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会本课七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懂得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学校,爱学习,爱生活。
3、按课文语句画一张“我们学校”示意图。
4、正确地朗读课文,按句子成份读出停顿,并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
5、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用生字词说写句子,懂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画示意图。
四、教学用具:词卡 挂图
五、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生预习方法。
1、用圆圈划出生字。
2、打指语练读拼音。
3、查手语词汇手册。
4、用横线划出词语。
5、抄写词语一遍。
6、朗读课文五遍。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表,指名打手语朗读,教师正音。
2、师板书生字,生书空。
3、用生字组两个词,(书上一个,补充一个),记在书上。
洁(整洁)(洁白)
楼(教学楼)(宿舍楼)
阔(宽阔)(开阔)
最(最后面)(最大)
许(许多)(也许)
像(好像)(图像)
愉(愉快)(愉乐)
4、练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整洁:整齐、干净。举例教室、作业本,对比整洁和不整洁理解词义。
教学楼:联系实际建筑理解。
宽阔:对比操场和教室,以及夸张手语动作理解词义。
最:观察谁最高最矮理解。
许多、愉快:联系实际,指图造句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教师解释。
三、布置作业。
1、拼音本:生字3遍,词语1遍。
2、方格本:课文1遍。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默写词语。
整洁 洁白 教学楼 宿舍楼 宽阔 开阔 最后面 最大 许多 也许 好像 图像 愉快 愉乐
二、自读课文,填空。
( )的学校 走进( ) ( )的大花坛
一个( ) ( )的教学楼 穿过( )
( )的操场 一片( ) 一排( )
( )的花园 许多( ) 学习得( )
生活得( )
三、讲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1、我们的学校:看图,提问:这是什么?这是谁的什么?
2、走进校门:先看演示说句子“老师走进教室”理解走进的意思,然后在图上找出校门,在图上打手语演示说句子理解。
3、一个美丽的大花坛:在图上找出花坛,想象花坛里有什么花,有什么颜色的花,提问:大花坛怎么样?
4、整洁明亮的教学楼:举出正反例分别理解整洁的教学楼和明亮的教学楼。
5、穿过教学楼:在图上用手语打出行走路线和看课件理解词义。
6、一片宽阔的操场:看图,一片怎样的操场。
7、一排宿舍楼:看图理解。
8、许多树木花草:看图理解。
9、学习生活得很愉快:看图联系实际理解。
四、熟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句,老师答疑。
五、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先写什么?(校门)
2、校门后面是什么?(大花坛)大花坛怎么样?
3、大花坛后面是什么?(教学楼)教学楼怎么样?
4、教学楼前面有什么?(大花坛)教学楼后面有什么?(操场)操场怎么样?
5、操场后面有什么?(宿舍楼)还有什么?(食堂)食堂在宿舍楼的哪里?(旁边)宿舍楼后面还有什么吗?(没有)宿舍楼在最后面。
6、板书关键词,学生按照提纲复述第一自然段。
走进校门 大花坛后面 穿过教学楼 操场 最后面 宿舍楼旁边 食堂。
7、学生看图复述第一自然段。
8、我们为什么学习,生活得很愉快?(花园)
9、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认识自然段,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概括主要意思。
1、自然段概念(开头空两个字)
2、给课文划分两个自然段,用数字在书上标出。
3,课文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说写每句话的主要意思。重点教会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课后练习P2、2、3、4、5、
第四课时
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二、默写课文。
三、讲评课后练习
1、拼音练习。
l—ou→lou x—ü→xu
h—ou→hou x—üe→xue
指名学生拼读音节。
2、读音节,打指语,写词语。
zhěng jié kuān kuò xǔ duō yú kuài
( ) ( ) ( ) ( )
(1)领学生读音节,打指语。
(2)要求学生在书上完成,统一批改。
3、读一读,把能搭配的词语涌现连起来。
美丽的 操场
宽阔的 花坛
整洁的 教学楼
(1)要求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每个词组的意思。
(3)老师讲解纠正。
4、照样子,把括号里的词语加到句子中去。
(1)讲解题目要求:把括号种的词语夹到句子中去。
(2)讲解例句:
旁边是食堂 (宿舍楼 的)
宿舍楼的旁边是食堂。
(3)出示习题:
后面是教学楼 (整洁明亮 大花坛)
学校里像个花园 (花草树木 美丽的 许多 种了)
(4)指导学生做习题。
(5)读句子。
5、课文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说、写每句话的主要意思。
(1)请学生说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指名学生讲讲每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写写句子意思。
四、讲评一课一练。
1、把句子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意思,把下列句子排成通顺的一段话。
(重点讲解这种类型题目怎样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P2、2、3、4、5(语文作业本)
2、一课一练
3、预习第二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3.学会拼读“b p m f”与“u、o”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b p m f ”的音形 (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学生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学生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2.学习“b”的形
(1)引导学生提问:怎样记住“b”的形?或“b”与图中的.哪一部分很像?
