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8 06:18: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集锦(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韵母ui un,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的四声。

  2 能准确拼读声母ui un与组成的音节。

  3 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阅读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读准韵母ui un和准确拼读相应的音节。

  教学方法

  导读法做游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投影等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学过的复韵母,前鼻韵母。

  二学习ui un

  1做打电话的小游戏,由“喂”引出ui,引导读准,相机提示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各种形式读记。

  2学习un。指导看,它由什么和什么组成?在图中表示什么?

  (教读,抽读,齐读)

  3 练读四声。

  三学读儿歌

  1 拼读音节词。

  2 自由拼读儿歌。

  3 多种形式练读。

  四完成“试着读读连连”

  五指导书写,完成“读读写写记记”

  六学习“拼一拼”

  七指导读书

  八巩固练习

  板书:

  ui un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块地非常往前西瓜进行天空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好多地方,看见了好多好东西。这节课让我们来看看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哪些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玉米?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又大又多。还有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又__又__”式词语:

  又高又瘦又矮又小又高又壮

  又香又甜又白又亮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又哭又闹又蹦又跳

  又长又细又鲜又嫩又气又急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想了些什么?

  明确:哇!这么多、这么大的玉米啊!看上去好好吃!我要掰一个回家!

  3.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明确:因为小猴子这时看到桃子又大又红,真惹人喜爱,馋得不得了,就顾不得玉米了。

  4.从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明确: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都很惹人喜爱。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它没有明确目标,做事不专一。

  表示“不专一”的成语示例: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表示“专一”的成语示例:

  一心一意心无二用心无旁骛

  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明确:因为他见一样拿一样,但是见到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把前面拿的东西扔掉。他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是错误的`,明知道小兔子会跑还去追。最后,小兔子不见了以后,他就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6.小猴子走在回家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唉!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真是后悔啊!现在搞得两手空空,等会儿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唉!

  7.找出课文里描写小猴子手的动作的词语,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扛”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扔”指把手上的东西丢掉;“摘”指用手采下或取下;“捧”指用双手托;“抱”指用手臂围着。

  8.你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吗?

  明确:

  ①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

  ②爷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去。

  ③小华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④小华帮奶奶摘苹果。

  ⑤小周捧着几个苹果回家去了。

  ⑥这个西瓜太大了,他抱不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____,再来到__________,又来到__________,最后回家了。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____,再摘了__________,又抱了__________,最后去追__________。

  明确:

  (1)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选择生字填空。

  ①扛②扔③抱④捧⑤掰

  (1)今天我跟着奶奶到玉米地里( )玉米。

  (2)我看见平平在教室里乱( )东西。

  (3)妈妈一回家,我就想要( )妈妈。

  (4)小猴子( )着玉米一边走一边玩。

  (5)我( )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放下。

  明确:

  (1)⑤(2)②(3)③(4)①(5)④

  3.总结。

  课文写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就摘了玉米;又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来到瓜地里,看到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只小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略)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字词句含义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字词含义。熟读课文,能翻译全文。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古文,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加点字词的理解能靠背默来完成,而对句子的翻译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在于读得少语感差。

  所以,学习古文仍注重多读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语法知识,为句子翻译奠定基础。

  字词要求:

  读准字音,书写正确,解释明确。

  嗤:讥笑。

  辄:就。

  逮:及,赶上。

  甫:刚刚。

  赧:脸红。

  訾:挑毛病,说坏话。

  度:猜测,估计。

  曾:竟,乃。

  朗读全文,做到通顺流畅。

  题解:

  弈喻——标题揭示文章的写法,是“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章以弈棋为喻,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语法现象:

  “易置之”——“易(之)置之”,替他下棋;成分省略要补出。

  “顷之” ——不久,“之”无意,句子中调节音节的作用。

  辄欲易置之 替 一客数败 屡次

  易 { 予颇易之 轻视 数{ 甫下数子 几(个)

  然易地以处 交换 竟局数之 计算

  反复朗读,字词分析理解,句子翻译。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注释。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杂文特点

  教学目标:

  明确“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艺性”的杂文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全文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节:

  论述一次下棋给我的“教训”。

  板书设计(一):

  下棋过程 观弈时态度变化 棋局中的表现

  弈 观弈 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自高自大

  对局 前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轻视对方

  甫下数子 客已得先手 吃惊不小

  局将半 客之智尚有余,予思益苦 苦心竭律

  竟局数之 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

  羞愧万分

  观弈 终日默坐而已

  喻 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思考:

  缘事而发的“事”在文中指什么?

  结论:

  观弈时没有自知之明,轻视他人,结果碰壁,由此得到一个教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二节:

  由下棋中得到教训,且“以小见大”,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

  以小见大

  观弈 看人

  予观人下棋 今之学者

  嗤其失算 訾古人失;称今人失

  第二节与第一节进行类比,指出“今之学者”的自高自大,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二):

  今之学者两大缺点: 读古人书, 訾古人失;

  与今人居, 乐称人失。(现象)

  人固不能无失 吾亦有失 (观弈后明白)

  知人之失,指人之小失,不见吾之大失 要有自知之明 ( 主要观点 )

  何暇论人哉 管好自己 ( 正确对待 )

  思考: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三):

  弈之优劣有定

  }不该彼此相嗤

  人之是非无定

  各是其所是

  }不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各非其所非

  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要正确的待人待己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思考: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否正确?

  结论:

  是非无定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句话不合实际,评判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圣人而转移。

  总结:

  文章通过一次弈棋,得到“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因有知人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总板书设计:

  弈 喻

  缘事而发 以小见大

  观弈 得到教训 今人不能正确待人待己 不该彼此相嗤

  基础 联想 进一步阐述

  嗤其失算 不能妄自尊大 易地以处,难免有失 弈之优劣有定

  人之是非无定

  对局失败 不能轻视别人 不能只知人之失, 不能只从

  而不见己之失 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终日默坐 人贵有自知之明 要有知人之明

  附:“文艺性”的特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生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0-29

语文备课教案10-02

语文上册教案11-19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风筝》教案09-23

语文园地教案12-13