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如王和丹老师上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王老师寻找思维情感的三个语言附着点“遗憾、沉甸甸、隆起”,始终抓住语言训练点,深入推敲,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意思。如在教学“沉甸甸”时,老师问:沉甸甸就是──学生回答就是很沉,老师接着说,那该怎么读呢?
请学生读词,并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追问:拳头那么大的东西怎么就沉甸甸呢?学生一时不明白,老师不急,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鼓励:不要紧,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然后引导孩子从木雕小象墩的来之不易体会“沉甸甸”;从“暮色中专门等候”体会“沉甸甸”;从“不用钱”体会“沉甸甸”,在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点拨下,学生明白这沉甸甸的是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训练重难点:如何把听来的故事按一定顺序写具体。
训练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听听乐乐和文文的对话,他们在讨论什么?
2、我们从小都读过故事,你听过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
3、生交流。
二、听故事,了解写故事的一般要求。
1、听磁带讲故事,听的时候注意听仔细,边听边想边讨论。听清楚故事讲的谁?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
2、生听完故事后把听到的和小组成员交流,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问清楚。
3、学生口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4、从刚才口头讲故事的过程中,你知道怎样把故事写好呢?
⑴、把故事的发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及结果写清楚。
⑵、要一段一段写。
⑶、每段开头空两格,每句话要加好标点。
三、选定材料。
1、看来写听来的故事并不难!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2、教师列举学生口述的几个故事,启发思考:故事都很有趣,该把它们写一写了。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定自己要写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提笔。
1、根据自己口述开始,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是否把故事怎样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写清楚。
二、互相诵读习作,共同分享的乐趣。
三、分小组交流习作,说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四、展示台:听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板书课题)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⒊检查自学情况。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队员趴在石头上看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1)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2)指导朗读。
⒉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的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点拨: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这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教师小结
三、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外形:一一层一层
石头书
内容:有字有画
语文教案 篇5
案例背景: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通过描写张衡数星星的事,反映了他从小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品质。课文所描绘的星空群星璀璨令人神往。然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由于城市空气的污染,群星璀璨的星空显得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接近星星,走近张衡。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紧扣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阅读材料的时空距离,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提问,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案例过程:
1、师(播放媒体):小朋友,瞧,夜晚的星空可真美啊!看着图,你能说一两句话吗?
生1:夜空中的星星很美很亮。
师:是呀,天上的星星就像——珍珠一样亮。
生2:夜空中的星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满天、无数)
生3:晚上的星空很美。
师:是啊,不仅星星很美,夜晚的天空也很美。
2、出示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
3、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试试看。
4、逐一请学生站起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读出“星星很多、很美很亮,星空很美”的感觉。
6、齐读。配音乐读。
7、师: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他最喜欢数星星,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6课:数星星的孩子。
8、齐读课题。
9、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的吗?
10、生1:我想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生2:我想知道他有没有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生3: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数星星?
收获与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巧拨善引,促使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探究,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儿童对夜空里的星星总是充满好奇和幻想。他们常常凝视浩瀚的星空,观察闪烁的星星,神游太空。联系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我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儿童的认知积极性,使儿童带着强烈的欲望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星空图片: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美丽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星空图景。这样拉近了时空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情绪高涨。我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质疑问难,导入新课。
点题读题后,我马上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纷纷举手,围绕课题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我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愿望,才能动脑筋。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因此,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去帮助学生构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的认知结构才能构建起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深刻地理解到张衡数星星的刻苦,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培养认字的多种途径。
3、在读词语、背诗歌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培养良好语感。
5、能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在口语交际中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6、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情况,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7、学习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所学汉字。
2、学会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认读形近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生字卡片:令、今、乌、鸟、广、厂。
(2)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本组汉字的`规律。
(3)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的“乌、今、厂”比“鸟、令、广”少了一笔。
(4)教师出示另一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卡片:日、白、田、目、电、旦、旧、由、甲、申。
(5)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组汉字的规律。
(6)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除“日”字外,都在“日”这个字上,加了一笔。
(7)反复认读这两组生字卡片。
(8)教师小结:这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9)拓展练习:在你学过的汉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会认:
(1)反复朗读“我会认”中的汉字。
(2)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五个字?
(3)拓展练习: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1)出示词语卡片。
(2)学生自由练读。
(3)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
2、我会连:
(1)出示汉字卡片,认读生字。
(2)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引导学生区别声母:z──zh,c──ch。
(3)连线。
(4)检查连线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注意引导认读:祖、岭、盛。
2、再读儿歌。思考:短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景色?
3、在地图上指出这些地名的位置。
4、这时,你有什么体会呢?