(2)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
1.出示“p”的图
(1)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学生试读字母“p”。
(3)讲:发“p”音时,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注意“p”比“b”的气流强,把气送出口外注意也要读得又轻又短。
(4)教师示范读。告诉学生“b”不送气,“p”送气。可以用一页纸 放在嘴前,看纸的颤动大小作区别。
(5)学生随读体会发音要领。
(6)发纸条,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7)指名读。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习题精选
一、组词。
锯( ) 置( ) 痕( )
据( ) 值( ) 恨( )
适 存 参
二、改病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困苦的考察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造句。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证实( ) 发觉( ) 漂动( )
反义词:聚合( ) 炎热( )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接龙。
参差不齐→( )→( )→(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弄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生字、新词,了解有关大使馆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在我们中国就有这样一位小伙子,他的经历令人终身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文章写了什么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
三、依据自学提纲汇报交流。
1、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读字并组词,多种形式读。
(2)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理解词语的意思。“安顿、举目无亲、由衷、逗留、厨师、鞠躬、热忱、朦朦胧胧、钥匙”九个词语。
2、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再读课文,质疑。
1、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2、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
3、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六、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的质疑,解答疑问,顺势引导学生对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不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如何?(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在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此时的心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感动、高兴、激动、像到家一样的温暖……)
3、有感情朗读令陈小龙感动的句子。
“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讨论)
有感情朗读陈小龙给大使馆写的信,体会人物的心情。
七、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学习本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续写。
板书设计:
16*大使馆妈妈
爱戴
害怕 平静 感激
(未帮前)(帮助时)(帮助后)
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角色转换来帮助学生感受陈小龙在孤助无援的情况下,内心的急切和中国大使馆帮助他之后,他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爱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会10个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板书用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亲爱的妈妈,并且每位妈妈都对你们充满了期望,充满了爱,谁愿意讲一讲你妈妈爱你的故事?
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课文,题目是《妈妈的爱》
生:齐读课题。
二、师生互动,听读课文。
教师:以前,咱们学过许多的读书方法,谁愿意说一说,你都会哪?几种读书方法?(生自由发言)谁还记得什么叫默读?
学生:1、说一说什么叫默读,有哪些要求?
(当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及时补充)
2、默读一遍课文,并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做上标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两人一起学生字,一定会认更多的字。
学生:1、、微型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学,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评读。
3、师生一起读课文,互相评读。
引语:同学们,刚才咱们初读了课文,谁愿意说一说,在这课文中,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生生之间互相解答。
三、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1、教师进行生字检测,会认的生字进行组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微型小组讨论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教认生字。
(3)、小游戏:看谁抢的快。
四、教师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商讨,练习书写需掌握的生字。
3、练习试着写一段话:妈妈的爱是什么?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板书用贴图、生字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谁愿意说一说,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二、朗读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学生:1、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间竟读比赛。
3、其他同学进行评读。
教师:课文中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在你们的心目中,妈妈的爱还是什么?
学生:1、自由发言。
2、把想到的写下来,画下来。
3、集体进行交流。
三、指导书写难记字。
1、出示需要书写的生字。
2、请同学说一说怎样才能写漂亮?
3、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
4、对学生写的字及时进行反馈。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丰硕、生机勃勃”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收集与课文题材有关的诗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校园风景》短片
看了这个短片有什么感受?(亲切、熟悉)
师:短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转眼间,我们在这个家园中已经生活了快六年了,在这几年中,哪些画面、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畅所欲言。
师相机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校园交响诗》。
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各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
指名读,齐读,指导“瓣”“汲”字的写法
(“瓣”不要将中间的“瓜”字写成“爪”,“汲”不要把右边的“及”错写成“乃”)
3.出示词语:
硕果累累书声琅琅
生机勃勃亭亭玉立
井然有序绚丽多彩
①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②把词串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师相机板书: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①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
②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生边读边划,作批注。)
2.小组讨论,共同研讨。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⑴明确:
标题一:蜂巢象征了教室
标题二:鸟岛象征了课间的校园
标题三:花瓣象征了①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祝愿
②表达老师在学生的祝福中得到回报,无比幸福
标题四:喷泉象征了老校工为了给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
标题五:树根象征了老师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及段落,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⑶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
我们的教室像什么?
校园像什么?
你做过送给老师的贺卡吗?
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的校园?
⑷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然后互相评议。
三、把自己喜欢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四、几个同学一组,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部分,组织朗读比赛。
五、谈谈自己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
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第三课时
一、拓展练读: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带着成长的愉快
我们默默离开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
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
翱翔于这苍穹之上
是你
让我在人生中有了好的开始
是你
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是你
助我成材,助我飞翔。
你教会了我
赠人以鲜花,手留余香
你教会了我
增人以微笑,心留愉悦
今天
我要将最美的鲜花
今天
我要将最甜美的微笑
赠予你
我最亲爱的学校
我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二、小练笔:
给自己的校园写一节小小的交响诗
附: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课间的校园
花瓣学生献给老师的贺卡
喷泉老校工勤劳的汗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