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能说会写 在书上应该写、画些什么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在读书时应标些什么。让学生明白应该爱护书籍,不应乱涂乱画。
2、培养学生爱护图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简单的标注方法。
教学准备:几本册书的各类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观看几名学生在读书时不同表现的录象,引出本课口语交际话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和基本要求。
三、自由讨论
1、小组讨论,可讲讲自己在读书时习惯写、画些什么。
2、出几种常用方法:
(1)不认识的字常点“.”标注,便于查字典。
(2)妙词佳句常画上~~~~~~~。
(3)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在旁边画上。
(4)书的空白处可以写一写体会。
(5)自己补充的资料也可以写在书上。
四、小组讨论
1、如何进行实际性标注。
2、师生评说。
3、出示几乱涂乱画的书页,学生发表意见。
五、
看书的时候应该爱护书籍,不要乱涂乱画。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
教具准备:
转盘、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
二、看图:
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
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
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
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
三、读偏旁:
1、 复习已学过的偏旁。
(1)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
(2)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3)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
(4)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
(5)老师小结。
2、 认读新偏旁“马”“土”。
(1)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
(2)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
(3)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
(4)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
四、学习同组字
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
2、这些生字怎么读呢?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这些生字,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
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字音:(1)出示生字词(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3)指名读词,齐读。
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
6、 做游戏,巩固识字。
(1)我们来转动转盘,“也”转到与哪个偏旁在一起时,看谁能把这个字又快又准地读出来?
(2)学生自转自读。
五、指导学字
1、 学习“奔”的偏旁。
2、 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3、 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
4、 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 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
2、 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
3、 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 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 读生字新词。
3. 诵读字谜歌。
二、 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析记字形。
(1) 认读生字:行、千、庄。
(2) 教学新偏旁。
(3) 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 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 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三、 课堂练习
1. 加偏旁组词。
也------( ) ------( ) -----( ) -------( )
2. 扩词。
行( ) ( ) ( )
奔( ) ( ) ( )
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 )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
4.游戏猜字谜
语文教案 篇4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 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录音带。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引读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由的想象,使之丰富具体。
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资料,搜集最新科技资料。
2.我心目中的香港(澳门)的自绘画一张。
3.教室黑板上画上充满未来气息的.画。创设创新氛围。
教学过程:
一、 营造氛围,激发神往之情。
播放《七子之歌》。
深情描述
香港回归、澳门回家,多少中国的团圆梦终于实现了,能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该是多么自豪的事呀!
有祖国的强力支持,五年、十年后,香港、澳门将会有更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教师谈话将学生思维引向香港、澳门的特殊身份,促使学生想象时抓住回归一刻的特殊气氛想象,抓住香港、澳门的发展前景想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真想亲眼去看看,现在就行动!我现在就正在澳门总督府前,和一位手拿澳门区旗和祖国国旗的小女孩交谈呢!等等,我怎么会在澳门的?猜猜。
(指向一点,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点上发散,反倒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维,大胆创新。教师的引导语尽量地包含更多香港、澳门的特定信息,以使后面的想象更具体,也更合理。)
三、 展开想象,丰富细节。
指名两三人说说,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1) 生:可以坐飞机(乘轮船、坐汽车)去。
师引:这可是XXX(学生姓名)发明的新式飞机(轮船、汽车)哟,听听,这种新式飞机(轮船、汽车)的神奇之处。
(2) 再引:人们所向往的仙人的神奇法术——人造月亮、月球做客(见《劳山道士》)——都已成为现实,或正在研究完善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未来世界,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哦。
如,还可利用大陆与澳门隔着珠海这一地理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建连心桥、海底隧道、空中悬浮传送带、地心超速运输网,甚至是神奇心意门。
(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天马行空地想象,大胆创造。在去澳门这一环节中充分的创造性想象,给了学生大胆想象一个榜样,更给了学生如何在细节处展开想象以使之具体一个示范。)
四、 提供背景,促进想象。
1.确实神奇!这一天,我们遇到的新鲜事儿可真多,看看,我们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2.将学生事先画好的关于澳门的画,用投影一一展示。
注意,此处教师尽量不做评价解说,以免束缚学生想象。
3.这一天,也许刚好是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和一些特殊人物一起,参与了特殊的事件;也许是十年后,你经历了奇妙的遭遇,看到了澳门迅速的崛起。
4.快给你的小组同学讲讲你的奇妙经历吧!
小组内自由讲述。
5.请一两名学生说说,不要对其可能性作评价,不束缚学生的想象。但教师可通过追问,促学生深化、细化想象。
五、 激情呼唤,动笔成文。
历史时刻,令人神往;未来世界,又将出现怎样的奇迹?那时的人类怎样生活?那时的房屋、交通、通讯、学习是什么样的?我们头顶广阔无垠的天空又将是什么样的?一切值得我们期待,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你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画卷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 )的小花( )的蚜虫
( )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 )的小花雪白美丽可爱红艳艳
( )的`蚜虫害人讨厌可气
(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二、朗读练习。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习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习。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è)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缪(bù)卜 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 百姓说(yu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 糗(xiǔ)粮 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 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 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⑴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⑵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⑶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⑷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⑴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⑵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其中会写“养、成、呢、怎、压、淡、甩” 7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体会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喜爱,知道青蛙是益虫。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喜爱,知道青蛙是益虫。
【教学准备】DVD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养、成、呢、怎、压、谈、甩”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板书课题,齐读课文题目。
2.观看课件,提问:“你能告诉大家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在不认识的生字,生词下画上记号。
2、把难认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及遍。
3、交流一下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成”是翘舌音,不能读成“ céng”
“呢”的'生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怎”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韵母是前鼻音。
4、同桌互读这些易读错的字,听听谁读得最准确。
5、用DVD光盘,播放朗读,帮助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领读巩固读音。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学生互相交流。
“呢”的右下是“匕”不是“七”。
“甩”的第一画是竖撇,不是竖,它与“用”形近易误。“压”的右下有一点。
3、老师重点指导以下及个生字,提示要点。 养:上面比“美”少一横,属羊部。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能说会道的题目是:看望生病的伙伴。当你的朋友、伙伴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呢?(自由说一说)。
二、练习说话。
1、指名说。
2、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表达图意。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师作指导。
5、连起来说一说。
三、演一演。
1、小组内分好角色,并商量怎么演。
2、小组内分角色演。
3、班内演,师生评议。
四、作业
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