5、再次练习朗读儿歌,试着背下来。
6、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7、展示背诵效果。
(二)展示台。
1、识字加油站:
(1)说说你喜欢读的课外书的名字。
(2)把从书上收集下来的生字,在小组里交流。
(3)说说看,在小组内交流,你又学会了多少个生字。
2、比比谁最快:
(1)复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
(2)练习找页数。
(3)学习音序查字法。
①老师认真指导“宽”的查字过程。
②学生练习查找“爱、往、解、准、楼”。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
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谈一谈感受。
10、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
12、小结:
六、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8
训练要求
1、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元日》,引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学习海伦老师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
2、辅导学生制作新年礼物,写好祝福语,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意识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
训练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按要求自读:
(1)正确朗读古诗;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师生交流解疑。
(1)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一岁除:除的意思是除旧更新。 屠苏:用屠苏草浸泡的酒。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农历除夕子夜十二点整,一声爆竹骤然响起,接着此呼彼应,响彻大地,宣告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年开始,春天也就来临了,气温回升。人们举杯欢饮,酒香四溢,大家更加兴高采烈,个个酒酣耳热,感到身上暖和了。太阳出来了,光辉灿烂,普照万家,这时,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把旧的桃木板神换上新的桃符。
3、练习朗读背诵古诗。
三、完成阅读
1、学生自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2、指名分小节读短文,想想每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齐读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4、再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5、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题:海伦老师让所有的同学在下周一(即苏珊返校之日)都戴上自己喜欢的帽子,是为了让同学们对苏两周戴的`帽子不引起注意,由此让苏珊摆脱窘态,不再感到尴尬、难堪。
第二题:苏珊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为她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忘记了自己所戴的帽子,忘却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学习。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2。
训练准备 做礼物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训练过程
一、导入新课:元旦佳节即将来临,为了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应该向他们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用什么表达好呢?当然是新年礼物了。
二、让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过节的时候准备新年礼物?(祝福佳节,表达谢意。让亲情更浓厚,让友情更长久。)准备怎样的新年礼物更有意义呢?
三、说说你准备将礼物送给谁?准备对他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语。
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礼物。
五、在礼物上写上自己的祝福语。
六、小组讨论交流: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从数学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进行解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加强问题意识,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第15页第6题第(1)小题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呢?
问:一共有多少个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
问:你是如何进行计算的?说说3、5、15、3*5各表示的意思。
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小结: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立刻列式解决问题,而应该分几步走。第一,读懂图意,第二,想“几个几相加”,第三,列式解答。
2、第15页第6题第(2)小题。
问:你们知道我一共带了多少朵花吗?
独立解决问题。
交流:你是如何解决的?
汇报:第一步读懂题意。
(有4盆花,每盆两朵,求一共有多少朵)
第二步想“几个几相加”
(4个2相加)
第三步列式解答。
3、第16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按怎样的步骤解决问题的?
二、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
1、第16页第10题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什么?
问:也就是要求“几个几相加”呢?
列式解答。
2、第16页第11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汇报交流,板书问题。
分别解决每个问题。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前思考1: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有些题目要让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清楚,然后进行解答。
最后一题是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课前思考2:
第6、7题的图意比较容易理解,是几个几相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第8、9题需要适当指导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弄清图意后,再联系乘法含义列式解答。
第10题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能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帮助他们思考。
课前思考3:
练习时一定要让孩子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6-7题较容易,可以简单交流。8-9题需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收集和整理信息,通过交流理清题意,再用所学的方法加以解答。第10题,如果个体思考有困难,可以利用小组的力量,开展交流。同时老师可以提示孩子通过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
课后反思1:
今天的练习题以解决问题为主,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说清图画里的事物是几个几,就很容易用乘法算式来解决了。
同时,在列式以后,教师还可以反过来问学生算式的.意思,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进一步理解题目的解决策略。
最后一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解答、交流。
课后反思2:
学生能够理解题意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对于最后一题开放题,学生也能根据每一种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孩子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需要老师去调动。我的经验,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老师下一个问题该轮到我回答了,如果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了,就能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孩子勇于表现,乐于参与,再加之积极性的评价,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这就是课堂学习所需要的。
语文教案 篇10
一、激发兴趣,复习引入
1、出示生词,认读。
2、出示全班学生名册,你能认出多少同学的名字?(指名认读)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二、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2、合作伙伴表演读,引导学生评议。
评议重点:每个人的语气是否正确。
3、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4、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
三、展示作品,拓展思维
1、你是怎么表现风的?展示你的作品吧。
指名展示作品,适当解说。(3—5幅)
2、评议作品。
自评后组评,各组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评议。
3、启发更深入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怎么画?(自由发言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生字的`卡片,指名认读,分组轮读。
2、口头扩词练习,理解字义。
3、指导生字书写。
2记忆生字字形。
2观察间架结构。(引导整体把握字形)
2老师示范难字。
2学生练写。
4、自查后互相评议,改进。
五、实践活动
1、画声音或气味。
2、推荐阅读:《新语文》三册,第25页《风的握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