁来讲讲,先照课文讲,然后补充自己所观察的说出小猫的天真可爱。

  3.指名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浅显,大部分情景学生都亲眼见过,或能想象出来。主要通过自读、评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作者是依然是运用了具体事例和拟人写法写出小猫活泼可爱的特点,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练习背诵

  1.巩固词语理解。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词语,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2.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完成教学目标。

  (五)口语练习

  过去我们写动物,只会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_____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实现课内学习的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小练笔:试着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出来。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积累,学习写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